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功华 赵玲 宋夏雨
[摘要] 当前社会,学生就业难和单位招聘难的问题同时存在,“需求侧”和“供给侧”如何两端发力是国家和人民都在思索的重大命题。医学专业学制长,学习任务重,社会期望值高,而一系列医改政策也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该文从医学专业毕业生现目前的就业情况出发,以详实的数据阐述了该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以期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特别是医学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市场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 医学生;就业;招聘;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2(b)-0189-02
大量医闹事件的发生及一系列医改政策的出台,医学生成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备受瞩目的一个群体,医学专业毕业生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如何脱颖而出,如何平衡大学生就业和求职心理,如何在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搭建起长效合作的平台,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课题。近年来,随着医学院校的建立和办学条件的提升,医学专业招生规模扩大,毕业生人数相对较多,加上医学生本身专业性强、从业范围相对狭窄,其就业呈现愈发严峻的态势[1]。该文通过对十余所中国高校的1 667名医学相关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从求职预期、就业现状、就业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了解,并尝试分析具体现象的成因,以期为今后医学生就业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提供帮助。
1 医学专业毕业生求职预期分析
该次调研共有来自全国1 667名受访者,其中1 231名女性和436名男性,各占73.85%和26.15%,下面本文将从性别角度浅析医学毕业生的求职预期。
从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预期工作收入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大多数受访者的收入预期较为平稳,而对于高收入(8 000元以上)的期待男性受访者的比例要远高于女性(男19.95%,女7.88%),这一点可能与男性的社会角色与担负较高的社会期待相关。
2016年天津医科大学发布的毕业生薪资调查结果显示:2 000元以下82人(16.9%)、2 001~3 000元99人(20.5%)、3 001~4 000元122人(25.2%)、4 001~5 000元63人(13.0%)、5 001~8 000元20人(20.2%)、8 001元以上(4.1%)[2]。
长期以来,医生这一职业享有较高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也是高考志愿报考中的热门,而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医学毕业生规模急剧扩大[3],2006年医学类毕业生有27.9万人,而2015年更是激增至62.7万人,其中本专科毕业生人数十年累计增长122.8%,研究生增长137.0%。加上前文所说医学生专业性强、就业面狭窄等因素,使得竞争加剧,毕业生面临就业会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而由于生理、社会偏见等因素,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明显高于男性,更易产生焦虑情绪[4]。由前文调查结果可见,在就业市场中,女性对于高薪资的期待较于男性低,这也可以映射出职场中长期存在的性别偏见给医学类专业女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
受访医学生对于就业形势大多持保留意见,半数认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这样的危机意识在求职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注意度的把握,以免造成心理压力过大。而针对造成当前医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竞争激烈”、“缺乏经验”和“期望太高”不约而同地占領了男性和女性调查的前3位。
可以看到医学生在求职时存在着危机感和茫然无助,除了与同校同学竞争,还要与其他专业或综合性院校毕业生竞争,而最重要的是与自己内心赛跑,激烈的竞争市场、苍白的个人履历、过高的求职预期,在这种环境中,求职者应调整自身求职预期,针对自身条件和能力寻求相匹配的岗位,不要眼高手低,错过招聘的最佳时机。
2 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虽然现实中医患关系矛盾加剧、药品纠纷逐年上升,但计划从事与医学专业完全不相关的毕业生所占比重较低,1 667位受访者中有107位选择“从事非医学类工作”,医学相关工作入职门槛高,而这也导致了医学生跨专业、跨行业求职成本较高。火热的创业氛围也吸引了一部分毕业生计划自主创业,增加了职业选择的多样性。
该次调查中,有42.65%受访者认为找工作最有效的途径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推荐及校内官方信息网”。可以看到,高校提供的就业平台(校园宣讲、就业双选会)是毕业生最信赖的有效就业信息途径和渠道,鉴于目前存在的部分单位虚假招聘和欺诈行为,信息发布机构应与有关部门建立长效的举报和打击机制,加强审核,严格把关。而毕业生也应提高警惕,遇到“交费”等问题时务必谨慎。
在医学毕业生求职选择单位主要考虑的因素这个问题上,排在第1位的是“工资待遇”,第2位是“单位层次”,第3位“地域”,第4位“发展空间”,最后一位是“用人标准和招聘条件”。可以看到招聘单位的薪资待遇仍然是毕业生们考虑的重点,其次平台和发展空间也是考虑的主要因素[5]。
受“一次就业定终身”“吃皇粮”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医学生都希望毕业后能留在大城市,不愿意到基层就业,而现如今我国卫生医疗就业体制也确实存在着客观上的不足,择业市场化和人事制度非市场化的矛盾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选择[6]。
3 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
当前医学生由于专业知识学习压力较大,实习任务较重,相对其他专业,就业能力更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就业观念传统、缺乏市场意识,就业竞争力不高;表达表现能力薄弱,沟通能力较差;团队合作意识不够强;缺乏创新、规划与组织能力等[7]。
在社会实践经验这一点上,有53.67%男性有过社会实践,而另46.33%没有;50.2%女性有,49.8%没有。
42.2%男性在校期间做过职业规划但“作用不大”,18.12%没有做过规划;而有44.44%女性做过并感觉“作用不大”,26.65%没有做过规划。可以看到,男性做规划的比例总体比女性高,而大多数学生在做过规划后感觉作用并不大。对于这一点,高校和学生应双管齐下,高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开设,增设职业规划咨询室,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
择业过程中,为谋求目标工作岗位屡次受挫的应对措施调查,反映出大家在遇到求职困境时可能存在的心理反应,而设想与实际发生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求职高峰期,学校和家长要做好求职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毕业生也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锻炼自身心理承受能力。
78.9%男性认为自身具备“素质就业能力”,51.61%认为“竞争性就业能力”,而仅37.84选择“职业规划能力”;80.58%女性认为自身具备“素质就业能力”,37.04%选择“竞争性就业能力”,同样仅27.13%选择“职业规划能力”。就“职业规划能力”一项来看,不论男性还是女性,该项能力均是短板,这与先前对于受访者是否制定职业规划结果一致。而排在倒数第2位的“竞争性就业能力”也与受访者认为当前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不谋而合。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求职者没有相应高强度的竞争性就业能力相匹配,脱颖而出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可喜的是,对于硬性的就业能力,受访者都给予了较为乐观的预期,这也给高校就业相关部门一定启示,在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学生软实力的提升。
在医学生认为自身缺乏的高频选项中,可以看到呼声很高的“创新能力”“求职方法和技巧”“社会实践和相关工作经验”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想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扎实的毕业生,更重要的是为自身储备人才,注入新鲜血液,因此创新能力就成为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而缺乏“求职方法和技巧”这一项也与前面调查关于造成就业难的原因相呼应,医学毕业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求职经历。
在调查择业过程中的竞争优势时,“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和“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几项是过半医学毕业生认为自身拥有的优势,与择业不利因素相照应的,仅有少数毕业生认为自身优势在于“求职方法和技巧”“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和相关工作经验”。
4 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分析
受访者有38.39%认为当前国家出台的有关医学教育改革的政策吸引力“一般”,有27.59%认为“一点也没有”,22.68%认为“没有”吸引力,10.44%认为“有”吸引力,另0.9%认为“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从2016年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医学生对于就业政策及规培有一定的了解,但真正深刻解读国家政策的人不到五分之一,仍有少部分人不甚了解,甚至不关注[8]。
针对医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三方应共同发力,促进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学校方面应增强校院联动,学校和相关学院密切联系,积极开拓潜在就业市场,为学子就业创造有利条件,与医院、科研院所、制药企业、医学仪器制造企业等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建立更多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和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 陈迎红.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國高等医学教育,2010(6):53-54.
[2] 杨旭,巩晓文.近四年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分析—以天津某医学高校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6(9):169-171.
[3] 李燕.医科院校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6-7.
[4] 李杰.医学院校女大学生就也焦虑、社会支持及其相关性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31-32.
[5] 李沛,周艳阳,黄蕾,等.四川省医学生农村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12):2300-2304.
[6] 王亚惠.浅析医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职业,2014(33):150-151.
[7] 郭芬.关于医学生就业困境分析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讨[J].亚太教育,2016(32):44.
[8] 郑曦,王斯琪,王家平,等.浅议医学生的就业困惑[J].亚太教育,2016(13):186-187.
(收稿日期:201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