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
[摘 要] 分析了TPACK框架理论,并根据该理论提出了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即学校要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师的TPACK意识,加强教师利用技术展开教学的培训,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鼓励优秀教师开示范课,重视教学资源建设。
[关 键 词] TPACK;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高职教师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9-0154-02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地影响、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在享受技术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的教育工作正面临一个重要挑战:新时代的教育应该使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2005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学者 Mishra和Koehler将技术这一要素融入教师知识框架中,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 。自该概念提出以来,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近几年,我国对TPACK的研究多数围绕在基础教育领域,为中小学教师TPACK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本研究着眼于高职教育,高职院校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求高职教师既要有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进行教学活动。由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内容必然受社会需求和市场经济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充实自己。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整合成为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时代诉求。
一、TPACK框架的含义
TPACK,作为一种知识框架,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三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知识,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它植根于三个核心成分,即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简称TK)、教学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简称PK)和学科知识(Content Knowledge,简称CK),同时,上述三种成分交叉融合形成另外四个衍生成分: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知识(TPK)以及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如下图。
二、高职教师TPACK提升策略
“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是教师备课、查阅参考资料、设计编写教案、上课以及对学生评估等的工具。“整合”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提升高职教师“整合”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一)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师的TPACK意识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核心内涵是要营造数字化教学环境,能够形成新的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學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达到这样的整合就是深层次整合。
要营造数字化教学环境,学校管理者应当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加强建设。不同的专业,因为学科性质不同,其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也会有所区别,要在专业建设中强调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学校应支持各专业根据自身需求建设机房、网络实训室、信息化教学平台和实训平台,引进专业教学软件,形成整合技术进行教学的良好氛围。
教师则要直面信息时代对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新要求,主动学习和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意识。相关研究表明,当教师持“知识传递”的观念时,教师TPACK就相应地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也更倾向于采用机械学习的方式,并将这种方式应用于未来的教学中;而当教师持“知识建构”的观念时,教师TPACK就相应地表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展现出更多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因此,教师应持“知识建构”观念,提高TPACK意识,创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
高职院校为教师提供TPACK的培训,应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有关信息技术操作的培训:(1)指导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掌握丰富的教学资源,培养信息获取、加工、处理以及创新应用的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微课、慕课、网络课程等资源并懂得制作这类课程。(2)培训教师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高职教育与时代接轨,课件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PPT形式上,而是利用技术将声音、图像、动画等融入课件,增强师生的实时互动效果。高职学生是“95后”新生代,与新技术共同成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高职的老师如果仍停留在传统的PPT课件上,上课对着PPT讲,学生每天面对着PPT翻页,顿感乏味,自然而然地教室里就滋生了一批“低头族”。所以教师要利用技术让PPT“活”起来,不只是在电脑上控制PPT,还可以在手机上控制,如“91速课”手机端;不仅控制PPT,还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学生互动,如“课堂派”“UMU”。(3)熟练操作专业软件。高职教育注重技能培养,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实操,在校内的实操多数借助专业软件实现。专业软件能模拟工作环境,增强现实感,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操作技能。高职院校应培训教师熟练操作这类软件,这样才能顺利地指导学生学习。
2.教学设计的培训。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师还要掌握如何将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即做好教学设计环节。我们不能为了使用技术而单纯地使用技术,为了使课堂活动丰富而采取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这样可能会忽略了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TPACK的教学设计培训,组织教师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模式,立足于高职课堂的教学生态和真实的教学问题,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掌握技术技能。
(三)组织教师集体备课
要把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统筹考虑,贯穿于教学设计过程之中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每位教师各有所长,组织上同一门课的老师集体备课即可以发挥各人所长。在每次集体备课活动中,教师通常以所任教课程的一个单元或者一个项目作为备课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和学生任务,选择教学资源和工具,选择采用何种技术及评价方式,通过讨论取长补短,如此才能更好地设计出应用技术的教学方案。
(四)鼓励优秀教师开示范课
优秀教师示范利用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对教师TPACK知识的获得能起到促进作用。首先,在优秀教师示范某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展示了学科内容的讲解和教学方法和技术的使用;其次,在示范课上能够让听课教师直观地感受到将技术、学科内容、教学方法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取得的教学效果,增强教师利用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信心。听课的教师可以取之所长,补己所短,或者得到某些启发,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讨论学习,促进教师TPACK的发展。
(五)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是实现有效整合的保障。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特别是网上的、国内和国外的资源),结合本专业情况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加工、整改;如果確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校方就给教师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由教师自己去开发,建设教学资源库。
未来的教育更加开放化、共享化,高职院校要重视提高教师的技术素养,引导教师通过慕课、微课等教学平台和网络搜索,自由调取教学资源,真正实现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使教学适应数字化社会,培养时代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80-385.
[2]闰志明,徐福荫.TPACK: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基础[J].现代教育技术,2013(3):5-9.
[3]赵玉.职业教育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8):55-61.
[4]王琦.外语教师TPACK结构及其技术整合自我效能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7):38-44.
[5]李国齐.基于TPACK模型的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8).
[6]魏唯唯.基于TPACK框架下职前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