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功
[摘 要] 现代化的人才需求不只是针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同时也包含了对人才职业素养的需求,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把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在“职业人”而不是“技能者”上。鉴于此,详细分析了职业院校建设的着力点,以期为职业院校的相关科研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关 键 词] 職业院校;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3-0034-01
一、专业定位的精准性
(一)层次性
首先,应该区分开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级别的技术培养目标。很多学校对一个专业的高、中、初三个级别的课程设置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课程的总体模块上稍有变化,也有的学校在课时数量上有点变化,而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和难易度基本没有变化。其次,应该明确知道同一岗位的不同就业层次,比如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的高级就业岗位就是从事软件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等相关的岗位,中级就业岗位是面向软件产品的程序编写的岗位,初级就业岗位是面向软件产品的使用规范的描写等相关岗位。
(二)功能性
功能性指的是所培养出来的人应该具有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职业的特性决定了对职业素养的不同要求,例如,财会类职业要求从业人员严谨和细心;艺术类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鉴赏力和发散思维等;制造类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专注和求精的精神等。现阶段很多职业院校非常关注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对他们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些院校直接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定位,一味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有一些职业院校在课程改革中强调把职业素养加入到教学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完全没有职业素养的相关知识。除了职业素养以外,职业技能也是功能性的一个表现。职业院校应该明确不同专业的技能方向,比如营销能力、管理能力、设计能力、操作能力等。
二、课程设计的职业性
国务院在2014年下发的关于加速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文件中指出,现代的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坚持为需求服务、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同产业需求相一致,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同职业标准相一致,学校的教学过程应该同企业的生产过程相一致,毕业证书设置应该同职业资格证书相一致等。职业院校是否具有职业性的重要判断标准就在于其课程的设置是否同学生将来面临的工作岗位相符,达到这一点不只是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理念可以完成的,还需要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课程开发模式来辅佐。我国的职业院校在课程开发方面可以借鉴一些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开发模式,比如DACUM课程开发、TAFE开发模式、双元制模式等。可以将人社部编写的《一体化课程开发》当作我国相关职业院校课程开发的指导,以此确保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够同学生的职业岗位相一致,最终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
三、培养模式的先进性
创新的培养模式包含了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因为不同区域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不同,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能力也有所差别,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只具有一定的指导性质,而并不是强制性的。因此,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都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对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标准。而因为不同高职院校的教研队伍的实力不同,这些院校制订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标准的整体质量也参差不齐。很明显的问题就是专业名称的设置不太合理、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太明确、职业能力定位不具体、课程内容同职业需求不太相符、课程学习的逻辑顺序不科学等。
很多高职院校过分注重专业技能相关的课程设置,而忽略了职业素养等相关课程的安排,而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出合格的职业人,而不只是能够胜任岗位的技能者。所以,专业且先进的培养模式一定是涵盖了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学习内容应该包含与德育相关的课程设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设计、岗位实习设计等。其中,第一课堂主要指的是专业技能方面的课程设计,第二课堂的设计包含了创新性活动等课程设计,这样才能表现出培养模式的完整性和先进性。很多职业院校的一体化课程设计模式相对于专业技能的培养来说是非常完美的,但是相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来说显得有些欠缺,这也正是我国职业院校长期以来存在的不足之处,这直接解释了我国的技能人才不如发达国家的技能人才的原因,不是技不如人,而是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综合以上论述内容,我国职业院校建设的一个重点内容在于专业定位的精准性,应该注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和功能性。同时,课程设计应该注重职业性,为需求服务、以就业为导向,确保学生所学习的课程内容同未来岗位具有高度的适配性。除此之外,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先进性,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此使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更为规范和科学,最终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技能人才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陈正江.教育制度供给与高职院校发展:基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7):106-110.
[2]沈斐敏.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改革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