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吉 郝永常
[摘 要] 主要从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出发,归纳了国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特点,分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研究价值,最终提出了适合民办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对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8-0192-02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江苏高职教育也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按照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加快“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和研究,用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来推动高职类院校教学改革。大多数高职院校认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是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是高职院校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更是高职院校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一、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国内外发展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其中一种,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一线岗位所需人才的使命。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相应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掌握所学专业和今后即将从事工作的基本职业技能和岗位技能。
(一)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特点
1.各国政府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从国家战略层面制订发展规划,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普遍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办学基础,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
3.不惜巨资投入实训基地(场地、设备、专职教师队伍)的软硬件建设。
4.办出了各国的特色,创建了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且卓有成效。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
(二)各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常用模式
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双元制”起源于德国,职业教育模式融合理论与实践,具有德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由国家立法支持企业与高职院校密切配合,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职业学校进行。
2.美国“社区学院”高职教育模式
“社区学院”是美国高职教育的一大创举,“社区学院”与企业进行合作教育,在合同的保障下,学生能在校内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每周安排特定的时间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工作和实践,企业按照其创造的生产价值支付相应的工资,学校选派优秀的一线教师进企业学习先进的生产经验,并对企业提供相应的培训项目,满足企业的需求。
3.新加坡“教学工厂”高职教育模式
“教学工厂”是以学院为本位,在学院现有的教学系统内,由生产厂家与学院联合办的、以教学和技能训练为目的的、生产车间所设定的工业项目组进行教学和学习,实现了项目研发和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院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有机融为一体,这种以培养实践技能为主的“教学工厂”能够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4.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高职教育模式
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的需求,我国职业教育借鉴了发达国家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经验(譬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职业教育模式),教育部门在2006年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16号文件、200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到2011年年底又下达的12号文件《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次强调指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该是高职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相结合,共同开发具有生产和教学双重功能,形成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真实人文环境,在生产实践中实现对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培养的一种实训基地”。探索和研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推动“工学交替”,实现“理实一体”“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更是我国在现行体制下,未来高职院校实现“校企合作”,建立小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导方向。
二、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研究价值
我省高职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研究阶段,能否搞好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是涉及专业人才培养的大问题,更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前提和保障。江苏高职教育发展虽然起步较早,但对很多理论性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完善,尤其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方面则更为薄弱。如能针对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概念、特征、发展方向和理论依据等内容开展全面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立足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试图对内容其进行全新诠释,切实踏准“工学结合”的研究点,有效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完善我国目前对高职教育研究的理论,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能提早進入未来工作的现实环境,对工作所需的技能和技术进行全面的训练,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企业的入职培训有效衔接起来,使学生能提前体验现实的工作环境,切实保障“理论够用、技能突出、素质全面”,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对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深入研究具有如下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企业提前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如果企业在教育过程中缺席,那学生就无法进行现实环境的模拟实践,“工学结合”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企业需要全程参与,利用企业专业人才和行业优势,为学校生产基地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优势为企业提供员工的培训和科研技术提升。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校园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并在基地的建设、课程的开发、课程教学和实训指导方面实现真正的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足量的生产实践岗位,接受本校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接受教师实践锻炼;学校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劳动力和免费的员工培训和技术帮助,共同推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共同发展。
(二)有利于实现社会需求和学校培养目标的结合
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兼有相应的社会服务功能,要求其培养的人才能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把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所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教育成果和社会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服务能力的提升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学校的服务能力,才能把实训基地建设带上良性循发展的轨道,实现校园和社会利益共享、文化融通。
(三)有利于实现毕业生和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现行的企业对新进人才的培养很重视,尤其是对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的要求。学生招来即能上岗,可以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是企业迫切需要高职院校解决的人才培养问题。为了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缩短就业适应期,真正意义上实现“工学结合”,学校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线生产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如同生产一般,参与生产,了解生产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过程和生产经营规则。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培养社会归属感和企业价值感,在生产实践中培养责任感、安全感和生产创造力。真实环境中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未来价值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三、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运作模式
鉴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探索和研究的重要性,基于民办职业院校的现有条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深入开展课程改革,重视教学的实践环节,全面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问题尤为凸显。(1)其办学理念沿袭了高等学科研究型院校的教学特点,“重学历、轻技能”的办学倾向严重,没能很好地贯彻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2)由于民办院校办学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缺乏建设融入最新科技和技术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条件。(3)由于生产环境的限制和技术发展的限制等众多原因也使“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满足不了生产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资料可以采用活页讲义替代教材的模式。理论教师能根据企业生产的一手技术资料,结合生产实际编写活页讲义,作为相关课程的教材或补充材料。教学形式多加入企业技术骨干、专题讲座、生产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让课堂更加生产化。另一方面,让理论教师深入企业实际生产一线学习最新的技术、体验真实生产环境可以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定期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交流,甚至派一线教师赴生产一线指导工作。同时,学校还可以不定期地邀请企业技术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用技术交流来带动教学相长,用实践保障专业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才能真正保证学校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实训开展的方式由消耗型向合作型发展
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不是简单意义上企业先进设备的捐赠实现的技术支持,而高职院校和企业长期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采用以学院为主,与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汽车配件企业及供应商进行多方合作方式共建实训基地。
学院在接受捐赠的同时,能免费为合作伙伴提供员工培训,通过这种“共赢”的合作方式,不仅能为学院的实训基地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而且为企业减少了必要的培训开支,在保证实训基地正常运转的同时,学院还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扩大企业品牌力的影响,企业和学院获得双赢。
(三)促进产学研结合,通过提升实训条件提高生产力
许多一线水平的生产实训基地如果只用于教学和培训,其实并没有将其效能最大化。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发现改善点,将教学任务像生产任务一样统一安排、考核,教学的过程也是生产的过程。最终实现教学、实习、生产、科研、经营的一体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生产效率,就能使实训条件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校内生产性實训基地的建设是职业教育未来的改革及发展方向,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学历教育的重要特征,更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体现。在目前高职院校大发展的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归纳当前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模式,找出适合本专业发展的典型案例成为研究的关键环节。最终希望通过对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研究能规范各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建设标准和运行机制,达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燕.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3(3).
[2]王应海,史小波,金曦.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