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
[摘 要] 2014年9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根据中央的精神,2016年江苏省取消了三本的批次录取,从而使高职院校招生形势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对高职招生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基于实际格局,分析了2013年至2017年间江苏省高考招生的相关数据,对高职院校的招生进行了初步思考,并对江苏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进行了反思。
[关 键 词] 江苏省;招生制度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2-0136-02
一、江苏省高考招生格局多样化,“三驾马车”并行
2017年起江苏教育厅宣布,对高考招生作出巨大调整,将原有的本三批次和本二批次合并招生,取消本三批次。在此次调整之后,江苏省的高校整体结构发生了变化,本三的消失使批次上变得更少,但由于本二批次的录取分数线适当下降,使考生的选择面反而更广。除了招考批次的变化,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的招生模式也初步成型。目前有单独招生、统一录取和注册入学三种模式,通过三种模式的相互补充和衔接,构建江苏特色的高职院校人才选拔制度,同时为即将实施的高等职业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构建了系统的框架。
(一)单独招生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是指,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根据自身专业教学需要设置考试科目,自主命题、考试、评卷、面试、录取。
(二)统一录取
统招一般指全日制普通高校统一招生选拔考试,依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内统一招录,学习形式为普通全日制。
(三)注册入学
注册入学是指考生根据院校提出的报考条件和录取要求,结合自身条件,向1~2所试点院校提交注册申请。学校根据考生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及中等教育阶段的学习成绩等方面的情况,在一定计划范围内,根据院校招生章程,择优确定拟录考生。
二、招生制度改革对江苏省报考结构的影响
1999开始,随着人口红利的上升,我国高等院校招生开始扩张,至2008年达到顶峰,但此后生源数开始下降。与此同时,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等多维度教育方式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并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随着全国大环境的变化,江苏省高考报名人数、单独招生院校数以及高职单独招生人数在2013—2017年间发生显著变化。
由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江苏省高考报名人数从2013年到2017年直线下降26.67%,统招人数波动下降22.7%,只在2016年当年有小幅度回升,注册入学人数从2013年到2016年皆是直线上升6.9%,只在2017年有小幅度下降。而单独招生人数则是呈现倍数的增加,达到317%。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江苏省高考报考的格局中,随着高考报名人数的持续下滑,统招人数在5年间呈现下降的趋势。与此相反,单独招生和注册入学则持续上升,目前不仅已经形成规模,并且持续发展,成为招生构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意味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并不再是“一枝独秀”,而非传统的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并且影响愈来愈大。这正是目前江苏省的招考现状,也是江苏省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正确看待招考格局的变化,如何在变化中生产发展下去,对高职院校而言是不可回避的话题。
三、对高职院校的启示
在招生制度改革的新的形势下,考生报考方向分流,意味着多元化教育的成熟,也意味着社会群体对职业教育的认可,不断变化的招生格局和模式也代表着江苏省高职院校对现状的适应和应对,这种变化正是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发生变化而引发的。社会的多维度包容和考生的多元化选择,对高职院校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既可能使高职院校获得更多的生源机会,也可能遭遇“零招生”的危机。正确把握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契机,区分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本质区别,看清高职院校未来人才培养的趋势和方向,树立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自己的“专业竞争力”,在众多的选择中脱颖而出,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关键。
(一)契合当地经济需求,理性建设特色专业
职业教育本质就是为了满足市场劳动力需求,而不同的地域、不同市场对劳动力的定位和需求会有很大的不同。高职院校教育专业应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针对江苏省经济市场的特点,联系“长三角”地带的经济发展速度,立足素质强、节奏快、应变迅速、紧跟前沿又基本功扎实的人才需求和岗位需求,设置契合实际的专业方向。同时,在市场需求多样化的现状下,不盲從、不跟风,杜绝因短期利益而不考虑自身实际,盲目设置专业的情况。切实做到结合本院校自身实际情况,保持和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重点强化院校专业特色,强化专业优势,将自己的特色充分展现出来,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立足市场的根本。
(二)强化“无缝对接”,构建校企合作,提高就业保障
职业教育立足于市场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也是“上手快,能干活”的操作性人才,因此,搭建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利平台。在校企合作构建中,高职院校可以深化建立工学结合班。工学结合班是深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和企业签约的前提下,以具体单位的实际工作要求为导向,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按照企业与学校的协议进行选拔,通过选拔进入工学结合班。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除了要求学生进行整学期的学习之外,还要求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或领薪工作。若学生达到了用工单位的要求,可以在毕业时优先录取。这种培养模式优势有如下。
1.对学生而言,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学习系统知识。同时教会学生在工作上遇到问题时如何去寻找解决方案。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更重要的是以实践指引理论学习,使理论更真实、更具有针对性,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领会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降低目前普遍存在于高校校园“60分万岁”的思想,避免应付考试、敷衍了事,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有主动性。与此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缩短了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优势。
2.对学校而言,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风格,增强教师联系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教学的能力,避免了长篇累牍、照搬课本的教学方式,强化了师资实力。与此同时,实践单位的带薪工资可以在学生的学费缴纳中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考生报考高职院校时,考生家长对学费会有一定的关注,如果缴纳学费时考生只需承担一部分,剩余部分从后期的带薪工资中扣除,既可以解决实习又可以解决经济压力,会大大增强考生的报考兴趣。而学生入学后,学校省去解决“助学金”申请的问题,又可以省去很多学费催缴不齐的问题。
3.对企业而言,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某种专门技能,满足自身企业的用工需求,提高劳动效率,节约培养新手的时间和资源,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企业可以早早地参与员工的学习、成长过程,多方位对员工进行深层次了解,有利于后期的工作安排和部门协调。并且,早早介入对员工的培养,有利于使员工建立对单位的归属感和责任心,减少人才流动,保障企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2010.
[2]孙建波.“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六个特点[J].职教论坛,2013(4):68-71.
[3]熊文林.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5):32-35.
[4]姚月霞,顾晓晴.注册入学背景下江苏省民办高职专业设置优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1):62-63.
[5]陈晓勇,张吉玲.高职院校注册入学生源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4(12):13-15.
[6]徐伟,梁晓丹.工学结合专班学生自我管理路径探索[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