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彪 黄志刚 江文
[摘 要]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从高职本科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思维框架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索,初步形成了高职本科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对我国职业院校开办本科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 键 词] 高职本科;课程体系;软件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3-0094-02
高职专科毕业生实践能力强,能较快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就业竞争优势明显,且入职待遇与普通本科毕业生相当。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1)理论知识不扎实、不系统、学习能力不强,相对本科生而言,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2)学制短,导致对学生的软件开发技术学习、运用、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与此同时,各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工具、新的开发方法层出不穷,对技术应用、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各行业企业对服务一线的生产、建设、管理高级技术型人才需求占比越来越大。但现有普通本科院校存在对职业技术教育认同度较低,对职业技术教育规律缺乏深入理解,学校与行业、企业沟通有限,本科教师行业、企业工作经验缺乏等方面的问题,导致所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高级技术型人才的要求。
因此,开办技术型高职本科教育,是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需要,是系统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要,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是行业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的客观需要,更是构建与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打通职业教育向上发展通道的必由之路。
一、概述
文章中的高职本科是指职业院校相应专业开办的本科层次教育,是相对高职专科专业而言的,它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文章将基于许彪、陈立所撰写的《高职本科专业定位研究——以软件类专业为例》研究成果,针对高职本科层次的软件技术专业,将从课程体系构建的设计原则、思维框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索。
二、设计原则
根据《高职本科专业定位研究——以软件类专业为例》一文中所确立的高职本科课程体系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结构上突出职业性的原则、内容上突出技术性的原则、方向上兼顾“宽口径”的原则、突出能力考核与过程考核的原则,针对软件技术这个具体专业而言,其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依据“软件设计师、高级程序员”核心岗位要求遴选内容
突出职业性的原则要求课程体系设计时,打破传统本科的学科体系,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显然,对软件技术专业而言,则需要打破传统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体系,以程序员、高级程序员、软件工程师、软件设计师、项目经理等软件公司典型的工作岗位要求,进行内容设计。而与此同时,也应充分考虑软件技术专业的高职专科和高职本科在技术深度层面的差异,高职本科对应“软件设计、核心功能编码、算法设计”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岗位,如软件设计师、高级程序员。因此,软件技术专业的高职本科层次课程体系,应对接“软件设计师、高级程序员”岗位,并以其岗位能力、知识要求为依据进行课程内容的遴选。
(二)嵌入“职业核心能力”和“云、物、移、大、智”保证迁移能力
在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的加快和各类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的时代,课程体系设计方向上兼顾“宽口径”的原则,可确保高职本科学生毕业具有较强的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中,软件行业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信息检索与分析、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创新与创业、演讲与沟通能力、批判精神、与人合作等方面,因此,课程体系中应嵌入此方面的课程内容。
同时,根据“摩尔定律”可知,信息技术行业是一个迅猛发展的行业。现如今,“云计算机、物联网、移动应用开发、大数据、智慧城市”(简称“云、物、移、大、智”)新技术正呈井喷式发展。作为软件技术专业的高职本科层次学生,就必须对“云、物、移、大、智”技术或进行導论与体验式学习,或选择一个方向进行深入学习,方能在毕业后,具有较强的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以“软件项目开发与答辩”为主体方式进行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种强有力手段。高职本科培养的是高端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则需要课程考核趋近培养目标。因此,应选择软件技术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软件项目开发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技术与技能,同时辅以“项目答辩”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而,整个高职本科的课程体系每个学期或每个模块都应贯穿“软件项目开发与答辩”的考核,实现从单一技术项目至综合技术项目、从单一业务项目至复杂业务项目的考核体系。
三、思维框架
(一)“分层式”设计思维
“分层式”设计思维就是根据认识与学习规律,将同一系列的课程内容,按照“从简单至复杂”“从单项至综合”的原则进行课程分层设计,例如体育、英语、实训项目等课程内容。实训项目设计作为一种典型的分层设计思维,可按照项目的规模、涉及的能力范围及程度,将实训项目划分单元项目(一级)、单元组项目(二级)、模块项目(三级)、模块组项目(四级)、综合项目(五级)五个层级,通过五级项目设计与实施,逐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技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共享分支式”设计思维
“共享分支式”设计思维就是要根据技术、知识的发展方向,针对同一门或同一系列课程抽取其相通、具有共享性质的课程内容后,然后再进行分方向或分领域的分支设计,从而形成相应的课程设计。“共享分支式”设计也是软件行业、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客观需要。例如,在软件技术专业中,典型“共享分支式”设计有技术方向模块课程、技术类分支课程。其中,技术方向模块课程,如在共享软件基础课程之上再分设移动应用开发方向、企业应用开发方向、嵌入式软件开发方向课程。技术类分支课程,如《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可在共享的《编程逻辑基础》分为数据结构(Java版本)、数据结构(.NET版本)、数据结构(C版本)等。
(三)“多线贯穿式”设计思维
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技能训练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积累或训练才能达成学习目标,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注重设计贯穿整个高职本科学习期间的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可将职业核力能力课程块、实训课程块、英语能力块设计成贯穿整个高职本科学习期间的课程线,形成“多线贯穿式”的课程体系。
四、课程体系初步构建
基于上述设计原则和思框架构,针对软件类高职本科专业的培养定位和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可构建如下课程体系(见下图)。
软件类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图
(一)建立“三块”分层次、分方向的实训体系
在企业应用开发、嵌入式、移动应用三个方向中分别设计分层次实训体系。
(二)设计跨方向的共享课程体系
设计如下跨三个专业的共享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软件工程导论、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建模技术、软件测试技术、项目管理等。
(三)设计“3条”贯穿式的课程体系
分别为英语的贯穿式课程体系、职业核心能力的贯穿式课程体系、数学的贯穿式课程体系。
五、结束语
文章从高职本科课程体系的三项核心设计原则、三条核心思维框架出发,紧紧围绕高职本科教育中“技术性”和“高端性”的职业教育特征,初步设计了高职本科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这对我国职业院校开办本科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许彪,陈立.高职本科专业定位研究:以软件类专业为例[J].职业,2017(8).
[2]许彪.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探索[J].职业,2015(9).
[3]王键.开展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试点工作[J].教育与职业,2013(34).
[4]毛艳青,李宁.高职本科的定位探析[J].文学教育(中),2012(2).
[5]程忠国,李玉春,刘丹青.高职本科:一个亟待探索与创新的教育层次[J].教育与职业,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