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晶晶 郑燕芬
[摘 要] 思政课理论性较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为理论讲授为主,对学生的行为实践指导无法立竿见影,在教学中也容易出现“理论—理解—思考—行为”脱节的情况。对此,翻转教学思路以实践行为带动理论学习,通过任务代入的方式对行为进行检验,从而驱动教学。
[关 键 词] 思政课;任务驱动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3-0192-02
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这种通过教师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教学的模式,即为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任务型教学法广泛应用于语言教学领域,其主导模式为“先实践再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行为的参与性,颠覆了课堂中单纯的“讲授”模式。
一、任务驱动教学的整体框架
思政课理论性较强,涉及的是意识形态的宏观层面,在教学中容易出现“理论—理解—思考—行为”脱节的情况,即学生背下了理论知识,但对理论的理解不够,在现实生活中更是缺乏思考,导致课程教育无法实现对其行为的影响和改变。对此,我们应在教改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以任务为驱动小组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由课堂的主体转换为课堂设计者和宏观把控者,学生由课堂的客体转变为课堂的主体,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行为的反馈,教师能够获得学生的真实意念,深入到学生的意识层面,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围绕“教学目标”应当是构成以任务为驱动小组教学模式的主体,并且环环相扣,否则单纯地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就失去了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
任务整体框架
二、任务驱动教学的模式
围绕任务驱动教学的整体框架,在思政课堂上对任务的设计是一项具体而复杂的工作。根据教学目标,可以设定班级任务或小组任务,教师是任务实施的保障,提出设计方案,引导任务开展,组织进行反思。根据任务的性质,将班级学生设定为任务的实施者和任务的被调查对象两大群体。
思政课任务驱动模式
三、以任务为驱动教学模式的“四维一体”活动
在以任务为驱动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中,“四维一体”活动主要包括“教、思、学、反馈”四个环节,通过这四个环节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
(一)“教”是任务教学的引领
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在完成相应的理论教学后,设计相应的任务来驱动教学,是任务驱动教学在思政课“教”环节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任务的分配可以采取多種方式,一般根据任务的特点,设定一个小组或者多个小组来承担任务,承担任务的小组为任务的实施者,而其余的学生为任务的被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主要对任务活动做出回应,任务可以分为开放性任务或者是隐蔽性任务,根据被调查对象的行为反应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二)“思”是任务教学的核心
“思”即是对任务本身的思考,也是对任务结果的反思。思政课最大的障碍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并不是因为思政课不注重实践,而是思政的实践要体现在学生的日常言行中,这并不是一两次课程便能够达成的,要影响或者改变学生的习惯性行为,让学生认识到自我行为的缺失,这是改变的前提。通过任务教学,希望学生通过在任务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审视,形成反思和理解,最终影响个体行为,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是任务教学的动力
通过任务的带动,引领学习,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透过个体行为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探索理论的真谛,进而在强化理论的学习中,纠正和调整个体思想和行为,实现思政课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带动理论学习的良性循环。在“教”和“思”的引领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反馈”则是任务教学的保障
检验一项任务是否具有生命力,要看任务完成的情况和调查者对任务反馈的信息。如调查者对任务的反馈是正向的,即任务带来的正向认识、任务带来的正向改变、对任务本身的认同等,都是支撑任务有效性的因素,反之则亦然。根据反馈要及时检验任务,对任务进行修正和完善。
四、以任务为驱动教学模式的活动设计
以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考查任务驱动模式在“道德”专题,特别是“社会公德”专题的实际运用。社会公德是一个熟悉的命题,学生从小学便开始接受公德的教育,但是对公德的实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本专题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围绕“公德的实践”展开。
(一)设计任务
考查学生“公德的实践”,需要体现学生的实践行为,是本次任务的设计思路。因此,本次任务教学选取了一个小组为任务的实施小组,而班级中其他学生为任务的调查对象。任务内容为在上课前,由任务实施小组在教室门口摆放一个倒下的扫帚,观察前来上课的学生,记录每位学生进入课室面对扫帚的不同态度,是否有人会主动将扫帚扶起摆放好,如果有学生主动将扫帚扶起并归回原位,则需要马上布置后续任务(如一个牛奶盒掉落在课室的入口处),以保证任务对所有调查对象的可持续性,以此考查学生对公德的践行情况。
(二)任务实施
此项任务为隐蔽任务,即只有任务的实施者了解任务内容,而其他人员并不知道任务正在实施。任务的实施者会在不明显的地方,观察和记录被调查者在任务活动中的表现,并进行分析。教师在任务活动中配合实施,对任务过程中的情况要进行及时的处理。
(三)任务反馈
任务实施小组在任务结束后,将任务中的情况进行总结说明,并简要地分析成因。
(四)任务反思
教师组织班级学生对此项任务的结果进行反思,组织学生讨论任务结果的成因要素,同时提出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郑小英.任务驱动教学方法[J].科技信息,2011(9).
[2]郑开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8(8).
[3]和学玲,程国忠.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