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标本检验的质量控制管理

2018-05-14 15:20王典儒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31期
关键词:血液标本检验

王典儒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液标本检验的质量控制管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选取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该院接受血液检验的体检者340例,全部受检者均采集两份血液样本,将接受质量控制干预未出现溶血的样本作为观察组,将不规范血液采集出现溶血的样本作为对照组,分析相关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为(12.36±4.74)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16.61±9.41)U/L,均低于对照组的(79.45±6.18)U/L和(77.13±16.14)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为(57.57±5.33)U/L,高于對照组的(19.35±7.36)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乙肝、丙肝、梅毒以及艾滋病阳性检出率随着送检时间的延长阳性检出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质控控制管理使血液标本检验的准确性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使疾病得到有效诊断,具备一定临床研究价值。

[关键词] 血液标本;检验;质量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11(a)-0143-02

临床实验室检测工作中,血液标本检测属于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血液标本检测,可使患者的疾病得到有效诊断,从而使患者能够尽早接受治疗,改善其疾病预后[1]。因此对血液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管理工作进行加强,使血液检验结果准确性得到保证显得尤为重要。但同时也对临床检验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质量控制管理工作覆盖了血液检验的整个过程,包括检验开展前,检验过程中以及检查结束后的管理,其中又以血液标本采集和检验时间对血液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需将其作为质量控制管理的主要内容[2]。该次研究就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该院接受血液检验的体检者340例,探讨血液标本检验的质量控制管理的方法和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血液检验的体检者340例,其中男192例,女148例,年龄18~60岁,平均(37.2±5.2)岁。全部受检者均采集两份血液样本,将接受质量控制干预未出现溶血的样本作为观察组,将不规范血液采集出现溶血的样本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对照组通过开展相关检验结果显示为溶血样本;观察组通过开展相关检验结果显示为非溶血样本;患者年龄为18~60岁;全部患者均对该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机体存在重大脏器疾病的患者;对该次研究配合度较低的患者;不具备完整临床资料者。

1.2 研究方法

在对受检者开展血液采集时,为了使采集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就需要对整个血液标本采集的过程开展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在开展血液标本采集前,需指导受检者对自身的饮食、运动进行有效控制,并避免采用可能导致血液标本检验结果受到影响的药物进行服用;在为受检者开展血液标本采集的过程中,需对采集部位进行合理选择,对采集时间进行有效控制;在将血液标本采集完成后,需对采集样本进行合理保存以及运送,避免采集样本受到污染。在对血液进行采集时,最好让血液自然流出,不可在受检者机体存在炎症或是出现皮肤损害的部位开展穿刺进行血液采集;在为受检者开展血液采集前,需合理应用消毒液以及注射器,同时需合理掌握止血带的应用时间,避免长时间应用止血带;血液标本采集后,需避免其受到污染,需将其放置在清洁、干燥以及不容易发生破损的容器内,从而避免溶血以及脂肪血的发生。为受检者开展肘静脉采血,共采集2份血液样本,其中1份是通过开展质量控制管理后得到的非溶血标本,另1分是进行不规范采血,将针头进行保留,将血液直接注入至检测管后采集到的溶血性样本。全部样本均接受针对性预处理,为其开展 ALT、AST、ALP和γ-GT水平检测,检测所采用的仪器为德国Philips公司生产的GHDK5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试剂为仪器配套试剂;同时对观察组不同放置时间(0 h、2 h、4 h以及6 h)的血液标本开展乙肝、丙肝、梅毒以及艾滋病阳性筛查,应用美国Amerissold公司生产的全自动酶联免疫检测系统,对血液标本的抗HCV、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梅毒以及HIV检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r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同时对观察组不同放置时间(0 h、2 h、4 h以及6 h)的血液标本开展乙肝、丙肝、梅毒以及艾滋病阳性筛查,包括抗HCV、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梅毒以及HIV检测。

1.4 统计方法

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观察组ALT水平和AS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G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观察组不同待检时间乙肝、丙肝、梅毒以及艾滋病阳性率比较

观察组乙肝、丙肝、梅毒以及艾滋病阳性检出率随着送检时间的延长阳性检出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对血液样本进行采集的过程中,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均可能导致红细胞发生体外破裂,由此使得血浆中混入数量众多的细胞外物质,其被血清稀释,这也是导致血液样本出现溶血的主要原因。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ALT水平和AS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r-GT水平高于对照组,这也和前人的研究报道结果相符[3]。提示血液样本在发生溶血后,会导致血液指标出现明显变化,由此提示不适当的采集方式或其他原因所导致的样本溶血,均会明显影响检测结果。通过对原因进行分析,可能是由于红细胞中所存在的AST以及ALT被释放入血清中,由此导致在检测的过程中,吸收值出现明显增加;并且加之红细胞中所具备的某些物质会对γ-GT催化谷氨酰基转移至双苷肽分子上的过程产生影响,由此使黄色检测物质硝基苯胺的释放受到影响,从而使得吸光度出现降低,导致检测结果中γ-GT水平偏低[4]。在开展血液检测的科室中,部分科室由于在对血液标本进行采集后,未能及时将血液标本送检,或在送检过程中使血液标本受到污染,从而导致血液标本检测结果出现偏差。该次研究中通过对不同送检时间的乙肝、丙肝、梅毒以及艾滋病阳性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随着送检时间的延长乙肝、丙肝、梅毒以及艾滋病阳性检出率明显降低,提示在对血液样本进行采集后,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其开展检测,若越到无法及时开展检测的情况,也需要对血液样本进行良好保存,由此避免使检测结果受到影响[5]。

在对血液样本开展检测的过程中,检测结果可能受到检测仪器以及检测试剂的影响,因此在开展质量控制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检测仪器和试剂进行有效管理,要求在开展血液标本的检测时,需根据国家卫生部所制定的相关规定来对检测试剂进行确定,同时检测试剂需取得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鉴定合格,并要求各医院不定期开展抽检,若抽检结果不合格,则不可将其应用于血液标本检测中[6]。

在开展血液标本检测时,需建立检验实验室SOP文件,从而使检验结果所具备的可靠性得到保证,同时其也属于开展血液标本检验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检验实验室SOP体系不仅包括血液标本检测前的管理体系和操作文件,同时包括了检测过程中以及检测结束后的管理体系以及操作文件,其需要对血液标本实验所具备的目的、原理、职责、操作方法、记录书写以及档案保存进行涵盖,由此通过对血液标本检测中的标准化操作流程进行完善,从而促使血液标本检测操作更为标准和规范,检测结果更为安全可信。

综上所述,质控控制管理使血液标本检验的准确性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使疾病得到有效诊断,具备一定临床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俊玲,秦凤.检验科血液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4):492-494.

[2] 田玫玲,卢庆乐.血液标本处理方式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6):823-824.

[3] 何敏,何婧婷.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措施[J].当代医学,2014,20(29):49-50.

[4] 黎莉.血液标本采集相关因素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0):17-18.

[5] 周迎端,陈敏,邓茜.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0):97-100.

[6] 高政聪.血液标本采集过程及放置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甘肃医药,2012,31(11):865-867.

(收稿日期:2018-08-03)

猜你喜欢
血液标本检验
微生物检验在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苯中水分的检验
检验真朋友的新标准
“物质的检验”知识总结
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利用36B4基因扩增效率评价PBMC基因组DNA的制备质量
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影响的分析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问题探讨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