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读:擦亮儿童整本书阅读的星空

2018-05-14 10:31丁海燕
阅读(教学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整本书

丁海燕

【摘要】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在教学建议部分,做了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读整本书的意义重大。教学中,师生共读,做好儿童整本书阅读指导尤为重要。笔者将从五个“有”浅谈儿童整本书阅读的指导与策略。

【关键词】师生共读 整本书 阅读指导设计与策略

对于阅读,西方有句谚语:打开一本书,就是打开一个世界。阅读,已然成为一个人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结的重要方式。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把整本书带进课堂,师生共读,最大的意义在于整本书提供的阅读材料的长度、厚度、宽度和深度,这是语文教材里的单篇课文无法做到的。整本书的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亲近经典,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能引导学生走向真善美的人生真谛。

什么是整本书?在师生共读整本书阅读指导、交流、分享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五个“有”。

一、好书有选择,提供阅读的可能

在小学阶段,整本书一般指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整本的儿童读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文字为主的整本书;一类是图画和文字共同讲述故事的图画书。作为教师,要依据儿童不同年龄、性别、喜好等帮助学生选择适合阅读的书,这些书必须是儿童的、经典的、有一定阅读坡度的。比如母爱型的作品有《灰姑娘》《长袜子皮皮》《海豹历险记》等,比较适合低年级的小朋友;父爱型的作品,陈丹燕《我的妈妈是精灵》、王淑芬《我是白痴》、莫默阁《战马》等,比较适合中高年级男生;顽童型的作品,《我和小姐姐克拉拉》《淘气包埃米尔》《彼得潘》等,比较适合活泼淘气的孩子……同时,为孩子提供合适的阅读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推荐阅读英国作家艾登·钱伯斯《打造儿童的阅读环境》),让孩子从“一篇”走向“一本”,从“一本”走向“一系列”,从“一时”走向“一辈子”,让学生在“长阅读”中培养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素养。教师要充分挖掘资源,尊重学生个性成长,为儿童“长阅读”提供可能。

二、读前有推介,激发阅读的兴趣

浓厚的阅读兴趣,是整本书阅读得以推进的关键。教师做好课前的推介,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强有力的手段。在读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封面、封底,看目录,了解作者,介绍书中人,书的影响力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巴特先生的返老还童药》为例,为了做好“好书推介”(学生读前指导),笔者主要设计了这几个板块:看封面封底,了解作者、作品影响(荣获“国际大奖小说”,多么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荣誉啊!);看书名,猜测故事情节(世上有返老还童药吗?假如你有一瓶返老还童药,你想怎么用?);看目录,猜测故事情节(叶圣陶先生说:“读书先看目录,看一遍至少对于全书有了概括印象,进而能对阅读材料作出取舍。”);看简介,验证故事大意;读开头,猜测故事发展(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开头,鼓励大胆猜测)。

三、读中有问题,维持阅读的动力

笔者在推进整本书阅读的时候,往往会依据文章的内容、语言、情节、人物、读者的状态、情绪等方面设计中心话题,层层推进,激发学生去阅读探讨的兴趣,最终完成共同阅读。在设计问题时,笔者以国际大奖小说《偷莎士比亚的贼》为例,运用艾登·钱伯斯《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一书中的三种问题构架为框架,和学生进行阅读讨论:

1.设计基本问题:①《偷莎士比亚的贼》这本书有没有什么是你喜欢的?②有没有什么是你不喜欢的?③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困惑的?

2.设计概括性问题:①当你第一次捧起这本《偷莎士比亚的贼》,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②在阅读的当时,你能够通过想象“看见”当时的情况吗?③你想怎样与你的朋友谈论这本书?

3.设计特定问题:①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有哪些人物?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②你觉得是什么改变了仔仔?你是怎么知道的?③对于“所谓友情真是一件奇怪的事,几乎和演戏一样难学”。仔仔为什么会这样想?你认为友情应该是怎样的?④书中结尾:此外,我也终于明白“家”的意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⑤你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话题的设计有了吸引力,形成一种张力,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走进整本书中。

四、阅读有交流,调动阅读的欲望

阅读者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即使是平时寡言者此刻也是不吐不快。谈人物印象,表喜怒哀乐,猜故事情节,述个人观点,孩子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开话匣子,扩大交际面,增强熟识度,读者与读者之间更接近,读者与书本之间零距离。

1.一起“聊人物”。书中总有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喜欢的,也有讨厌的,有感觉特别的,还有感觉怪怪的神秘的人。那么在小组内、同伴间就先聊聊人物吧。

2.分组汇报,集体交流。学生交流到哪个人物,同伴可以进行点评、补充、辨析,让学生心目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比如《毛毛》,这是一本幻想小说,书中的人、物、情节、世界都是充满奇幻的。在聊人物时,可以引导孩子看目录,發现目录的特点(都有一组反义词)。书中第二部分第六章,一个普通的理发师费西,在遇到灰先生之前是怎样的?(学生交流)遇到灰先生之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在书中画出具体描述,写自己的感受);再交流贝波、吉吉这两个人物前后不同?最后交流思考:为什么毛毛能够不受时间窃贼的迷惑呢?再次激发学生阅读的强烈欲望,寻求毛毛不变的原因。在人物前后对比中,发现智慧。

五、读后有分享,培植阅读的精神

阅读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在大量的文字世界中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更是让学生在持续的阅读活动中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阅读的精神,不仅是让学生“把书读起来”,更是让学生“把书读下去。”

1.读后“闲聊”共分享。可分为三大类别,即“三种分享”:分享热情、分享困惑、分享关联性。分享热情就是朋友间对一本书展开讨论,经常是因为希望别人也能分享自己对该书的狂热,而对一本书剧情角色和故事背景等进行的探讨,当然也可以是一种经验的分享。分享困惑,把故事情节中令人费解或者不容易明白的部分提出来,进行讨论与解释,从而建立对文本的认识。分享关联性,文章的关联性指语言的使用、情节的安排、事件的组合、角色的设计、象征意义等。人类多半不能容忍混沌、困惑和没有意义的情境,我们总是在不自觉地寻找关联性,对于文本的重组可以创造出各式各样趣相异的文本。

比如“淘气包”系列阅读,引导学生探秘“淘气包”的各不相同:皮皮与埃米尔,阿甘与马小跳。在阅读中比較,在比较中阅读,学生对人物鲜明的形象有更深刻地理解,而不仅仅在故事情节上逗留。这样的阅读体验,这样的阅读对比,这样的阅读分享,这样的阅读获得,是单独一个“淘气包”无法比拟的。

2.入情入境品人生

我们和孩子们整本书共读,不仅是因为精彩的故事情节令他们着迷,还因为在故事中能找到自己(他人)的影子,进而会很快地进入“入戏状态”。在《夏洛的网》读后交流分享中,笔者创设情境:假如把《夏洛的网》排成一部舞台剧,需要删除一些角色,但不能影响故事情节的展开,你觉得哪些角色必须保留?为什么?

学生1:我想保留夏洛和威尔伯,因为他俩是主角,没了主角,这戏没法演了。

学生2:我也赞成保留夏洛和威尔伯。我想引用这本书的前言证明:友情是光,它将永远存在,不但让生命更有意义,还给你生存的勇气。所以说,没有威伯,夏洛的网就不会那么独一无二的完美;没有夏洛,威伯永远也不会闪光。友谊的意义及价值也就在这里(有了深度,点赞)。

学生3:我想去掉坦普尔顿,因为它是一只狡猾的老鼠,我不喜欢它。

学生4:我不同意去掉坦普尔顿,它在整个故事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从这里,学生的阅读走向丰厚,走向深层。

3.抓住细节悟表达

细节描写既是人物形象、环境特点的具体表现,又往往是学生语言习得的范本。 因此,在阅读交流中,要抓住细节设计话题,深入语言层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特色及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

《小鹿斑比》中老王子是一个重要角色,他对斑比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对老王子的描写只有几次对话,但寥寥几语却使一位威严而智慧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因此阅读交流就可以抓住“老王子的话”这一细节设计话题:找出书中老王子和斑比的对话,仔细阅读,哪次对话给你感触最深?他教会了斑比什么?在话题的引领下,学生开始关注老王子和斑比的对话,并通过阅读比较,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深意和情感。在充分品读对话的基础上,教师追问:“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这一形象的?”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

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对整本书的阅读的培养,可以改变学生生命行走的方式,让生活高尚一些,让生命灿烂一些。正如梅子涵所说:“要让儿童从小懂一点生命的意义,懂得承担生命的责任,能够欣赏生命的诗意,最好的方式是把儿童文学带给他。”

猜你喜欢
整本书
谈戏剧表演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实施策略
立足阅读体验活动,促进初中生整本书真阅读的研究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论语》整本书阅读
高中整本书阅读评价策略实践研究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教师何为?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