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学松
[摘 要] 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三二分段为基础,企业和中高职联合开展专业调研,明确中高职的不同培养目标,遵循“课程衔接,能力递进”的原则,构建了符合行业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
[关 键 词] 三二分段;职业核心能力;中高职衔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1-0088-02
一、引言
2014年教育部等机构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行了规划,其中中高职衔接是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实施中高职衔接,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三二分段、自主招生、五年一贯制等。其中,“三二分段”是指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贯通来实施教育的一种方式,学生及其家庭投入的教育成本较低,而教育效益和回报较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整体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统筹安排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在五年时间里,既保证了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要求,又达到了国际上培养同类人才专业技术课程有效学时三年以上的要求。这种新的五年制高职,没有照搬原来的中职或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中职到高职,不仅仅是层次上的提高,从人才培养目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均要重新设计,令其在整个五年制中、高职教育中,能够实现无缝衔接。因此,如何进行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二、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三二分段实施概况
根据广州市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高职)与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中职)合作试点,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开展三二分段、高职联合培养,2013年获得广东省教育厅批准立项。2013年,两校开始合作施三二分段联合培养,中职学校开始招生。目前已有2016、2017届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实现中高职衔接联合人才培养。
第一届入读高职的2016级网络技术(三二分段)于2018年6月份毕业。通过中、高职四年多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已具备网络行业一线工程师的技能,并已取得网络职业资格证书。在毕业顶岗实习开始阶段,学生基本已确定实习企业,成为学院领先者。
三、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设计
中高职联合培养是目前职业教育中重要的办学方式之一。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既可以解决中职学生的就业升学问题,也可以解决高职院校的招生问题。在具体实施中,由于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在办学层次、办学风格、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中高职的衔接阶段成为需要特别关注的部分。其中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对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开展了研究。
(一)联合企业、中职和高职,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的衔接关系
在实施中高职三二分段培养设计前期,由企业、中职和高职共同组成项目组,项目组成员包括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进行了合理、充分的计算机网络行业需求的调研基础之上,结合中高职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学生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包括:网络工程建设和维护员、计算机系统管理员、网站建设与维护技术员以及信息系统安全维护技术员,并对上述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划分中、高职阶段对岗位能力的不同需求。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统一制定:确定分阶段培养目标
根据上述职业岗位以及岗位能力的分析,确定在本专业五年中高职培养体系中,中职教育阶段注重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能在计算机网络构建、管理及维护工作过程中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并具有本专业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而高职教育阶段注重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提升,培养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网络技术,熟悉计算机网络工程的组建、管理和维护等技术,熟练掌握常用的网络开发工具,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组建、管理和应用、网站建设与管理等专业方向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五年课程体系的设计:确定课程的中高职衔接对应关系
在确定了中高职的不同培养目标后,根据职业岗位和岗位能力,分析岗位要求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确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体系架构和课程路线,主要如下:
(四)结合行业领域的新变化,动态调整课程内容
由于计算机行业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在具体实施上述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教学团队结合实际情况,对其中的课程内容,在完成了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之上,会引入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新技术的内容,使学生能具备企业行业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比如,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华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很多企业都有这方面需求,因此在《计算机组网技术及工程》《高级网络应用》课程中,引入了如华为设备操作系统VRP的使用、基础VLAN配置、STP和RSTP、高级IP协议应用以及MSTP和MPLS技术等内容。同时,还通过开展技术讲座、企业教学等方式,构建、完善其知识和技能结构。根据这一变化,在下一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引入深度合作企业,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统一改革为以华为技术为教学重点,紧贴行业应用。
(五)实施过程的监控:注重中高职沟通,侧重提高学生能力
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总结实施过程当中的经验,及时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对人才培养的效果进行监控。例如,第一届学生在2015年上半年参加转段考试之后,被高职录取的学生未能完全参加第六学期的毕业实习工作而导致中高职学习上的断层,针对这个学习时间断层问题,通过组织学生统一到合作企业进行项目实训,同时学习华为职业资格认证HCNA,为高职阶段的学习做无缝衔接。中高职采用各种方式保持紧密联系,随时解决问题。在课程建设、学生实训、企业实习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等各个方面,力争做到“课程衔接,能力递进”,使学生在不同阶段完成不同目标。
四、小结
在中高职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中,两者相辅相成,构建无缝衔接的课程体系,才能让学生具备行业要求的、胜任职业岗位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职业能力,从而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成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能满足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玮.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3+3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J].通讯世界,2017(2):244-245.
[2]邝月娟,文林彬.论中高职衔接人才的培养: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J].中国市场,2016(19):205-206,214.
[3]李冠楠,吴丽健.基于中高职衔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脑与电信,2016(Z1):15-17.
[4]周洪斌,许礼捷,董袁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5(30):10-13.
[5]余明辉,贺平,钟伟成,等.基于能力核心和项目课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8):17-22.
[6]王炳强,桑金歌,于國莉,等.浅谈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4):306-307.
[7]王岩,李丽蓉,王凡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软件工程师,2013(7):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