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宁
[摘 要] 电大美术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未来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电大美术课程教学质量较为关键。电大学生有思想成熟、理解能力较强等特点,因此在对电大学生进行美术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其能起到极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并能使美术课程教学更有层次,简要分析任务驱动法在电大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巧妙应用。
[关 键 词] 任务驱动法;电大美术;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116-01
美术教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并且美术这一学科需要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才能真正发挥美术教学的意义,因而教师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個性得到体现,使学生形成自己对美术学习的独到经验,任务驱动法在电大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恰好可以实现这一需求。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任务驱动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师生角色有较大的转变,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但这样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因为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主体性发挥了,那么必然会带动学生创新、创造力的发展。同时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还会想到多种完成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有更为直观的体现,教师不再需要对美术的理论有过多的阐述,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会自己去探究答案,这样学生会印象更深,更容易接受。这是任务驱动法在电大美术教学中的优势所在。
二、任务驱动法在电大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巧妙应用
(一)问题情境设计
任何一门课程的设计都需要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学生需要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应用任务驱动法可以有效促进目标的完成,如一节美术欣赏课,需要电大学生了解该作品的各项基本情况以及运用怎样的线条、怎样的配色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这时就可以进行问题情境的设计,进而实现任务的驱动,首先教师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该作品的基本情况,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整体进行了解,其中包含一些小要点的了解,如采用了怎样的线条,运用了哪些色彩,这些色彩搭配呈现出怎样的效果,最后通过多个问题的驱动来实现学生对美术作品情感的探究。
(二)实际操作
美术课程中大多时候需要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或是绘画或是手工制作,教师不能简单地告知学生本节课我们要画什么、本节课要做什么,而是需要采用任务驱动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际操作。如教师在某节课上需要学生完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了解自己当地的特色,继续布置任务让学生对自己搜集到的内容进行介绍,这一任务驱动的实质是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素材,使其在实际操作中能有更多的操作方向,在这一任务结束后教师继续布置任务,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当地特色的美术作品,并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介绍,为了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笔者在这一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这样学生能更高效地完成教学内容,同时还能节约一定的课堂时间进行实际操作。当学生完成这一任务后,大多学生心中会形成想要自己创作美术作品的愿望,这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些以往学生的作品,同时鼓励学生,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创造出更好的作品,这样学生不按教师的要求,就能自己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进行任何讲解,只起到了提问与引导的作用,以任务来推动学生一步一步进行自我学习,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教师不需要大量地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也能掌握,并且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变得更高,有效促进了电大学生美术能力的提升。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大美术课程教学上的创新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步骤是问题的提出、分析、解答。可把学生的学习放在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探究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应杜绝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景。
任务驱动法在电大美术教学中虽然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设计任务,只有真正适合学生完成的任务,学生才能有效完成,才能保证任务教学法在电大美术教学中的价值,因而教师在使用该方法时,应找好应用的方向,促进学生美术能力的发展,并在此教学方法的应用上促进电大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徐新中.“任务”洋溢智慧“驱动”彰显活力:谈在新纲要背景下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9).
[2]刘延吉,刘亚哲.基于任务驱动法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11).
[3]杨晓霞,刘志艳.木版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施:传承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