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佐英 王栋 骆美芝
[摘 要] 高技能人才短缺仍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很大的人才瓶颈。技工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培养高级技能技术人才、满足于企业用工需求的艰巨又重要的使命。将现代技工教育与市场需求相协调,因地制宜、转变人才培养方法与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采用多学制培养模式,加强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培养培育,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与模式已成为技工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 键 词] 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3-0211-01
高技能人才是指熟练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关键的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能解决生人员和生产现场操作的难题。技工院校是培养高级技能技术人才的孵化机构,担负着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重任,肩负着育人的使命,为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技工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技能人才已出现“断层”。在企业中,一些特殊工种高级技工已经断档,高级技能的技术工人跳槽、技术骨干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在市场大潮中,这些学校凭借其灵活的办学机制体制,取得了长足发展。虽然国家近年来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手段促进技工院校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职业教育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其他职业学院也逐步走向市场,在较短时间内同样具备了技工院校的这些传统特色和优势。技工院校一旦失去这些特色和优势,就必然在职业教育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而且要在短时期内实现规模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还存在着一定难度。
因此要打破传统观念制约,对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要围绕地区经济和市场需求,教育和市场双方相互协调,因环境改变培养模式,探索新时代环境下怎样培育高级技能人才的有效策略是每个技工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构建现代技工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转变发展思路和办学模式是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基
技工院校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办学模式,及时与市场对接。专业设置对接当地产业发展,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生产,教育服务对接社会需求;坚持“合适教育、差异发展、人人成功”的办学方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培养合格职业人为根本目标;坚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岗位主导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改革课程体系是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命脉
高技能技术人员在生产和关键技术问题敢于承担责任、决策,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在现场,第一批初级和中级技术工人可以发挥领导作用,关键是具有质量控制、指导培训新人的效果。具备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是高技能人才的标志和特征。
专业的课程体系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载体。课程设置必须与市场所需岗位对接,培育专业能力,以培养高技能人才。
所有专业的课程体系均由公共(文化)课程、专业(含实习)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三大模块组成。课程体系分为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两部分。专业知识课程应从职业岗位能力出发,分析和确
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其对应的学习领域。动手与实践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基础和起点。现代技工教育必须建立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把培养学生出色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放在
首要位置。专业实训实践课程采取递进培养方式,分别是企业认知实训、基本技能实训、专业项目(课程)实训、关键技术(岗位)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等方面构成。
(三)多学制培养模式是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核心
多学制培养突出培育初级、中级的学制,以高级工、高级技师与校企合作为纽带,培养面向实际岗位的短缺人才,通过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完善教学内容,以就业为向导,培养满足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弹性学习方式的实施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教育模式。学生可以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分阶段学习,灵活的学习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学校可以根据企业提供的质量标准培训人才;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多层次的学习、就业、培训的环境和机会,从而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双向和谐与双向联系的发展模式。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将有助于学校走向市场,这有利于学校与社会密切关系,并逐渐形成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优势。
(四)培养优秀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是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的精华
高技能人才具有很高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并具有安心于一线工作、忠于专业技术的意识与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热爱本职工作,对本专业工种、岗位有著很浓厚的兴趣和很深厚的感情,甘于立足平凡岗位不惜克服重重困难,刻苦钻研技术业务,解决生产中一个又一个难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因此,现代技工教育要注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以及素质全面发展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规划、就业与创业观等各方面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培育。正如大国工匠一样,不但传承了中国传统技艺、又钻研了高新科学技术,凭着对职业的专注和坚守,沉淀了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准、强烈而深厚的职业道德意识,优秀的职业素养,用别样的风采完美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生动地演绎了属于劳动人民
的复兴中国梦。
参考文献:
吕长江.技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201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