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国际交流项目对护生人文素质教育影响的思考

2018-05-14 15:20周璐衡艳林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4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护理

周璐 衡艳林

[摘要]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实例研究探讨我国护理国际交流项目对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对现状提出思考和建议,提出在护理国际交流中注重顶层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护理人文设计、创新人文交流形式,保持人文交流的持续性、开发科学的人文素质考核评价系统。护理国际交流项目对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关键词] 护理;人文素质;国际交流项目

[中图分类号] R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2(a)-0180-02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不可扭转的教育趋势。自90年代起,国家就明确了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随着我国政府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将“扩大教育开放”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新时期的重点任务之一[1],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和多样化。高等护理教育也是如此,《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2]中指出“十三五期间”护理事业的发展包括“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护理领域与国际及港澳台地区间的合作交流”。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影响和支持下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各高校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在我国高校中打造一批成熟的中外人文交流品牌项目,加强人文交流特色机制建设[3],可见推进人文交流在国际交流项目中的重要性。护理专业是一门最具人文关怀的学科,护士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水平[4]。该文就国际交流项目对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

1 国际交流项目中的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1 我国护理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主要形式

目前,我国护理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形式多样。按项目实施时间长短可分为3类:①为短期互访互派项目,一般为期几天至数周;②为校际交流项目,是指通过互派教师,互派学生进行访问、学习,互派管理干部交流与挂职等,在高校之间签订协议的前提下,就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合作[5],校际交流时间较长,学生互派一般一学期及以上;③为期最长的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是中外双方高校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和课程衔接之后达到双方课程及学分互认,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在各类国际交流项目中,是最系统、最完整的。根据培养模式分为“单校园模式”及“双校园模式”。根据是否发放学历学位证书分为学历教育项目和非学历教育项目

1.2 國际交流项目对护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升的影响

去年中央提出教育界共建“一带一路”并深化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的重大倡议,是全球化多极化趋势下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教育界顺应人文沟通和文化多样的重要选择[6]。

人文教育是指通过环境熏陶、知识传授及自身实践将优秀文化成果内化成为个人的人格、修养、气质、从而形成稳定的内在品质[7]。国际交流项目正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化融合的“文化浸润”式环境,对护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有着天然优势。在对长江大学2015级参加了“长江大学与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海外交流项目”的学生进行访谈中了解,在为期3周的项目过程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并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两国文化及护理理念上的冲撞”、“新加坡老师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新方同学的学习氛围”、“新加坡充满人文关怀的护理环境”等,该方参与交流项目的学生自觉在多元文化理解、换位思考、有效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与参与其项目前相比有明显提升,这些均为人文素质教育包含的内容。纵观各类国际交流与合作,其合作基础都在于“理解”和“人文交流”。因此,高校应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和护理专业教育标准的要求,有计划地开展护理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有效发掘其人文特性。

2 国际交流项目中护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入本世纪后,中国与外国大学及各学术机构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多,政府为主导的合作交流平台越来越广,在此大背景下,护理教育国际交流飞速发展,仍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2.1 对于国际交流项目对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认识不足

我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试行)中规定了护理本科人才培养要求,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32项)中强调了人文精神、专业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跨学科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8]。人文素质教育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达成护理教育界的广泛共识。但对于国际交流项目,目前我国各高校在进行国际交流项目开发和设计时,仍更重视专业课及语言,学生的理论及语言学习课程较多,由于学时有限,人文类课程设置极少,相对教育发达国家人文课程设置比例严重不足。这样就弱化了国家交流项目的“人文交流”优势。

2.2 人文交流资源不够丰富,课程生搬硬套

国际交流项目中人文学科的开设未跟紧现代文化的发展步伐,未完全遵循学生的现实需要。国内外双方对护理人文交流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缺乏创新性,部分引进外方的人文类课程完全照搬了国外的授课内容及模式,未结合我国国情和民族文化特征进行修改,未突出各高校国际交流项目的特色。

2.3 护理国际交流项目中的人文交流形式局限

目前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大多比较传统,主要是互访互派、访问、合作办学等形式。对于交流与合作初期的互相了解与合作尝试能起到一些作用,但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与不可持续性,在项目结束后未能对学生起到持续性的影响,而护理人文素质的提升是一个受周围环境及教育长期影响的过程。

2.4 缺乏针对护理人文素质的科学评价体系

人文素质的评价是综合性的工作,依靠单一的理论知识考核并不能准确评价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程度[9]。查阅国内外文献,国际交流项目的评价往往在于学生专业知识的考核以及语言能力的考核,而鲜有对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后护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进行评价研究。无法科学了解学生在参与项目前后的人文素质提升情况,缺少跟踪性的评价,即也无法起到激励学生提升自身人文素质的作用。对于教育研究者,就无法对项目内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淡化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3 国际交流项目中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及建议

3.1 注重顶层设计,充分融入护理人文精神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应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修改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强化人文教育的体系,注重学生思考、解决和评价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学生感悟护士的职业价值,学习人际交流沟通的基本技巧,学习国外优秀的人文教育文化。一个成熟的国际交流项目离不开高校顶层领导的支持,离不开专家多次的沟通和设计,如何做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有限的项目交流时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各高校领导、专业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重要性,深刻理解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对待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不轻视、不松懈。

3.2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护理人文教育设计

提升学生人文内涵,关键在于项目中关于人文资源的开发与设计。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要为交流项目所用,需要当代教育者从中挖掘和创新优秀的人文交流素材,设计人文交流项目。人文交流在对外交流项目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人文交流与我国文化一样,具有多样性、多元性,种类丰富、内容庞杂。对高校护理国际交流项目中的人文交流研究,需要从具体的案例研究开发开始,研究不同国家的人文环境、宗教传统、历史发展,研究交流项目对象国家的护理人文发展历史、优势,研究他们的具体理念、做法和人文教育路径。坚持以我国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受益的角度去开发国际交流项目,总结学生的参与感受,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国际联合研发平台,从中外双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发现问题,提出可行性的方案,这些内容都将是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构建的基础性资源。

此外,引进的国际课程须经过本土化的改造及建设才能落地生根。要坚持教育自信,把握好外来理念与本土理念、共性与个体特殊性、借鉴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切忌生搬硬套。在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碰撞中,不断探索适合我国护理本科生人文特色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国际化发展道路必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突出特色化发展。

3.3 創新护理人文交流形式,保持人文交流的持续性

不局限于某一种人文交流形式,保持项目双方人文交流的持续性。目前,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高等教育服务输出的大国,均是通过建立分校、合作交流办学和远程教育等形式,建立了高等教育的全球市场。既然专业技能可以进行远程教育,我们可以开发项目实际交流结束后,双方学生也可以依靠现代化科技远程进行人文交流的教育系统或模式,利用网络群、视频会议、视频讲座等形式,开展持续性的人文交流,保持双方学生的开放性视野、提升沟通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

3.4 开发科学的人文素质考核评价系统

高校应将人文素质考核标准纳入护理本科生培养的整体规划中,形成多层次、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全方位的考核评价系统,如将学生参与各项活动、德育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中,也可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论文撰写、讲座等,考察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社会综合能力,全面评判学生的人文素质。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多种文化交错共存的全球化社会,未来世界必定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利用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适应国际发展的高素质新型人才,只有如此,中国培养出来的学生才称得上是国际化精英。

[参考文献]

[1]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1):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J].中国电力教育,2016(5):5-6.

[3] 陆晓庆,郑珏.高校校际交流现状与发展途径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2):34-35.

[4] 高云.人文教育在构建特色护理教育中的实践探索[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9):395-396.

[5] 袁霞.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现状分析与培养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2.

[6] 人民网-教育频道.高等教育的深度国际化—西南交大徐飞校长在“2016大学国际化国际论坛”上的主旨演讲[EB/OL].[2016-11-30].http://edu.people.com.cn/n1/2016/1130/c1006-28912955.html.

[7] 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7):1-6.

[8] 孟萌,姜安丽.我国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构建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68-70.

[9] 祝娉婷,张维,毛鸣,等.美国护理教育模式对中国人文护理教育发展的启示[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40):7890-7891.

(收稿日期:2017-11-09)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互联网+”环境下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构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