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伟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智能终端和智能教学工具的出现,迅速成为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又一个新焦点。系统阐述创建智慧课堂的意义,分析雨课堂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应用过程,强调大学英语课程应用雨课堂开展智慧教学的应用效果及策略,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应用参考。
[关 键 词] 智慧课堂;雨课堂;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7-0047-01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智能教学工具和平台的运用,提升教学机智,实施个性化教学,实现教学资源推送智能化,改革大学英语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大数据时代的大学英语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智慧课堂,为大学英语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带来了新活力。
一、智慧课堂的定义
所谓的“智慧课堂”,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构建易于学生知识、素养和能力提高的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有效促进师生智慧能力培养的新型课堂的构建。智慧课堂具有个性协同化、工具丰富化、智能跟踪化、活动智慧化的特点。
二、智慧课堂创建的意义
1.智慧课堂的三个优點: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加快教师个人成长的步伐;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智慧课堂的核心: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智能、高效课堂,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和实现全体学生符合其个性化特征要求的成长和发展,实现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三、雨课堂在大学英语课程智慧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实现了“课前+课上+课后”全程跟踪
课前:任课老师可以将制作好的预习课件推送至学生的微信
雨课堂手机端,发布预习公告;学生端通过预习任务的完成,了解新授知识的主要内容,把握授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端能够了解和掌握全体学生的预习情况,更为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环节的授课时间和教学活动,灵活应用教学方法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课上:学生通过扫码进入课堂,老师轻松完成本节课的考勤;老师开启雨课堂授课,授课课件同步到学生手机端,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端,随时对授课内容进行回顾,节省了大量做笔记时间;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课件下方有“不懂”和“弹幕”功能按钮,及时将疑难问题反馈给任课教师;教师端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也可以应用“红包”功能,了解优秀学生的表现,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课后:任课老师可以制作复习课件,设置练习题,推送给学生,实时掌握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整合分析后生成的数据,帮助教师量化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评估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而调整教学策略。
(二)精准数据,科学评价
雨课堂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应用,实现了对学生的课前课上—课后的整个学习过程的精确数据监控,有助于教师更为客观、科学、全面地对学生做出评价,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多元化考核改革提供了新的依据。
(三)搭建了沟通桥梁,创建了师生共同体
雨课堂在大学英语中的应用,一方面搭建了大学英语课堂内外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创建了教学中的师生共同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另一方面创建了教学中的师生共同体,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改善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雨课堂在大学英语课程智慧教学中的应用反思
在手机应用泛滥的时代,如何将手机从使学生低头的“工具”转变成使学生抬头的“利器”?雨课堂教学工具的应用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新亮点,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制约教学效果提高的因素,例如:
1.老师备课难度的加大,致使教学内容不充实。要对每次的教学进行课前—课上—课后的设计,增加了老师的备课量,使个别改革意识不强的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使教学内容的设计流于形式,缺少了内涵。
2.学生上课手机流量的问题,也给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带来了一定影响。
对于“无手机”课堂和没有网络全覆盖的班级,应用雨课堂课进行授课时,学生在手机应用的流量方面顾虑较多,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作为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只有不断增强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意识,持续改进教学设计,组织好教学过程,科学地做好教学评价,运用好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开展好大学英语课程的智慧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帅国.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17(5).
[2]杨芳,张欢瑞,张文霞.基于MOOC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初探:以“生活英语听说”MOOC与雨课堂的教学实践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