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心电向量微课教学对心电图教学效果的研究

2018-05-14 09:57徐丹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1期
关键词:心电诊断学心电图

徐丹

[摘 要] 目的:探讨心电向量微课教学在心电图教学中的效果。方法:162例学生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普通组和实验组,两组学生在性别比例、年龄等基础信息均无显著差异(P均大于0.05);普通组接受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组在普通组的基础上,增加心电向量微课教学。结果:与普通组得分(67.45±11.87)比较,实验组得分(76.53±11.53),显著高于普通组。结论:在心电图教学中,结合心电向量微课的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3-0126-02

诊断学是医学生由基础课程向临床课程过渡的桥梁学科,是学习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其中心电图是诊断学教学的重难点,但是老师难教,学生难学,加上课时有限,老师采取“填鸭式”教学,学生上完课后常常是一头雾水,稀里糊涂。再加上心电图理论知识抽象,图形千变万化,现有的诊断学教材对心电向量与心电图的关系讲解内容不多,而是直接给出结论,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并未真正理解图形形成的原理,只为应付考试,并未达到教学目的。

在教学内容不能减少,学时数又无法增加的情况下,笔者根据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这一特点,制作出心电图心电向量微课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心电图、掌握心电图基本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2016~2017年参加诊断学学习的学生共计164例,其中男58例,女104例,年龄18~23岁,均为在校学生。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普通组82例,其中男29例,女53例,年龄(21.57±1.26)岁;实验组82例,其中男29例,女53例,年龄(21.57±1.23)岁。两组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P均大于0.05)。

(二)教学方法

实验组与普通组共同进行大课及见习课的学习,学习内容和方式完全相同。实验组在接受心电图大课教学之前,通过学校微课平台学习心电向量微课,微课总时间约为20~30分钟,可随时学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1.传统教学内容

心电图教学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大课授课4个学时,见习课授课5个学时,大课为同一教师授课,见习课均由具有相同资质及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带教。

大课授课主要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从正常心电图入手,讲解各波段的组成及命名原则、图形及正常值,再分别讲述心脏增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心电图,分析心电图的顺序、要点。

见习课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心电图的规范化操作,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分析正常心电图及异常心电图的图形特点。

2.微课内容

在上述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实验组增加传统教学前的微课授课。其主要内容为:心电图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是每一个心肌细胞电活动的综合向量。心脏是一个立体的空间结构,使得心电向量也具有空间性,随着时间的变化,心电向量为一空间的向量环。在微课的演示中用形象的三维立体动画展示,便于学生理解。而要把这一立体向量记录到心电图纸上就需要用到投影的原理。微課通过动画展示投影就像手电筒分别在向量环的背面、上面照射,把向量环投影到额面和水平面,一个三维的向量就变成了这两个平面的二维向量。心电图肢体导联及加压肢体导联记录的是水平面的向量,胸导联记录的是额面的向量。二维向量分别在每一个导联上再次投影,就形成了一维向量。

通过微课短短20~30分钟的演示,心电活动到心电图之间的桥梁就构建起来,为心电活动三维空间概念思维的建立和自行推导心电图波形奠定了基础。

(三)考试方法

所有学习内容结束后进行考核,内容为心电图基础理论知识及阅图诊断,满分为100分,两项内容的比例为3:2.

1.心电图基础理论知识考试:正常心电图图形及正常值,心脏增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心电图的诊断要点。

2.阅图诊断考试包括正常心电图及常见异常心电图,内容覆盖房室肥大、期前收缩、心动过速、颤动和扑动、房室及束支阻滞、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

(四)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实验组考试得分显著高于普通组(P<0.05)。(见表2)

三、讨论

医学课程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学生常常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如何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思考问题,是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本人从事多年的心电图教学,深知除了让学生记住基本知识外,还要深刻理解波形的由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满足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心电图是心电向量随着时间变化形成的图形,波形的振幅大小与向量的大小有关,而向量的大小与参与的心肌细胞数量有关。心房的心肌数量少于心室,因此P波的振幅一定小于QRS波。而心室肌细胞中左心室细胞较右心室细胞多,所以QRS波形以占主导地位的左心室肌细胞产生的向量为主。这样,学生对心电图整体波形的把握就容易一些。

在讲到P波的方向时,用心电向量可以推导:因心脏产生电活动最先发生的部位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窦房结,它首先激动右心房,然后激动左心房,再沿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因此,向量的方向在额面是由右上指向左下,在水平面是也是由右到左的向量,从而推导出P波在与之方向相同的Ⅰ、Ⅱ、aVF、V4-V6导联直立,与之方向相反的aVR导联倒置。在讲到交界性期前收缩时,因异位兴奋点位于交界区,产生的心电向量由左下指向右上,故P波的方向在相应导联与正常的窦性P波相反。相对于房性期前收缩,交界性期前收缩因距离窦房结较远,不影响窦房结发放冲动的频率,故代偿间歇完全。由此也可以推导出房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点。

根据前面的P波形成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QRS波的特点:心室肌细胞除极产生的综合向量指向左下后,在额面向量指向左下,在水平面指向左后,故在肢体导联中,Ⅰ、Ⅱ导联与其方向一致,描记出主波向上的波,aVR与其方向相反,描记出主波向下的波。在水平面电轴,与V6导联的方向最接近,故QRS波的主波向上,与V1导联的方向相反,故QRS波的主波向下。

以此类推,通过心电向量来分析心电图,很轻松就能读懂记住房颤、房扑、心动过速、房室及束支阻滞、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心电图。

总之,虽然学好心电图不是在短短9个课时的时间就能实现的,还需要不断地实践。但通过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心电向量引入,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解释心电图,结合心电向量微课教学不失为一种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潘祥林,王鸿利.诊断学的任务与发展方向[J].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创刊号),2013,1(1):8-9.

[2]李改.《诊断学》心电图教学体会与展望[J].课程教育研究,2015,25(9):237-238.

[3]李佳蓓,黄岚,王江.临床诊断学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新理念[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2017,10(1):111-113.

[4]李康妮.心电向量在心电图见习课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7,46(7):997-998.

猜你喜欢
心电诊断学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老年人体检心电图异常及相关因素分析
卡片式智能心电采集仪
我院心电图网络系统的应用
“声名大噪”的跑步神器?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诊断学》技能操作教学中的探究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016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隆重举办
“互动式”教学法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临床表现为心悸的预激综合征B型心电图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