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2017年5月9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到3.945万亿,同比增长76.4%,共享经济平台就业人数约为585万,同比增长17%,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人口多资源少的矛盾。目前,共享经济发展主要以城市为主,对农村地区覆盖较少。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功能”,明确强调了农村共享经济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共享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经济理论中的共享思想可以追溯到19世纪。1984年,美国学者Weitzman在其著作《共享经济》一书中提出了“共享经济”的概念。共享经济以市场存在可资共享的资源与消费不足为前提,借助共享交易媒介,由供给方让渡闲置资源的使用权,需求方付出相对较低的价格,满足消费的同时,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共享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一)协同消费,盘活闲置资源。经济增长的同时,大量闲置资源的存在是一个明显的问题,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此外,由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受限,消费降级。共享经济的运行模式可以协调这两个问题,利用闲置资源满足消费,分摊成本,降低消费价格。(二)共享经济依托于交易平台。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的普遍运用,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保障。(三)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共享经济模式弱化了资源的所有权,强化了其使用权。
二、我国农村发展共享经济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农产品销售
农产品销售难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既有交通及资讯方面的原因,也有农民观念的因素。很多农产品销售以经营者上门收购为主,由于不了解市场供求状况,农民竞价能力差。通过共享经济模式,农民能够拓展农产品销售方式,同时,依托于农村电商与物流,搭建物联网平台,实现经营者与农户直接对接,扩大销路,降低成本,促进农产品销售,从而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二)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闲置资源的使用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与之配套的农机设备,以及相关的服务及技术人员。如果农户单独购置农机设备,需要大量资金,对很多农户而言成本过高。此外,很多农机拥有者或公司存在设备使用不足的情况。共享经济的发展可以缓解这些问题,既满足了农户的生产需求,也提高了闲置资源的使用效率,分摊相关成本。
(三)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村就业
总体而言,我国城乡差距明显,无论是经济结构调整还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配置不足、教育资源欠缺、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尤其是农业之外的其他产业发展有限。因而,很难将农村居民稳定于周边区域就业,催生了大量留守儿童与老人,也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共享经济在农村的发展,可以带来农村就业的增长,缓解城乡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从而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
三、我国农村共享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农村共享经济可能发展的领域
1.设备共享。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农机设备,随着农户对农机功率要求的上升,农机价格不断上涨,单独购买成本过高。同时,农产品收益不稳定,农机成本回收的风险增加。加之我国农村土地的碎片化與农业生产的小规模化,使得农机共享成为农户的最优选择。例如,被称为“现代麦客”的跨区小麦收获机手就是共享农机的一种方式。事实上,我国农机行业已经有数十家共享的互联网平台。但由于受习惯与地域限制,大多数处于推广阶段,普及率不高,影响也有限。
2.农技共享。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根本的出路是科技发展,提高科技成果的普及率与转化率,其关键环节就是农技推广。目前,我国农技服务缺口大,传统农技推广模式主要是农技员带动科技示范户,或者农机店负责某一范围的农技推广,具有主导地位的仍是国家农技推广体系。随着新型媒介的应用,APP及公众号的出现,例如云种养、农医生等拓宽了农技推广的领域,农技人员资源、业务、平台可以做到公开和共享,使更多农户可以从农技共享中受益。农技推广也从产中环节拓展到产中、产后、品牌、加工、电商服务,从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及精细化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
3.土地共享。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在于全要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就农业而言,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是一个重要举措。例如,将农村闲置或利用不足的土地作为共享资源,进行共享农庄建设是一个有效的尝试。有条件的农村通过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环境面貌的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同步。农户可以自己管理或交由平台管理,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广州艾美农场的经营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4.物流共享。农户之间居住较分散,交通发展也有所不足,因而与城市物流相比,农村物流具有分散性、季节性、多样性的特点。建立物流共享系统,使得上、下行物流能够搭载“顺风物流”,有助于农产品销售,并满足农民消费需求。例如山西省针对农村的“和顺云仓”的物流共享探索,通过“捎货进村、收货进站”,打造了适合农户的城乡配送体系。
(二)农村发展共享经济的制约因素
1.传统体制对农村资源整合的制约。其一,我国农业资源以分散管理为主,小农经济占很大比重,小农意识较普遍,对农业资源整合有影响。其二,农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村基层管理者服务意识弱,缺乏整合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体系的专业组织,不利于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其三,农村基层管理机构及农户对共享经济认识有限,共享经济模式的推广较难。
2.财政对现代农业投入不足。尽管“三农”问题是我国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但由于财力限制,对现代农业投入不足,且资金分散,制约了农技推广,不利于形成农村地区专业化与组织化的生产体系,也会影响共享经济的发展。同时,财政在支持农民继续教育方面投入不足,因而,农户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事物的激励有限。
3.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农村地区“贷款难、贷款贵、抵押难”长期存在。体制内的农村金融供给弱化且供给量不足,而体制外农村金融虽较活跃,但融资成本高、经营欠规范、风险大。共享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农村金融的现状制约了这一新兴经济模式的拓展。
4.农村共享经济平台建设落后。“互联网+”概念及共享经济政策提出后,地方政府也对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规划,但由于投入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农村共享经济发展的基础因素。
(三)农村共享经济发展的路径
1.宏观层面的发展路径。一方面,以构建“共享经济+互联网+农业发展”体系为导向,做好农村共享经济发展的规划,实现共享经济与农业发展有机融合。共享经济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平台与载体,可以有效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因此,在农业发展规划中,应将共享经济模式纳入其中。地方政府应结合农村地区客观实际,从基础设施及地方信息化平台建设着手,建立区域统一的农村经济相关数据库信息平台,集第三方交易支付、跟踪、信用评价与物流信息为一体,为共享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加大财政对现代农业的投入。财政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应着重于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共享经济作为农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财政支农支出应向其倾斜。此外,要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信息,为农村共享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开放范围,培育、发展及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市场。对于经营性或私人性的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以保障土地集体所有權为前提,建立有偿使用和市场流转机制。完善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农村土地使用效率。
2.微观层面发展路径。第一,改革创新,构建农村资源要素的发展体系。农村共享经济的主体是农民,比较而言,其综合素质不高,受教育程度有限。对互联网与信息化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娱乐、购物领域。因此,要完善农民继续教育体系,有效激励其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为农村共享经济发展储备网络推广、平台运行管理、物流配送等专业人才。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的基础上,允许农民自留地跨村组流转。农村基层组织应履行其服务农业及农民的职责,为共享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第二,构建多元化、竞争性、城乡互动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共享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其一,深化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改革,坚持“服务三农”的基本方向,减少农村商业金融经营的区域限制,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增加针对“三农”的金融产品。其二,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加强银行、政府、农村合作,为大众创业及万众创新搭建平台,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互联网工程,支持农村小企业与农业科技贷款,助力农村共享经济发展。其三,建立并完善农村信用体系,使农村资源及经营的数据化管理与城市有效对接。(作者单位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