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萍
[摘 要] 高校辅导员扮演着多重角色,面对社会各界的诸多角色期望,产生了角色冲突,这对辅导员个人发展和学生工作产生了影响。应对辅导员角色冲突进行调适,增强其角色适应能力,更好地担负起辅导员的职责。
[关 键 词] 辅导员;角色冲突;角色调适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9-0044-02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承担了大量的行政管理和服务工作,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身。每种角色都有一种角色期望,诸多角色产生了角色冲突,给辅导员个人发展和学生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应找出解决冲突的办法,促进辅导员更好的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效。
一、辅导员的多重角色
《教育大辞典》把辅导员角色定位为:“在我国高校中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其基本任务是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从中可以看出,辅导员这个群体由于其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职业特点,决定了辅导员担负着多重角色。
(一)辅导员是一个教育者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辅导员首先是一名教育者,并且是离学生最近的教育者,相对其他教育主体而言,有着天然的育人优势。作为教育者,辅导员担负着诸多教育职责,要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心理、素质、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引领学生的发展方向。同时,在工作中,辅导员必须积极发挥示范作用,成为大学生品行的榜样和表率;也必须加强学习,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发展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二)輔导员是一个管理者
辅导员相对其他任课教师而言,管理职能突出,辅导员角色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班级建设、学生安全、学籍管理、党团发展、校园文化活动、勤工助学、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诸多事务,都与辅导员有着密切联系,都是辅导员作为一个管理者的工作职责。
(三)辅导员是一个服务者
教育和管理都是一种服务。学生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辅导员的陪伴,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次数最多、最直接、最广泛,年龄相近,思想和心理比较相通,学生的许多事情都会和辅导员交流、谈心,对学生的情况辅导员最为了解,能够及时把握学生需求,这也为辅导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最直接的途径,所以,辅导员是服务大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
二、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
角色期望是指社会或团体对某一特定角色所规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代表社会的一种理想期望。辅导员的角色期望是指社会对辅导员角色行为的规范要求。[2]辅导员在工作中扮演多重角色,所以说辅导员的角色期望是多维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素质期望
素质期望是人们对担任辅导员角色的个体在个人素质方面的期望,比如,期望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要高,政治立场坚定,有深厚的理论素养,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引导大学生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辨别是非;要有工作实务相关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能够帮助大学生释疑解惑;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积极组织、协调、指导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等。总而言之,人们对辅导员角色的个人素质要求高。
(二)职责期望
职责期望是对辅导员应尽的职责的要求。辅导员有着多种角色,必然担负多种职责。每项职责都一定有职责期望。比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任务繁多,责任巨大,而且与学生打交道,难度很大,必须掌握“度”和方法,要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生活的实际情况和真实需要,学生出现思想偏颇时及时引导,科学帮扶学生学习时遇到的困难,真正把育人工作化于无形,润物无声。作为管理者,辅导员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各项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机制,创新管理,让大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更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事、急事。作为服务者,辅导员需要强化服务意识,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全心全意为学生成长成才做好服务。
三、辅导员的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指因角色期望不一致而产生的个体心理或感情上的矛盾和冲突,包括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辅导员的角色冲突既有角色间冲突,也有角色内冲突。[3]
(一)教育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
辅导员首先是一个教育者,承担着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还承担着诸多的管理职责,每天从事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包括教务管理、党团建设与发展、心理咨询、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学生事务管理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分支领域已现端倪。辅导员所带班级和学生人数众多,事务性工作的繁杂、岗位职责繁多,他们经常“超负荷运转”。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他们很难静下心来与学生深入接触和交流,教育者的作用很难发挥。
(二)管理者与服务者之间的冲突
作为管理者,辅导员就要受到学校管理制度的制约,坚持原则和底线,不能违背学校制度为学生开后门、行方便。作为服务者和学生的知心人,有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意愿和思想实际,为了学生的权益也要敢于站出来讲真话。学校政策规定有时会与学生的意愿发生矛盾,比如,学生宿舍管理的有关规定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求发生冲突,辅导员处于学校与学生的夹层中,处于两难境地。
(三)职责期望引起的冲突
不同主体对辅导员履行角色职责有不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角色期望。家长希望辅导员能够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任课教师期望辅导员的首要任务是配合教学工作。学生则期待辅导员能够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帮他们解答生活学习上的困惑。学校领导比较期待辅导员为社会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同时,也希望所带班级能够形成良好学风、遵守校纪校规、和谐稳定。学校职能部门更多将辅导员视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教务处期望辅导员的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团委和学工部门则期望辅导员搞好团组织建设和团员工作,做好学生日常管理;组织部门强调党建是辅导员的主要职责;保卫部门希望辅导员协助做好校园治安工作,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四)素质期望引起的冲突
辅导员身兼多重角色,面临多方面的素质期望。当前,不良思潮渗透、现实矛盾叠加、传播格局巨变等,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冲击和负面影响,这对辅导员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高校辅导员大多数由年轻人担任,有些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专业分布宽泛,往往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理论基础薄弱,不能很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进行工作,在工作中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专业知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尚不完备、不扎实,在解决深层次问题时往往力不从心。所以,从素质期望的角度来看,辅导员素质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就给辅导员带来一定的角色困扰。
(五)义务和权利不对等引起的冲突
如上所述,辅导员任务繁多、角色多元、管理多重,工作内容涉及面广、劳动强度大,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但与辅导员承担的义务、责任相比,其享受的权利是有限的。比如,培训进修机会较少,晋升机制不健全,个人发展前景不乐观。因此,大多数辅导员产生了消极应付情绪,职业方向不明确,职业信念匮乏,发展动力不足,引发一定的角色冲突。
四、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调适
辅导员角色冲突给辅导员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因此必须对辅导员角色冲突进行调适,找出调适之策,才能更好地促进辅导员工作与成长。国家、社会、学校等应从制度保障、角色期待、环境优化等方面对辅导员进行角色减压,提升角色认同。
(一)厘清辅导员工作职责
(1)厘清辅导员管理工作职责,减少辅导员管理工作范围,不要过多地给辅导员增加工作量,让辅导员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2)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全面落实“全员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让更多的育人主体浮出水面,发挥作用,形成有机互动的育人链条。通过这两个途径,不断优化和瘦身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让辅导员聚焦主业,真正发挥育人作用。
(二)形成务实的角色期待
如前所述,社会各界对辅导员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期待,且期待过高。学生在学校期间出现任何问题,首要想到的是辅导员工作的失误和责任,这给辅导员造成很大的压力,产生角色倦怠和角色混乱。因此,社会各界应该理性看待辅导员的角色,反思对辅导员的角色期待,减轻对辅导员的心理压力。
(三)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要对辅导员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评价辅导员要全面、客观,不能用教师和管理者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建立容错机制,在工作中允许辅导员犯错误,多位辅导员一些鼓励和支持,少一些负担和压力;建立激励机制,给辅导员开通多种晋升渠道,比如,在职称评审上,设立单独通道,少一些对论文数量和科研项目的要求;在职务晋升上,设立职级制度,根据辅导员业绩,享受不同职级待遇。
(四)提升辅导员角色能力
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专业化培训,切实提升辅导员角色能力。(1)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素养,掌握业务理论和综合文化知识,提高角色扮演能力,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学生遇到的各项问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2)加强道德修养,遵守角色规范。作为辅导员,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恪守职业规范,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3)提升能力素养,增强角色实践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善于总结工作经验,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各种实践能力,比如,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掌握最新的信息资料和新媒体背景下学生工作技巧,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地完成好角色担当。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576.
[2][3]陈素权.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及其调适[J].思想理论教育,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