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倡导的小学教育中的激励方法,已经从普遍采用的惩罚教育,转而向奖励教育迈进。这种激励方法,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奖励教育的数年实践中,笔者通过对自己教育工作的反思,总结出了奖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整理出如何将奖励教育更好地运用于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对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奖励;运用
对小学生开展奖励教育是当前教育界普遍采取的教学方法。奖励教育是要通过一定的奖励方法,对小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引导,来代替过去的惩罚教育。这种激励方法对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小学生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奖励教育的实际运用中,还是有一些问题会出现。对于奖励的方式来说,如果采用的不好还会对教育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小学教育工作者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方式方法的运用,将奖励教育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一、奖励对小学语文课堂的影响
(一)奖励的积极影响
奖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热情,并马上学习效果。特别是在一些需要学生硬性完成的教学内容中,奖励教育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在一组教学实验中,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让两组学生一起背诵五首唐诗,一组学生在背熟之后会获得小奖励,另一组学生没有奖励。结果表明,有奖励的小组背诵的不仅快,而且全部能背熟,但是没有奖励的小组背诵的慢,还有很多学生没有全部背熟。这个教学实验充分说明,奖励教育对教学活动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收效非常快。
(二)奖励的消极影响
但是,也有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验发现。奖励教育虽然在短時间内能够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奖励机制的作用就会慢慢减弱。最后造成,如果没有奖励学生们就没有学习积极性的消极影响。从深远来看,奖励对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没有驱动作用,没有让学生对语文本身产生兴趣。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也只是要得到教师的奖励。甚至有的学生会学得急功近利,在得到教师奖励之后就会放弃学习,甚至将已经学到的知识抛到脑后。但是对于教育来说,培养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才是实现长期教育成果的根本目的。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应用奖励机制的策略
(一)对奖励进行分类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采取的奖励形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进行划分。对于低年龄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是非观和道德观,主要通过服从家长和教师的要求,来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所以,此时对小学生进行物质奖励为主,精神奖励为辅的奖励方式。物质奖励可以对促进学生形成早期的行为和学习习惯很有帮助,也能够有效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观和道德观,很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此时物质奖励的作用减弱,而精神奖励的作用加强。与小奖品相比较,学生们更加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任何和赞美,教师就要慢慢转变奖励的方式,多通过精神奖励,引导学生的行为和学习。
(二)奖励突出多样性
奖励的内容要突出多样性,对于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来说,这一点同样重要。例如:在物质奖励方面,除了为学生们发放小本子、铅笔、橡皮等,也可以为学生们提供观看儿童话剧演出,参加郊游的机会。在精神奖励方面,可以采取在课堂上进行直接的口头表扬,也可以为学生填写表扬的卡片送给学生。除了这些之外,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亲切的问候都能够对学生起到莫大的鼓励作用。这种激励可以让学生提升对学习的兴趣,也更愿意听从教师的教导。有效的激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获得愉快的心情,在参与到班级活动中也更有动力。
例如,在进行古诗教学中,由于古诗难度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此种情况下,教师采用多样化的奖励方式,在学生背诵完古诗后,教师可以奖励学生一个小红花,或者是奖励一个小本子,此种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三)奖励突出个性化
教师对学生的奖励,也要突出个性化原则。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激励的时候也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
例如:对于平时很少表现的学生,就要多鼓励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对于非常活泼好动的学生,教师就要及时对他们的表现有所鼓励。对于平时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当他们的成绩出现进步的时候就要及时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三、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奖励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针对性的措施。要善于发扬奖励教育的积极面,削减奖励教育的消极影响。要做到遵循学生心理规律的同时,将奖励教育的细节抓好。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有所规范。让每一次奖励教育都能产生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曼瑶.用创造性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新课程(上),2017(12):231.
[2]郭胜.小学课堂奖励的负效应及规避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邓媛媛(1987.03—),女,汉族,山东莱州人,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