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颖
[摘要] 近年来,随着办学体制多元化,民办高校的介入,校企融合等因素,办学成本增加,使得我国高校学费一直处于上涨的趋势。高等教育学费在居民家庭支出中占相当的比重。学费问题涉及到每一位受教育者及其家庭。过高的学费会使学生无力支付,给其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过低的学费又使学校财力不足,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提供好的教育服务。高校收费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高校的社会形象,更关系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因此受到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物价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该文分析了高等教育学费标准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合理性。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费适当提高标准;政府适当增加投入
[中图分类号] R6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10(b)-0117-02
高等教育在我国属于非义务教育,不同的学科、专业在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后,其质量需要有相应的经费保障。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社会捐赠。财政拨款实行生均拨款制度,学费收入按照物价部门审批的价格进行收费,同时接受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捐赠。
高等教育的最终效益归属于全社会,受教育者个人素质得到提升,增加了知识和社会竞争力,高校经费来源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遵循“谁受益,谁付费”的市场原则分摊教育费用向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政府、学校、家庭之间各自承担多少费用,决定了生均拨款标准和学费收费标准。
1 我国高等教育学费标准现状
我国从2007起,冻结高校学费上涨,期限是到2012年。由于物价上涨、教学改革、校企融合等因素,按现行学费标准收取的学费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的办学需求,从2013年开始部分学校陆续调整了学费标准。虽然高校教育收费引起了各类争议,但在高等教育质量的逐步提升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的收费标准是以生均教育成本为依据确定的。生均教育成本是历史成本,是已经发生的实际成本,是财务成本,生均教育成本中包含离退休人员费用、抚恤金等与教育成本无关的费用。财政拨款能够满足人员经费支出和部分公用经费支出,教学运行支出经费来源主要是学费收入,现行学费标准已经无法满足高校设定培养目标的需求、学生无法享受到应有的高质量教育资源。
2 生均标准成本下,影响高等教育学费因素分析
2.1 财政拨款水平
高校属于非盈利事业单位,经费来源包括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和社会捐赠。在经费来源中,财政拨款所占比例最高,也是高校最稳定的经济来源。目前高校基本都已经实行生均拨款制度,财政拨款为“基本支出预算加项目支出预算”模式,是公共财政体系的一部分。生均拨款制度依据的是生均教育成本,生均教育成本包括人员费用、公用经费、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但在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上,要充分考虑教育的的特点,与企业运行方式不同,在折旧、摊销方法上要使用适合高校运营管理特点的方法。截止到2017年,生均拨款本科达到1.5万元,专科1.2万元。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工资福利性支出和部分公用支出,公用经费缺口资金要用学费收入来弥补,这会减少教学经费的支出,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配培养水平。财政拨款水平低,就要通过受教育者交纳一定的学费来补偿教育成本。
2.2 居民经济承受能力
在我国,高等教育学费支出在居民家庭支出中占相当的比重。尤其是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学费支出对农民来说更是一笔高额支出。遵循“谁受益,谁付费”的市场原则,让受教育者在得到收益的同時支付一定的费用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要考虑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果不考虑居民经济承受能力,会引起社会动荡,所以教育部门、物价部门、财政部门在审批学费标准时引入了社会满意度这个指标,让受教育者直接参与学费定价,让受教育者享有知情权,增加收费透明度,使高校收费更加合理。在收费上必须考虑公民的普遍经济承受力,而不是如何从学生身上收回培养成本,更不能借收费赢利。居民经济承受能力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有关。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就高。
2.3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新的教学模式的一方面学生到企业一线进行实践实习,师傅走进课堂,行业、企业等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将新工艺、新技术充实于教材,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人人才,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理论培训,教师的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业转化成生产力。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学生可以享受企业和学校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实现互惠互利,实现共赢。
2.4 学生消费成本
学生入学后,主要生活地域和消费基本在校园里。学生们在支付学费享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其生存、生活也有支出。这些支出如学生住宿费、生活费、通讯费、休闲娱乐、交通费、文具费、综合素质提升培训费等都是其家庭教育支出的一部分,一般学生消费成本高于学费标准。
2.5 地域经济发展水平
生均培养成本是历史成本,是已经发生的成本,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地域间、学校间、学科间、专业间的差异。而目前我国实行生均拨款制度,对上述差异并未给予考虑,是按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进行区分的,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生均拨款水平又产生了差异,造成高校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环境优美,设备、设施先进、齐全,学生能享受到高标准的教育质量。
2.6 学生毕业就业率
高等教育扩招后,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整体提升了人民的受教育水平,提升了国民素质。但随之业带了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学校可以利用市场需求杠杆将那些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好的专业适当提高收费标准。就业率低的专业适当调低标准。
2.7 生均标准成本
生均标准成本是一种未来成本,是为了完成设定目标,将来需要付出的耗费。生均标准成本是以生均成本为基础,折合工作标准权数而计算出来的一种理想成本。目前我国高校无论是财政拨款还是学生交纳的学费,其依据均是生均培养成本,而不是生均标准成本,生均标准成本实在财务成本的基础上,将各项工作标准化,财务成本乘以标准成本权数,计算车生均标准成本。
3 生均标准成本下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合理性分析及研究
3.1 合理学费标准的界定
①高等教育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政府是最大的投入者,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投入,保证教育经费充足。②高等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增加了就业机会和社会竞争力。应该承担部分费用。③企业是高等教育的间接受益者。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会提高,企业是间接的受益者,企业通过捐赠回馈给教育事业。④学校是教育的载体,是教育的组织者,提供教育的场所和教育资源,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担,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后勤管理优势,合理安排教育资源,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和学费收入、捐赠收入,产生应有的效益。
3.2 合理学费标准的基本原则
3.2.1 “谁受益,谁付费”的市场原则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讲究公平。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受教育者接受了高等教育,学到了知识,增加了就业机会和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按照成本补偿原则应该承担一部分费用。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支出由财政承担,教学运行所需经费应该来由受教育者承担,按一定标准交纳学费。
3.2.2 底线原则 按照国际惯例,公立高等学校的学费标准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通常不能超过20%。而我国规定,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前提下,适度提高学费标准。
3.2.3 “平稳有序、逐步推进”的原则 收费项目审批后,必须进行公示,对学生要事前告知,完善助学资助体系,不能因学费标准调整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在居民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度提高学费标准。
3.2.4 兼顾政府投入、学校运转、家庭承受3个方面利益 政府、学校、学生家庭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3个组成方面,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政府和学生作为教育成果最终的受益者,也应该是高等教育费用的承担者;承担比例结合人均可支配收入确定分摊比例。按受益大小确定;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管理者,需要提供教育的场所,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组织教育管理,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知识和科研优势,发挥文化和创新职能,管好、用好教育资金,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肩负起引导人类文明进步的神圣使命。
生均标准成本下,高校学费标准调整,应改变以前的以财务实际发生的成本为依据,应结合学校、专业等特点,考虑各项费用标准定额,合理确定成本。应兼顾政府投入、学校运转、家庭承受三方面的利益,找到三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高校更应该积极拓宽办学资源渠道,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不只依靠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办学,逐步建立起多元投资的办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沈百福,王红.我国学费问题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7):88-89.
[2] 冯映辉.全面收费背景下的高校收费制度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校报,2015(4):122-123.
[3] 高阳.我国高等教育学费的状况与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0):122-123.
[4] 季纳新.高等学校收费制度研究[R].天津:南开大学,2008.
[5] 羅峰,冯蓉.高等学校生均标准成本核算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3(1):43-47.
(收稿日期:2018-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