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佩
[摘 要] 国家统计局 2016 年 1 月 19 日发布 ,在中国13.74 亿人口中,60 岁及以上的老人 2.22 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的 16.1%。目前,老龄化已经快速发展,从国家到地方非常重视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但老年服务与管理方面的人才匮乏紧缺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培养一批高素质、职业化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成为当前发展养老产业亟待解决和思考的关键问题,高校在这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
[关 键 词] “校企医”;协同育人;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1-0030-02
“校企医”三方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校、企业、医院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教育平台,以学校为教育的实施主体,整合三方资源,共同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承担教学工作,共同商讨课程设置和实践计划,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兼职教学、开展专题讲座,企业和医院共同作为专业实践基地,形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和培养过程中,采用“校企医”三方共建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在医院(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病专区)实习,同时,与行业高端养老机构南京朗诗常青藤合作,采用现代学徒制共同培养人才。经过近三年的时间,培养出了第一批毕业生,全部输送到常青藤养老机构的第一线,既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也满足了企业用人需求,更为养老行业输送了一批高素质人才,真正实现了学校的培养目标。
一、制定目标
在充分调查高职院校中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实施“高职院校与养老企业、医院三方共建协同育人”具有重大意义。
老年服务相关专业由于行业待遇、社会地位、公众认识等问题导致招生难、就业难,限制了专业发展。我校在与合作企业深入研讨后,提出:学生入校即可签订就业协议,与专业老年服务机构签订订单式培养计划,保证学生“毕业即可就业”;就业岗位包括:介护师、老年人生活管家、老年人心理咨询顾问、老年人健康咨询顾问、老年活动策划专员、社区养老工作者、老年创业指导顾问、养老护理培训师等。
为实现培养目标,我校制定了“三步走”的专业发展目标:第一步,制定“学校+企业+医院”三方共建、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二步,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及实训体系,构建多元化的人才评价考核体系;第三步,在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中,逐步完善“校企医”三方共建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实力。
二、明确内涵
明确“学校+企业+医院”三方共建协同育人的概念,厘清三方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及目标,才能有效实施共同育人方案。校企医共建实践教学体系是以企业和医院的实际工作环境为实践教学基地,以学校为教育实施主体,以资源整合为目的,三方共同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承担教学工作(理论与实践),共同商讨制定课程标准和实践方案,邀请企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行业专家担任学业导师,企业和医院作为学生的专业实践实训基地,从而形成校企医互动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以校企医三方的特色资源为依托,开展校企医合作项目研究、校企联合课程及教材开发、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企业或医院专家进课堂、交互式人才交流培训等形式的深度合作。
三、实施方案
“校企医”三方协同育人的提出,是在国家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指导下,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以校内专家、企业专家和医院导师共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技术专家、管理专家、人力资源專家和医院行业导师共同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形式,推行面向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企业全面参与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促进企业需求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环节,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医协同育人,促进老年产业的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建立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
坚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大力发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工教育,深化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在老年服务与管理这样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在“校企医”三方共建协同育人制度下,保证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30%。
就业是职业教育的最终考评标准。以就业为导向,是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在三方共同育人模式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促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利于企业与校方全面整合在市场、平台、学科、人才等方面的资源,共同搭建高水平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体系。因此,我校与朗诗集团联合成立了“朗诗订单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订单班,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朗诗订单班采取“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即学生第一、第二学年在学校接受理论课程学习,第三学年最后一个学期在企业进行实习。企业会定期走进订单班宣讲企业文化,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订单班坚持“学生自愿、优胜劣汰”的原则,所有订单班学生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学金,资助其更好地完成学业,对于优秀学生,企业会将其纳入储备干部队伍,重点定向培养。
(二)以能力为本位,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校企医”三方共建培养模式下,高校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三大核心能力:老年服务与管理能力、老年健康照护能力、老年资源开发能力。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有:老年护理、老年常见病防治、老年心理健康、老年膳食与营养、老年运动与保健、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康乐活动策划、老年社会工作、老年人权益保护、老年产品营销应用等。教学内容全面涵盖老年人生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服务、休闲娱乐服务、老年服务管理、社会工作等五大类别,全面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和行业发展要求。
教学过程采用项目式、模块化方式教学。学校根据行业与企业需要,将专业延伸至对应的职业岗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与专业相适应的具体学习领域,并安排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例如,“老年康乐活动策划”课程,以培养老年社会工作师为职业岗位目标,满足机构中老年人康乐活动策划组织需求,采用任务式教学方法,由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和教材开发,有效提高了课程实用性。高校按照企业实际需求,研发具有职业岗位特点的课程,高职院校教师对企业制定的课程进行完善,针对职业工作过程,选择、组织、安排相关课程内容,以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例如,我校在开设老年人护理和常见病防治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需求新增了“老年人介护”课程,采取企业专业人员培训和校内教师讲授结合的方式,培养机构内老年人日常照料所需基本职业能力,满足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三)以技能为中心,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重点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遵循满足教学需求、适应行业发展的原则,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高职院校和企业、行业发展紧密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平台。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进行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的重要场所。我校依托校外合作企业和医院的设备资源优势,通过签订合同协议,确立长期合作关系,既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实习实训环境,又满足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紧迫需求,实现了双赢。
1.创建“双师型”教学队伍
在老年护理课程这门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聘请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知名护理专家作为老年护理课程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共同组成“双师型”师资队伍,行业护理专家讲授操作技能,校内教师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实现校内外资源的互补。
在教学过程中企业导师在课堂中引入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专业教师巩固强化理论知识,双导师的密切合作提高了老年护理实训教学环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实施“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老年护理实训基地,创新老年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嵌入老年护理技能实训,即在课程后半段,集中实施两周左右的实训。内容包括: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的各项技能、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诊断及常见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中级养老护理员操作技能等,体现课证融通的教学理念。
课程教学过程强调工学结合,通过技能训练、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方式组织教学,实现学习要求与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让学生在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提高专业素质。
“校企医”三方共建,协同育人,首先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是一种新探索,具有引领专业内涵发展的意义。其次,有利于深化专业技能,提高人文素养,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最后,三方共建,充分发挥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的资源和优势,实现多方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俊浦.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5-40.
[2]黃岩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J].社会福利,2012(2):18.
[3]侯晓霞.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2):144.
[4]黄岩松.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66.
[5]王燕.校企共建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4(9):6.
[6]乔维德.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