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红
[摘 要] 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这四大能力之中写作是智力强度最大但是训练效果最低的一项能力,作文教学是现如今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和难点。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几方面提出提高高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以及策略,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关 键 词] 高中;作文;教学方式;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1-0091-01
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先后进行了课程改革,这些改革都具有一个共性,就是能够在最短时间,使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尤其是在高中作文教学之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
一、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从事任何一种活动以及学习,都需要在过程之中贯彻和落实有效性的原则,高中作文教学也不例外。高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设定教学目标,进行针对性的作文教学,使作文教学更加有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这样的教学之下,要求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对高中生来讲,写作能力是他们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其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把握能力,加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以及严谨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以及价值观。所以在高中作文教学应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写作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主要有生活体验、文化素养、语文能力、知识积累等方面,想要写好一篇文章必须应该要有思想、丰富的生活体验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思想以及风度生活体验的载体,用流畅优美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深刻的思想,所以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以及丰富生活体验也是提高作文教学的关键。
二、提高高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
(一)在教学过程之中融入生活化情境
对学生来讲,其生活经历以及社会阅历比较有限,一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之中加入一些生活化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之中通过体验或是想象来感知生活、积累生活经验。任何的生活元素都可以应用到写作之中,在生活之中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发现生活之中存在的无限美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之中有话可写,有素材可说。
例如,在任务描写写作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回家之后观察任意一位家人,以家人为主题进行写作,学生回家之后进行观察,会有意外收获,比如,爸爸妈妈已经开始有白头发,脸上的皮肤也不再光滑,开始出现了皱纹,妈妈下班回家之后不仅要为全家准备晚饭还要做许多家务,在幸福生活的背后爸爸妈妈都付出了很多。使用这样的形式进行训练,不仅能够丰富作文内容,还能够使作文中学生表达的情感更加真实。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鼓励学生扩大课外的阅读量,通过这种方式来扩大学生的视野,积累写作素材,积累一些好的表达方式以及措辞手法,另外,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篇好的作文首先要有一个好的立意,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之中准确把握立意,达到紧扣主题的目的。通过新颖的角度立意,选择不同的题材作为作文的切入点,独辟蹊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对事件或者是事物的看法,使作文更加丰满。
在作文素材选择创新,在立意的基础之上,选择创新型的素材。但是在素材的选择中也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取舍,不能够进行简单的罗列或者是随意的堆积,选择的素材应该围绕全文的立意和中心思想,素材的选择应该要注意真实性和客观性。
语言表达方式的创新,语言表达在作文写作之中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作文的主体以及文体的需要,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前后呼应,紧扣主题,同时陈述论点,层层推进,使文章的表达更加顺畅,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三)对文章的评价模式进行改进
一篇优秀的作文是需要经过反复的推敲以及修改,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
例如,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每四到六人为一个小组,组内的成员互相进行作文的批改,并且提出修改的意见和监理,这样在帮助其他学生提高作文质量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能力。但是在教师进行小组设置的时候应该注意学生的整体差异性,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和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进行搭配,互相进行批改,查看是否有语病、错别字、用词是否恰当等。
综上所述,高中作文教学方式是非常多样化的,教师应该选择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爱上写作。
参考文献:
[1]徐进.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J].讀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
[2]冯光.论高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方法与策略[J].速读(中旬),2016(1).
[3]唐惠忠.提高高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