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雯婷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创新创业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这个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是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对创新创意时代的背景下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做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创新创意;电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一、明确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了人们对丰富多彩生活的无限追求。在这个信息时代的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已经逐渐开始取代了传统美术领域,促使电脑艺术设计快速发展。电脑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要求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人才,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形成高职特色专业。
要形成高职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的灵魂,只要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对人才模式进行规划。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设计理念与动手能力,要使电脑设计人才精通艺术设计理念以及拥有较高的美术绘画功底,同时还要精通电脑艺术设软件,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能够解决艺术设计工作上的实际问题。其次,电脑艺术设计人才要具备有较高的创新创意设计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图形图像软件,进行电脑艺术设计,能够主动提出富有创意及创造性建议,具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再次,还要熟悉业界的行情,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对设计人员的要求。
二、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生源参差不齐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被广泛地应用到相关企业以及艺术设计领域,电脑艺术艺术设计专业前景甚好,为了满足社会对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开始大规模的扩招生源。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生源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理工类转学美术生,这类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好,但是美术功底较差。还有一类是艺术类学生,这类学生的绘画功底较好,但是对于文化课学习,他们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文化课基础较弱。对于这些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参差不齐的生源,对于电脑艺术设计的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导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规格档次各不尽相同。
(二)教学模式单调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是设计艺术与电脑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崭新的艺术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模式单调,不仅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求,而且枯燥的教学方式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同时这种重理论,轻实际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能力得不到提升。
(三)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导致我国专业的电脑艺术设计师资力量薄弱。同时,随着今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大规模的扩招,导致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供不应足。因此,也就出现了许多高职院校聘用一些具有美术功底的教师或一些具有电脑技术的教师来担任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现象。这些教师不能够将艺术设计与电脑技术相结合,导致培养出来的电脑艺术设计人才,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三、创新创意时代的背景下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导致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满足不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这个创新创意时代的背景下,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意思维,才能够缓解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意思维,首先,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上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学生设计作品给予充分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最后,教师应多鼓励以及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学生参加设计竞赛活动,学生通过参加设计竞赛活动,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增加学习积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意思維,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海宏.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艺术科技,2015(07):44~45.
[2]张文军.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2(0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