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钢
[摘 要] 很长时间以来,尤其是进入大工业化生产以后,学徒制这种适用于作坊生产的教学模式很明显已经与大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格格不入,虽然它有着众多的优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它的缺点在工业化大生产面前得到放大,这种不足也导致现代教学模式对它的颠覆与替代,但是虽整体而言的学徒制难以满足时代的需要,但是在此基础之上,对它进行的改良与改进能较好地适应工业化生产,不至于全盘否定,对于多元性的教学方式与教学体验来说是有着很大帮助的,因此,以模具班为例说明改进学徒制后自己对此的相关思考。
[关 键 词] 模具制造;教育方式;学徒制;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1-0023-01
模具对现代工业体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点毋庸讳言,然而这样的重要性却并没有在教学或者培养相关的技术人才时体现出来,我们许多中职院校,对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这方面的探索也非常不够,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相关技术人员的培养中,校企合作这个大方向是正确的,我们在这个大方向的指引下能探索更加合理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技术人才培养方式。总的来说,校企合作这种模式在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具有统筹兼顾的优势,而这种优势恰恰是培养较高技术的模具人才所要具备的。同时又要在这个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内把学徒制这个传统模式进行革新引入,打造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一、优化校企合作方案,完善制度建设
校企合作无疑牵扯到校方和企业方的一些职责划分和在各领域内相关的教学和实践,总的来说,校方应该是整个合作的主体,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它所承担的职责也更多,在明确职责范围后,应该进一步落实责任承担的各个负责人,保证整个学校有一个良好的运作体系,这是最基本的。对学生教学,无疑最重要的是授予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这还牵涉到师资力量的合理分配和专业的合理划分,这需要校方使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解决,而我们的目标是将学徒制的优点发挥出来,那么在师资力量的引入、分配和调动方面就需要良好的制度建设来保证,我们要在科学合理的划分专业的基础上再进行师资力量的分配。显然,一师一徒是满足不了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数量的,同时也招不到那么多的教师,对于经费来说,更是个难题,所以,我们要配给的师资力量虽要满足学生的需要,但是也要考虑到实际状况,显然在这种方式下,师资力量是不能再满足学徒制的需要的,这时就要企业方来弥补,我们可以说,理论知识的学习涉及的东西并非需要一对一地进行辅导教学,完全可以由专业教师引导,但对于实践操作而言,就必须要有师傅带领操作实践,学生在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实践操作,那么相对来说要简单许多,同时也缓解来自企业方的压力,但同时企业方还需要担起对学生实践教学的任务,这也需要相关的制度建设和完善来保证,尤其是涉及专业对口的问题和师傅教学的效率性和积极性,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注意的。
二、改进教学方法,倡导高效率模式
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学徒制因为受限于现实状况是不能大规模展开的,在师资力量相同的条件下,它分配到每个学生的时间必然会减少,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不能忽略学徒制的目的,那就是高效率的将所要授予的知识进行传递。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因为只是需要学习理论知识,不需要经验的交流,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提高效率的方式,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单刀直入的直接教学,也要有寓教于乐的素质型和能力型的教学。我们要突出的是对专业技术有综合应用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模具实践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衔接。
三、引进教学硬设备,建设文化软设备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案中,教师和师傅是最基础的,然而我们同样不能忽略硬件设备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模具班来说,硬件设备几乎是必需的,当然企业方有现成的模具,但实际情况是,企业的多数设备是要进行工业生产的,不能专门来进行教学,那么这时学校就很有必要引进一些必要的硬件设备,这些硬件设备,由于只是用于教学的使用,其损耗率是比较低的,因此可以循环使用。这些设备的引入,无疑是对教学的相当大的推动力。这时硬件设备的另外一方面是文化软设备,构建校园和谐文化,营造一个务实的学习和实践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教师与学生,师傅与徒弟这种友好平等关系的构建也是非常有好处的,因此这两项设备的引入和建设对教学来说大有裨益。
以上就是我对学徒制引入中职教学的一些建议和看法,可以说,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优点,怎样利用好这些教学方式,让它与时代进步相结合,取长补短,需要我们着重思考,像模具班这种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引入学徒制,发挥出它的一些优点,对完善教学体系无疑有着重大的帮助,同样,这也成为多元化教学体系中一个良好探索的典型,对后续引入或者改进一些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隋广智.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7).
[2]安春雨.工學结合阶段中职数学教师应有效引导学生学习[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