张华
摘 要:健美操运动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深受广大师生的喜欢,但健美操在高校发展较晚,课程内容和理论体系还有待完善,仍处于探索和改革的时期。笔者利用多学科的相关知识,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充分调查河南省高校健美操教学的现状,找出当前高校健美操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河南省高校健美操教学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河南省 高校 健美操 现状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3(b)-0053-02
当今社会,充满着竞争和挑战,无论是在经济领域、科技领域,还是在人才和教育领域,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迫在眉睫。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一环,而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中之重,其质量的好坏直接会影响着我国优秀人才的培养。健美操作为一个新兴的运动项目,于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我国,便迅速得到充分的发展,深受大家的喜爱,很快走进大中小学校的课堂。健美操在高校发展尤为迅速,高校开始开设健美操选修和必修课,成立健美操俱乐部、协会、运动队等,高校就有了良好的群眾基础,运动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近些年来,健美操运动逐步确立了其在高校中的地位,逐步日趋完善。在河南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针对该省高校体育教学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具体到健美操教学现状的研究很少。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河南省高校健美操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把河南省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健美操教师现状
新世纪的体育人才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质量的竞争,而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1]。邓小平曾经指出:“学校能够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取决于教师[2]。”
2.1.1 健美操教师年龄情况
调查发现,河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普遍在45岁以下,45岁以上仅占19.7%,30~44岁之间的教师占35.6%,30岁以下的占了44.7%。这说明河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年龄结构年轻化,结合健美操这一项目来说此年龄结构比较合理。
2.1.2 健美操教师学历和职称情况
研究生学历的占46.3%,本科学历的占50.5%,专科学历仅有3.2%。由此可见,河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的学历结构一般,大部分教师学历集中在本科,高学历比例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对健美操教学和研究有一定的制约。当前高校师资要求研究生学历,学历层次和国家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科研质量和能力。职称是衡量一名教师在教学、科研以及工作业绩等方面的综合水平。在职称方面,助教占25.3%,讲师占46.2%,副教授占23.4%,教授占5.1%。这表明,健美操课程设置较晚,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这符合健美操项目的专业特点。
2.1.3 健美操教师掌握专业教学内容情况
当前,高校开设的健美操课,体育教师授课的项目很多,如新老大众健美操、啦啦操、动感活力操等,这些因难度不同而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的体育教师因自身条件的因素并不能胜任所有健美操项目的传授。调查显示,可以传授新大众健美操的教师比例为86.2%,可以传授老大众健美操的教师有89.3%,但能够教授啦啦操、恰恰舞的教师仅占29.4%。近年来,现代健美操一直在不断地把其他运动项目中的动作引入进来,难度层次进一步加大。要掌握现代健美操的技术动作难度很大,这就致使很多高校选择的教学内容不同,不仅考虑到学生这一因素,也考虑了任课教师的专项技术能力。
2.1.4 健美操教师科研水平情况
体育科研水平是衡量体育教师理论、学术和业务等整体水平的关键指标。体育教师进行科研工作,既便于较好地指导体育教学改革,也可以通过科研来带动教研,进而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调查发现,87.3%的体育教师发表论文,有26.5%的教师研究过课题和报告,12.5%的教师出版过专著,仅有6.1%的教师无科研成果。因此,健美操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河南省高校学生学习健美操的情况
2.2.1 学生对健美操学习态度和动机情况
有32.6%的学生选择非常喜欢,46.8%的学生选择喜欢,共计79.4%。持无所谓和不喜欢态度的仅占20.6%,这表明,多数学生还是非常喜欢健美操运动的,河南省高校健美操教学发展良好。在学习动机方面,选择为了获取学分的人数仅有13.6%,16.3%的学生是因为自己喜欢和爱好健美操,21.4%的学生是为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14.2%的学生选择为了社会交往,这表明学生不仅仅是为了拿学分,他们开始重视自己的精神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渐渐地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型的人才。21.2%的学生是为了强身健体,13.3%的学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由此说明,多数大学生逐步意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追求提升自己的审美高度。
2.2.2 学生学习健美操中存在的障碍情况
41.5%的学生选择了场地不足,这表明当前高校体育场地不足是影响健美操教学的重要原因。27.1%的学生选择了技术动作难度大,因此,高校在安排健美操教学内容时要灵活掌握,设置一些简单易学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内容。选择自身身体素质差的占16.8%,选择教师教学能力差的占14.6%,这就要求健美操教师有必要进一步培训与学习,满足当前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学生需求。
2.2.3 学生进行健美操课外锻炼情况
健美操运动不仅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而且要求培养他们的创编能力。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锻炼有利于实现健美操教学目标,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健美操课外锻炼活动,既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又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为学生的校园文化增添了活力,健美操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3]。
经调查,河南省高校大学参加健美操课外锻炼的情况不容乐观。仅有14.6%的学生经常参与健美操课外活动;31.2%的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各种健美操比赛。在参与健美操课外活动锻炼形式方面,只有0.6%的同学参与了学校内部收费开设的健美操班;4.6%的学生参与了学校内部的健美操协会;极少数学生在校外的健美操俱乐部锻炼学习。因此,河南省高校要大力开展健美操课余锻炼活动,积极把健美操表演引入到学校各级组织的文艺活动当中,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积极组织各级校园健美操比赛,以赛促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健美操技术水平。
2.3 影响河南省高校健美操发展的因素
2.3.1 领导对体育课不够重视
多年来,体育课受不到领导的重视,仅限于口头上的重视的居多,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来不要。当今社会依然是重文轻武。健美操虽然是一个新兴的运动项目,但它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很快得到学生们的喜爱和追捧。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发展与否直接由高校领导决定,他们对健美操教学的重视程度决定着学校健美操教学开展的好坏。如果领导能够经常性地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解决这些问题,在体育经费上给予足够的支持。相关部门对健美操运动的发展和管理方面意识淡漠,在资金投入、宣传力度、竞赛奖励等方面与篮球、足球等项目差距较大,在整个大的体育环境下,多数高校领导对健美操运动的开展重视不足,只有比赛任务下来了,突击一阵子;比赛一旦过去,又放下来了。
2.3.2 健美操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在教学当中,教师和学生缺一不可。教师作为先知者,在教育权上掌握着主动权;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质量的好坏。调查中发现,河南省高校有的健美操教师并不是科班出身,而是由其他体育项目转至健美操教学中的;有的是经过短期的培训就开始上岗。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自己原本的专业特点引入到了健美操教学当中,把自己擅长的项目内容引入健美操课堂。大部分教师通过网络视频学习或自由组合套路,把这些重新编排后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受教师自身身体素质的限制,技术动作粗糙。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个人能力不同,再加上很少集中备课,致使即便相同的学生在接受不同的健美操教学内容时也会对健美操运动产生不同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一现状对健美操教学的发展极其不利。
2.3.3 健美操课程设置比较单一
健美操运动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技术动作多样,环节较多且节奏变化较大,能够促进人们不断创新和发展。但是,当前河南省高校健美操课程设置较为单一,教师传授的健美操风格比较固定,这些对引导学生创新性思维、提升健美操动作编排能力都是极其不利的。这就要求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进一步多元化,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3.4 场地和运动设施不足
场地和设施是高校体育教学顺利实施的物质条件。调查发现,多数高校对健美操很重视,教学的场地和设施也比较完善,但依然有一些高校场地设施相对不足和简陋。这一情况直接影响着河南省高校健美操课程的有序健康发展。
3 对策
(1)加强高校领导对健美操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健美操的发展,依托各种传播途径加大对健美操运动的宣传力度。投入资金积极改善高校场地设施的条件,在硬件上保障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更好开展。(2)高校要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提高健美操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当前高校健美操专业教师师资不足,高校要加大引进健美操专业人才。在职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能力欠缺,很难满足当今健美操教学的发展需求。充分调动健美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情感到教学当中来,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明学.“健康第一”思想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关系[J].体育与科学,2000,21(4):58-60.
[2] 贡娟,李晓红.试论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J].体育科学,2000,20(3):22-24.
[3] 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