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临终关怀服务体系构建调查

2018-05-14 15:20梁倩陈亚兰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24期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武汉市

梁倩 陈亚兰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模式核心化进程加快,社会化临终关怀服务的刚需日益增大。如何让每一个生命都有尊严的谢幕,已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该文对湖北省荣军医院老年护养中心和中南医院宁养院2家机构进行深度调研,把握了武汉市社会化临终关怀服务需求的全貌。建议从充实人才队伍、增加资金支持、开展死亡教育、探索多元化新型服务模式等方面推进临终关怀服务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 临终关怀服务体系;重绝症患者;老龄化社会;武汉市;专业社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8(c)-0045-02

自1993年武汉市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及高龄老年人口的数量在迅速增长,老年终末期疾病、老年癌症发病率和高龄临终者也随之增加。国家癌症中心数据称,中國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70.59/10万。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将达到400万。对于这个庞大的需要他人给予关怀的特殊群体来说,通过临终关怀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来解决“老能善终”的问题,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1  武汉市临终关怀现状折射出的严峻现实问题

1.1  临终关怀大众认识度浅,缺乏理性思考

1.1.1 大众普及率低,重“孝”轻“尊严”  由表1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论是普通市民和学生,还是医学专业人员,对临终关怀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就连部分医学专业人员也没有了解过临终关怀。可见在武汉市,临终关怀的普及率是非常低的。

1.1.2 家属偏重物质给予,缺乏走心关怀  由于对赡养老人认识的不到位,一些家庭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存在着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据临终关怀机构的从业人员反映,“很多家属花钱把老人送进来后,不忘嘱咐医护人员给老人配上最优秀负责的护工以及在老人病痛时给其施以良好有效的止痛药物进行治疗,但作为家属的他们,常常因没有时间,“丢不起工作”而一次次减少来看望老人的次数。

1.1.3  “临终”认识不理性,盲目忌讳  当老病不可抗拒,死亡即将降临时,人心理上便会感到无比的孤独寂寞,孤苦无依。尤其是对那些刚在大医院里经过一番抢救才得以生存几个月的绝症患者来说,从大医院被转进小小的临终关怀机构而造成的心理落差是巨大的。此时,他们对待周遭环境的看法都是持冷漠消极态度的。

1.2  临终关怀专业护理人员缺口大,专业教育匮乏

“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临终关怀专业护理人员的缺口是至少达500万人。”通过调研,得出武汉市目前临终关怀机构从业人员的状况。在一个有着60位临终老人的临终关怀机构,医护人员的人数只有10人左右,护工为20人左右。一位护工平均每天要负责3位临终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而10位医护人员则全部负担起了这60个临终老人的临终治疗。专业知识方面,医院大多数医护人员对临终患者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常常不能及时发现,不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手段给以帮助,大有力不从心、束手无策的感受。

1.3  医院资金筹集渠道少,额度严重不足

据全国平均水平测算,武汉市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约为15万,而临终关怀机构全部接待的人数每年不超过千人。而经营临终关怀机构的70%以上的资金来源是由综合性医院靠其普通治疗赚取的收入来扶持临终关怀服务的。其次,财政对公共医疗和公共项目的支出较少,社会捐赠在所有资金来源中只占到了5%左右,慈善机构和社会团体的捐赠数量有限。

1.4  支持法律和政策出台滞后,临终关怀事业发展举步维艰

临终关怀引入我国已有20余年,但至今我国仍未出台一部完整的规范临终关怀相关问题的法律法规。在对市民进行的影响临终关怀发展因素的调查中,有30.45%的人意识到临终关怀的发展受到固有传统观念的阻碍,24.09%的人认为法制不健全也是其中一个因素,这些都反映出了伦理道德体系的缺位以及传统观念与现代伦理观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相关政策的出台与法律法规的制定。

1.5  死亡教育发展欠账太多,严重阻碍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发展

所谓死亡教育,就是将有关死亡的知识传达给人们,让他们正确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你从出生死神就跟着你,但是跟着你并不是索取你的生命,而是保护你的,当哪一天你死了,死神就会托起你来把你送到天堂。”这段话来源于国外一本著名的死亡教育读本,叫《当鸭子遇见死神》,书中以诙谐的口吻向孩子正确传达了死神的内涵。如果从小接受了这种教育,死亡对我来说没什么,死神是来保护我的,就不会有现在的大部分人对于死亡这一意识形态的扭曲。

2  加快临终关怀体系构建的思考

临终关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临终关怀虽属于舶来品,但也要本土化,我们需要在工作中探索,建立起适合该市本土化临终关怀的人文护理模式。

2.1  积极回应社会大众诉求,探索多元化新型临终关怀服务模式

结合武汉市两种临终关怀服务模式的对比分析,以及社会调查状况,从短期发展上看,倡导建立新型的“家庭+医院病床”以及社工介入的临终关怀服务模式。从长期上看,要建立起“家庭+社区”以及社工介入的临终关怀模式。在把家庭成员照护潜力发掘到极致的同时,临终关怀服务要常态化要走进社区,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同时介入专业社工服务,通过个案工作为个人和家庭提供帮助。

在回归家庭与医院病房或社区病房相结合的新模式下,能有效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缓解患者家庭经济压力,使家庭临终关怀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

2.2  构建普适性的临终关怀伦理,避免道德和法律的冲突

构建普适性的临终关怀伦理,要构建一种最低限度的连接法律和伦理道德的共识,从而解决临终关怀问题中法律和道德的冲突。针对普适性的临终关怀伦理,应包括以下内容:①这种普适性伦理必须以临终者的道德诉求为基本出发点,同时兼顾家属对临终者的道德义务;②以和谐处理临终者与医院、医护人员、社会的伦理关系为手段;③提高临终者的生命质量,获得死亡尊严,最终达到善终。

2.3  积极推行生死观教育,纠正民众观点偏差

积极推行生死观教育对于临终关怀的发展十分必要,应借鉴国外经验,如增加生命倫理课程、举办社区公益宣讲、募集资金等宣传活动、规定“临终关怀与舒缓治疗日”等等。让大众真正理解临终关怀理念,并使临终者由对死亡的深深恐惧到逐渐接纳、坦然面对,再到对尊严死亡的认同。

2.4  培养临终关怀服务人才,拓宽服务供给渠道

加强未来从业人员培养,开展院校教育是临终关怀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医学院校应开设相关课程,并纳为必修课通关。督促在职人员岗中培训,提高综合能力,建立健全执业医师的教育以及专业素质培训制度。动员义工力量,完善临终关怀服务团队。临终关怀服务作为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应当由多学科医疗小组的医生、护士、家属、社会工作者、训练有素的义工等不同人士参与,给予患者全方面专业照顾。医务社工可以发挥其调动和链接资源的能力,通过招募、建立义工队等为服务团队注入新鲜力量。

2.5  出台相关人事政策,完善临终关怀社工的岗位配置

在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相关政策支持,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即要求从业社工取得岗位证书,做到持证上岗。继而可推出“注册管理”制度,对取得社工职业资格的人员进行注册管理,在此基础上,推行“岗位配置”制度,明确社会福利机构、社区公益组织配置社会工作岗位。同时鼓励高校中青年教师到临终关怀机构中去参与和指导社会工作实践,带动所在社会临终关怀机构形成良好的学习理论、运用理论的氛围,提高医务社工的整体水平。

2.6  推进政府、社会多方联动,多措并举筹集资金

政府方面,需要将临终关怀作为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其发展的经济投入,划拨专项款;将其纳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之中;医保政策应有所倾斜,如在公费医疗报销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完全覆盖临终关怀机构,从而保障临终患者的各项权利。社会方面,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和资源,呼吁社会人士积极捐款,例如通过制定有关个人或企业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的方式,鼓励社会人士和企业进行资金捐助;还应当将临终关怀事业纳入公益基金资助范围,大力资助临终关怀基本设施的建设和配备。

[参考文献]

[1]  成彦.临终关怀工作中的社工介入[J].社会福利,2007,6(44):44-45.

[2]  邓帅,李义庭.我国临终关怀医疗服务相关政策的现状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3):402-404.

[3]  陈保同,尤吾兵.临终关怀伦理的中国本土化问题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2):2359-2362.

[4]  刘继同,袁敏.中国大陆临终关怀服务体系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前瞻[J].社会工作,2016(2):34-49.

[5]  李义庭,李骥,邓帅.关于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政策保障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4):417-419.

[6]  Smith R.Williams Thomas K.The American way of death[J].Health  Serv,2007,117(6057):28-29.

(收稿日期:2018-05-27)

猜你喜欢
老龄化社会武汉市
穿盔甲,慢慢爬
扣子掉了
“火山”老妈
细雨
基于老龄人群需求的区域性公共自助医疗一体机研究分析
真人图书馆与高校教师第三年龄人力资源开发
探究我国农村社区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口老龄化与图书馆报刊服务探究
以房养老模式可行性分析
民事信托制度与老年人财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