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已在大众传媒或自传媒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世界多元化的日益发展,这种作用与日凸显。中国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大量网民的国家,网络传媒在经济、文化及广大民众人际交往、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地位更加显著。但由于受国内外及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网络传播中出现了许多乱象,阻滞了网络传播的健康化发展。整肃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运营,提升网民素质,努力创建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平台和传播环境。
【关键词】网络传播;乱象剖析;整治策略;路径
2017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较2016年底提升1.1个百分点。网民的规模、数量不断扩大,比例持续提升,而且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不断强化。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网络在我国已得到了飞速发展,与此相适应,网络传播的地位日益突出。铺天盖地的网络在促进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生发了各种乱象,对我国信息化健康发展提出了挑战。
一、网络传播的优劣势及其特点分析
网络传播具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既有优势,也有劣势。要正确把握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因势利导,就必须对网络传播的自身特点、优劣势进行科学分析。
(一)正确认识网络传播的意蕴特质
首先必须要深入了解到底何谓网络传播。结合网络传媒的实践,先说传播,有说它是“信息共享”“劝服影响”,也有学者说它是“刺激反应”。它揭示了传播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的社会性行为。正如郭庆光教授所说:“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网络传播,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其实质就是指相对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传媒之外的一种新的传播途径和方式,是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以网络运行中的实际表现及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内在意义而言,概括地说,网络传播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传播活动。
(二)网络传播的特点及优劣势分析
作为一种基于网络的信息交流互动,网络传播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信息传播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社會知识、信息,文化的组织、传递和获取,并已对社会公共机构及众多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传播作为信息交流、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在人类信息流通活动的方式、信息技术与手段的变革中,其大致可分为人的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及大众传播这样的四个层次。
1.网络传播的特点
从一定意义上说,以上所谈的四个层次的传播就其传播的主体、对象及信息交流方式而言,也可以概括为自媒体传播与大众媒体传播。从网络传播的自身实际运行状况来看,网络传播明显具有多元化、立体化、交互化等特点。
从网络传播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运行状况、特点来看,其优势和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2.网络传播的优势
传播的信息多元化。网络传播的信息中多运用了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这些技术通过组合的应用配以精彩的内容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观刺激和互动的欲望。网络信息不仅涉及了人类社会活动的众多行业、领域,给受众带来强烈的冲击,人们还可以在网上平等地发布信息、跟帖发帖、网上论坛、发表意见、问题争论、参与主题活动、进行实时讨论等。
表现形式的立体化。以网络传播的网络新闻为例,其以互联网为基础,借助先进的传输技术,在新闻传播内容、形式、结构等方面,都很好地发挥了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收到了较强的立体化的新闻传播效果。与传统传媒相较,网络传媒为受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量及阅读空间。
信息传播的交互化。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这是网络传播最为本质的特征和其社会意义的集中表现。网络信息传播的此种交互化方式主要有三方面的显著特征,即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是平等交流的关系;网络用户既可以平等地发布信息,还能平等地设置问题与讨论;舆论监督功能在交互化的信息传播中更加凸显。同时,此种交互化的信息传播对传统传媒的冲击也趋增强。
3.网络传播的劣势
网络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网络传播信息量大,内容杂乱,许多人网上获取的知识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甚至准确性,各类庞杂的网络手机短信更是司空见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是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一大劣势,需传播者主体及受众时时警醒。
网络传播者具有很大的隐蔽性。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往往具有一种极端的隐蔽性,这种隐蔽性仅靠个人手段是很难有效在整个庞大的网络世界中找到某种恶意传播者的,这种情形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某些虚假、消极甚至严重违法的信息、言论的泛滥。这是网络信息传播中的又一劣势,需传播者主体及参与受众自觉自律,坚持网络传播的文明有序。
网络虚拟空间的消极因素。网络信息传播,在向受众展示出一个个及时快捷的信息浏览窗口和纷呈的五彩世界时,却又易于使那些缺乏自律意识的受众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空间而不能自拔。有时还易使有些人对现实世界滋生某种厌烦情绪,从而影响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对社会造成危害,这就需传播者主体及受众明辨是非、洁身自好。
二、网络传播乱象滋生的潜因及其表现
从以上对网络传播的特点及其优劣势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传播在给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带来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产生深刻的促进意义的同时,由于受国际国内思想风潮、市场经济、公民个人素养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滋生了诸多消极、负面的乱象。
(一)“自由主义意见市场”的个性化凸显
尽管网络传播的言论自由,宪法也赋予了公民权利,但这样的言论自由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必须以符合法律法规、符合最大多数公民的意愿和诉求为基础,不是基于网络将自媒体或公众媒体平台视为自我随意宣泄的“自由主义意见市场”。一些网民网上发帖跟帖、微博言论,自以为是突出自我个性的一通宣泄的现象频现,究其质,是把本应坚守的正能量传递当成了不辨良莠的所谓个性化张扬的“自由市场”,危害不小。
(二)吸引受众眼球的“泛娱乐化”倾向严重
近年来,网络传播中还较多地出现了一种“泛娱乐化”的倾向。除一些网站为迎合一般受众的趣味,大肆传播各类明星非凡演技乃至其私密隐秘外,还有诸如以流量为导向的泛娱乐类网络直播,更在目前占据了主要市场。这些具有“泛娱乐化”严重倾向的网站、传播者及那些所谓的主播们,以各种另类表演“秀”吸引受众眼球。“这正是泛娱乐化时代的表现,传统商业逻辑对文化逻辑的严重逼仄,在大众传媒消费主义的语境下,互联网演艺平台为了大众的娱乐趣味,都挖空心思地提供各种新奇刺激的内容和形式,使得互联网中网络直播的风气越发的娱乐化、低俗化。”网络传播的“泛娱乐化”倾向,淹没的是一般受众本应关切的内容,滋长的却是低俗庸俗不堪的“秀我”歪风。
(三)金钱效应下的“网战”角逐
一些网站为追逐经济效益,不惜代价在自我传播平台上打造各类名目繁多的所谓招牌栏目,开展各类名目繁多的活动,聚集人脉,热炒网站,在激烈角逐中谋求经济效益。在此操作下,一些不合法规、缺乏正能量的消极庸俗的东西频现。这种经济效益驱使下的网站相互竞争,诚然是很难避免一些不良行为滋生的。有的网络媒体为了一己私利竟也能打着“某某年度某某行业某某领域排行榜”评比的幌子,为某些行业机构或个人巧演“帽子戏法”,生产诸多“之首”“之最”“最佳”的“桂冠”。此种满足了彼此某种虚荣心理、利益诉求的网络造作,获利的是某些炒作者,受害的却是某类无辜受众群。
(四)某种“孤独感”的网络宣泄
某些无视网络规范、社会公德乃至法律法规的网上发帖跟帖、晾晒微博、造谣传谣、低俗直播等现象,无论何种动机,我们权且谓之为某种“孤独感”的自我宣泄。将现实世界中的某种厌烦、愤懑情绪借助网络平台肆意挥洒,排遣“孤独感”,非但无益于身心健康发展,还易沉浸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潜藏着巨大的社会隐患。
三、网络传播乱象的治理策略与途径
如何规制网络传播的不良行为、维护受众的合法权益,如何清除网络传播的乱象、促进网络传播的健康有序发展。我以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政府应加大法制和技术方面的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法律对互联网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还不甚明了,如网络公关之类既不属于广告也不归位新闻宣传,在广告法和相关条例中几乎都未涉猎。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网络传媒的时代特点,严格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必须从源头上把好网络“入口”关。同时,还必须借助更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隐患,强化技术监督手段。国家主管部门、网站及企事业单位等要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技术工作,坚决杜绝不良言论的传播。就当下而言,一是必须严格加强网络实名制的有效实施;二是必须严格加强重点网络传媒的多方监管;三是必须加强人员的审核备案工作。
(二)努力提高全民上网法纪意识和媒介素养
我们应该改变对媒介的传统反应,重视各种新的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学会如何整合利用媒介,如何面对媒介迅速发展带来的冲击。要时刻强化全民上网的法治法纪意识,树立良好风范。同时还要努力加强公民对各种媒介传播信息时的选择能力、评估能力、制作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公民的媒介素养就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和使用信息技术制作传播信息的能力。要打造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还必须强化公众的媒介素养。
(三)坚持网络“道德裁判”的正向力引导
网络道德,每个接受网络传播的受众都应坚守,人人都应是网络道德的“道德裁判”人、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者,要勇于向一切不良行为作斗争。作为网络民情汇集下的产物的网络“道德裁判”,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负面的不利因素。我们应当综合看待它所带来的现实影响,要扬长避短,提升正能量。針对网络“道德裁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网民要四方协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政府应重视民意,对网络呼声做出及时回馈,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做到公开、透明、高效执法。传统媒体应担负好“社会公器”的职责,发挥好民众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作用,正确引导公众舆论,自觉维护网络文明。网络媒体不仅要为民众提供规范的话语平台,把好话语关,还要因势利导,扶正怯邪,在主题议题设置上,加强对网民的正向引导。网民应正视社会上存在的某些问题和矛盾,多些理性少些盲目,遵法守纪,“理性裁判”,争当网络正义的捍卫者。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网络传播的地位作用更加重要,重任也更加艰巨,尽管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只要进行规范管理和正确引导,相信网络传播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终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杜骏飞.沸腾的冰点:2009中国网络舆情报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竺伟鹏.浅谈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4).
[3]刘宝林,王钰.突发事件中受众媒介素养的表现[J].声屏世界,2010(03).
作者简介:马璐(1998.10—),男,陕西延安人,西安翻译学院文学院传媒系2015级新闻传播与制作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