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明 闫文平
[摘 要] 机械识图和测绘是机械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就需要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等一系列环节进行思考设计。
[关 键 词] 机械识图;测绘;课程设计;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3-0098-01
一、前言
当今社会对技术性人员的需求是创新复合型人才,因此机械类的课程设计要不断改进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机械识图和测绘》这门课程是以培养机械专业学生绘制零件图的能力和空間想象思维能力为目标的实践类课程。但是结合本专业的教学实践,目前《机械识图和测绘》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机械识图和测绘》主要是让学生对正投影理论及其应用、机械图样的绘制和阅读等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机械识图这部分的学习中,学生普遍感觉到抽象乏味、枯燥难学,很难与实际零部件结合起来,更谈不上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加以创新。
传统的机械识图及测绘教学以板书为主,很显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发展,应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这样不仅可以将抽象的图像变得更加形象化,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其次,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际联系少,创新实践平台不够完善,这样的产教脱节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针对此门课以上的问题,本文将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入手,探讨如何在《机械识图和测绘》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一)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学过程中引用多媒体
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静止的机械零件在课堂上“动”起来,学生对机械零件直观感性的认识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些对多媒体感兴趣的学生会激发他们学习多媒体制作软件的热情,加入机械动画制作中来,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
2.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情境,针对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思维。答疑不仅仅是教师在答,使教师答疑和学生答疑相结合。
3.全面启用项目化教学
每堂课中把课程设计的题目、课程设计的要求和课程设计的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学生主动搜集资料、探索研究,从而拓展了与本课程涉及的其他相关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机械测绘实验室中设置一些机械模型,展示一些能吸引眼球并具有创新的机电产品:比如各种小玩具、教学机器和一些给人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向学生开放模型实验室,这样可以方便学生观察模型的机械构成、运动原理和关键技术,并可以让学生自己构思机械模型的组装机构。
(三)课程设计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
在每次课结束时教授布置一个问题:让学生去观察某一机械装置的构成结构,并在下一次课开始时,让学生给出观察结果,引导学生相互对不同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讨论。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鼓励观察仔细正确的学生,然后提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2.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学生根据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讨论装配图中的工作原理和分配关系,分离零件拆画零部件。
3.教师课堂讲解
对学生在课堂上经过讨论还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结合板书和多媒体进行详细讲解,在多媒体讲解中加入动画,让学生对零部件的透视关系有感性认识。
4.布置课后作业
教师给出一组零部件的性能参数,引导学生用正投影法分别得到剖面视图,并用计算机进行参数设计。采用网络沟通方式对学生进行答疑,使学习疑问随时随地得到解决,开辟了师生沟通的绿色通道。
5.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活动
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比赛,在比赛中施展自己的才能,并在比赛中学习到一些新型机械设计和理念。教师也可以通过比赛,针对学生在比赛中出现的问题,改变之前的培训方法,今后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三、结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等一系列环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然会在学习主动性的激励下进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仔细研究学生的能力特点、学生的强项和薄弱环节,因材施教,逐渐引导学生热爱上机械制造,使这门课程不再是枯燥的,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不难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杨清华,刘天军.机械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机电信息,2010(6):252.
[2]历长云,王英,王狂飞.工科院校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途径[J].科教文汇,2010(8):24.
[3]凌丹.在综合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
[4]王少刚.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