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玉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化,我国城市基层社会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原有的以“单位制”为主、以基层地区管理(“街居制”)为輔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逐渐被打破,社区制随之成为重要的城市社会组织方式。社区治理问题逐渐凸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区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本文将根据青岛市和南通市的案例对比入手,探究社区精细化治理的路径。
一、国内社区精细化治理的典型
(一)青岛市市北区“和谐楼院”
2005 年初,在社区“两委”干部召集居民小组长和党员的楼院会议中有居民提议由全体党员带领大家建设“和谐楼院”。随后社区老党员和“两委”干部在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和谐楼院标准并成立82 号楼院居民协商管理委员会和楼院党支部,承担组织居民自主管理楼院的事务。这是青岛市第一家楼院居民自主管理组织。
(二)南通市崇川区“邻里自理”
崇川区新一届领导班子的上台,社区自治实践历经十余年的完善,终于探索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邻里自理”的治理模式。2013年7月,该区开始启动实施“社区邻里建设”,积极探索“邻里自理”模式,以求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不断深化。
二、两种做法对比
(一)两种做法之间的相似处
1.设置基层单位,构建自治体系。青岛市市北区设置“楼院”这一基层单位,南通市崇川区设置“邻里”这一基本单位。两者都是以居民小组为基础,以网格化为依托,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500米为目标而构建的基础治理单元。除此之外,两种模式都有其较为完善的社区自治体系。
2.党建工作完善,领导作用突出。青岛市市北区社区建立党员示范工程,实行了楼院党支部和党员联护制度。通过党员带头,凝聚群众力量,使党员成为和谐楼院创建活动的骨干力量。而在“邻里自理”模式中,基层党组织也发挥了重要的领导带头作用。以社区党组织为首的“一心三体多元”是邻里模式中的亮点,党组织主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促进“邻里自理”水平的提高。
3.专业社工辅助,提高治理水平。青岛市通过民政部门直接招聘社工,分配到各个社区。通常一个居委会配有一个书记,一个副书记,一个主任,同时还有四个社工和两个协理,不同的社工分管环境、司法、综治等模块。崇川区与市北区一样,都是由民政部门统一管理社工,在季度末统一进行社工工作考核,确保服务水平,拉近政府与居民的距离,增强治理能力。
(二) 两种做法之间的差异处
1.政府定位不同,服务方向差异。在和谐楼院建设中,政府部门始终未插手社区基层事务,由基层自发形成和谐楼院社区自治形式充分发挥了自我管理与服务的职能。而崇川区政府部门除了组织作用之外,更重要的发挥监管的职能。由于是政府部门进行的模式推广,崇川区政府在自治中发挥的作用更明显,职责划分更为清楚明朗,治理也更加精细。
2.居民组成不同,管理主体差异。经过走访调查,笔者发现青岛市市北区延安二路社区的社区居民较为熟悉,楼院之间关联度高。社区以原住民为主,基本是一个由拆迁户回迁而形成的较为年老楼院社区,住户之间比较熟悉,不过也存在着熟人社会的监管不严的弊端。而崇川区的邻里自理的社区则是以陌生人关系为主,凭借着制度规范进行社区自治。
三、结语
在上述两个案例的走访中,笔者虽然看到了新型模式下社区精细化治理的显著成果,同时一些不足也应看到。例如流动人口管理困难,登记监管不严格等。通过前期的资料整理,笔者也发现我国其他地区也有社区精细化治理的实践,由于地域的差距不甚相同,但从它们中可以提炼出共性的经验,应用于大部分社区。笔者也相信,社区治理精细化也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名词解释,更是当代中国社区自治的一个标准和见证。(作者单位为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