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磊,蒋直平,聂蕙
[摘 要]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与管理者,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主客观因素造成的不足。从理念提升、理论提升、实践提升、队伍优化、制度优化等方面展开研究,旨在初步探索提升高校辅导员生涯规划指导能力的有效途径,助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关 键 词] 高校辅导员;生涯规划;职业指导;专业化;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016-02
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从初、中、高三个职业能力等级,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列为高校辅导员的九大职业能力之一,对其应具备的能力和理论知识储备提出了明确要求。2017年教育部印发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将“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及相关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进一步明确规定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与管理者,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践行者和陪伴者。可见,高校辅导员具有良好的生涯规划指导能力是意义深远的。
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和能力结构学是当前国内高校从事生涯规划指导能力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从职业指导能力方面来看,华南师范大学张杰[1]认为职业指导能力包括课程教学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咨询辅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就业推介能力;苏州大学彭晓蓓[2]等在此基础上还认为创业教育指导能力也是职业指导能力的核心部分之一;山东理工大学蔡清吉[3]等提出了包括价值观、文化、知识在内的职业指导胜任力结构。从能力结构学方面来看,浙江传媒学院施益华[4]认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这三个基本要素搭建起了就业指导知识结构;复旦大学刘老师[5]直接指明生涯规划辅导能力属于辅导员的关键职业能力;广州中医药大学邹婕[6]等指出以创新学习能力为核心、以政治鉴别能力为重点构建的“T”型工作能力结构模式和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综合现有研究,笔者认为辅导员的生涯规划指导能力是指:通过帮助学生自助设计生涯规划,按照觉知与承诺、自我探索、工作世界探索、决策、行动和再评估等步骤有序实施,最终获取谋生技能,达到突破障碍、开发潜能和自我实现三个积极目的,并建立未来可实现的职场成功和人生幸福这一生活形态的能力。
尽管高校辅导员开展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具有其独特优势,但仍存在一些主客观因素造成的不足。主观方面,辅导员自身工作经历少,缺乏社会经验,工作指导水平多停留在就业实习推介和经验总结层次,缺乏相关理论基础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等;客观方面,高校现有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仍以毕业生就业结果为导向,缺乏生涯教育过程的系统设计及有效的激励机制,缺乏一个专业化、职业化的高水平生涯规划指导团队。因此,高校辅导员仍需不断提高自身生涯规划指导能力,增强主动学习意识,努力成为学生生涯知识的传授者、生涯规划的引路人、学校和家长的代言人、职业生涯的设计者、就业市场的信息员、择业心理的辅导员等。
一、理念提升——创新育人理念
(一)强化教育,全程指导
辅导员应将生涯规划指导纳入日常工作之中,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涯规划指导,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涯规划辅导以及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将生涯规划指导相应的前置与后延,从新生入学前到学生毕业后,进行切实有效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跟踪服务,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细化服务,个性指导
当今大学生就业面对的是“面向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局面,辅导员应把握工作重心,配合国家就业政策和学校就业工作,既为毕业生谋岗位,也为用人单位谋需求,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做到主动、周到、诚信、耐心地开展生涯规划指导服务,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并针对不同专业的就业去向进行细分,开展精细化服务。
(三)优化形式,全员指导
大学学习形式包括入学教育、军训、课堂教学、社团活动、考试、实习(实践)、求职(考研)等环节,涉及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宿舍、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生涯规划辅导也应贯穿各个环节。仅以辅导员一己之力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力量有限,因而要凝聚专业课教师、班主任、企业人力资源等各方力量,对学生共同开展指导,形成全员育人氛围。
二、理论提升——加强专业素养
(一)参加专业培训,学习生涯规划指导理论
生涯规划是一门以心理学为基础,集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一个系统的生涯规划一般包括觉知与承诺、自我探索、探索工作世界、决策、求职行动和再评估六个步骤,高校辅导员要加强相关领域理论知识的专业学习和培训,通过指导学生生涯规划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完善知识体系,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操指南。
(二)开展理论研究,创新生涯规划指导理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校改革推进,就业供需矛盾逐年扩大,“史上最难就业季”接连出现,如何平稳度过这一阶段是高校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应当进一步落细、落小、落实,并不断创新发展。辅导员应将生涯规划指导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通过撰写案例、论文、课题等,培养自身科研能力,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就业矛盾,也能增强职业认同,最终实现社会、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的多方共赢。
三、实践提升——提升操作能力
(一)提升沟通能力,学习先进经验
在日常工作中,首先,辅导員要与学生多沟通,获得学生的信任是确保生涯规划指导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对不同个体进行精细化指导。其次,辅导员要学会运用测评工具并熟练掌握各种咨询技巧,进行个案分析与积累。最后,辅导员要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生涯规划交流研讨、学习借鉴、实践应用,有效提升自身操作能力。
(二)提升调研能力,积累社会经历
实践出真知,辅导员要主动借助学校搭建的实践锻炼平台,多到用人单位实地走访和挂职锻炼;经常组织校际就业工作经验交流;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合作;培养一批具有相关职业资格的辅导员团队,能够提供常态化的职业咨询、团体辅导等。
(三)提升统计能力,获取行业数据
与传统的校内外供需见面会相比,互联网求职有着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不受时空限制等多种优势,辅导员开展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既要键对键又要面对面”,通过“两微一端”发布人才信息、整理职业信息,并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学生状态,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做知识和信息的“有心人”,并对大量的职业信息资源进行鉴别、判断、选择,并对学生在求职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答疑解惑。
(四)提升预测能力,应对行业发展
高校辅导员应当深入一线开展职业发展调查研究,能够精准地向高校、学生、用人单位提供指导性信息,通过真实的信息反馈为高校專业调整、招生计划提供参考依据,使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明显提升。辅导员还应积极配合完成好每年的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并向校内外及时公布毕业生就业情况,为在校生的生涯规划提供参考。
(五)提升执行能力,完善自我规划
在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的同时辅导员还应先进行自我生涯规划,做到真学真信真用,依照规划执行,辅导员自身的成功规划就是直接影响学生的最佳途径。当前,高校辅导员承担着诸多的角色和任务,首先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然后才能有力量去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辅导员应努力将自身发展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合理定位,规划生涯,辅导员与学生获得双赢。
四、队伍优化——打造精品团队
2007年教育部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当建立资历和学历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鼓励团队教学;聘请各方面专家加入教学队伍中,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作为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环节,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不仅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大力进行理论教育,而且应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去向等内容有针对性地推进,同时也应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充分依托慕课、微课程等网络公开课创新平台,鼓励团队教学和集体备课,开发校本课程,借助多方专家资源,增强高校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五、制度优化——完善激励机制
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成效关乎高校人才培养的长远发展。高校应整合自身资源,多管齐下,充分调动辅导员团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一套“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奖惩分明,激励为主”的长效工作机制。这既要高校高度重视辅导员在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又要帮助辅导员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同时,高校应建立相关的监督体制,对辅导员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职责和效能进行科学的考核,并组织开展相关争先创优活动,既可以激发辅导员在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上的热情,也可以增强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提升生涯规划指导能力的途径中,加强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是根本;加强培养、建立培训体系是关键;加强实践、探寻工作规律是基础;加强研究、及时解决问题、创新工作激励机制是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杰.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的构成及其提升策略[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9).
[2]彭晓蓓,蒋晓虹,胡曦茜.国内外高校事务管理者职业核心能力的比较研究[J].新西部,2011(2).
[3]蔡清吉,张倩.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胜任力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
[4]施益华.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结构研究[J].教育探索,2011(5)
[5]刘金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结构分析[J].高校辅导员, 2010(3).
[6]邹婕,郑永臻,蒋舟.探讨“T”型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拓展的基本要求与培养途径[J].科教文汇,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