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研究

2018-05-14 15:20张晓冬刘英菊桑恒范宇宏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21期
关键词:肾内科风险管理护理

张晓冬 刘英菊 桑恒 范宇宏

[摘要] 目的 探讨肾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及护理风险管理应用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6月该院肾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肾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比较管理措施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护理滿意度。结果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肾内科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消毒隔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肾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可使风险事件的发生得到有效预防,从而使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得以提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肾内科;护理风险因素;风险管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7(c)-0067-02

护理风险指在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有害因素直接或间接致使患者出现伤残甚至死亡的可能性[1]。护理风险存在风险不确定、水平高以及后果严重等特性[2]。该次研究就回顾性分析2017年1—6月该院肾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探讨肾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及护理风险管理应用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肾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42~86岁,平均(63.6±7.8)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2.1±1.0)年。疾病类型:肾病综合征5例,高血压肾损害2例,慢性肾脏病20例,尿毒症42例,系统性小血管炎1例,糖尿病肾病8例,急性肾衰竭2例。根据护理风险管理是否实施,分为实施前和实施后阶段,各40例,两阶段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查阅相关文献[3]资料报道可知,肾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包括:(1)患者因素:①患者自身的心理因素和疾病影响:大部分肾内科患者的疾病病程均较长,疾病治疗花费较高,因此患者认为自身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较重的负担,从而使得其很容易出现厌世、悲观情况,进而可能导致出现自残、自杀等行为;②各类高危因素的影响:肾脏疾病由于需要接受利尿剂治疗,加之患者自身可能合并有贫血、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同时部分患者的年龄较大,行动不便,从而导致其很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事件;肾内科患者可能由于出现钠水潴留、营养差、高度水肿等,从而导致压疮的发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时,患者需要对多种血管通路进行建立,从而可能导致其出现管道滑落、堵塞以及发生感染的可能;当患者发生慢性肾脏疾病时,其自身机体免疫力会降低,机体营养差,从而很容易出现院内感染;③肾脏疾病由于会导致患者机体的多脏器出现损害,因此常合并严重并发症,致使患者的病情变化快,具有较大的风险。(2)医源性因素:①肾内科病房内未将安全防护措施落实到位:地面存在积水导致地面湿滑等;②肾内科护理人员数量不足,从而导致护理人员工作量巨大,使其承受过重负荷;③未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严格建立,包括分层管理制度、专科技能培训等,培训考核工作未落实到位,护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④护理人员不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未能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认真观察,同时未能对各项护理核心制度和操作进行严格执行;⑤未能做好护理细节管理工作,比如急救药品器械的检查和管理不严格;⑥护理人员在和患者进行沟通时,未能做好自身的告知义务,从而导致纠纷的发生,比如护理人员在对患者留置胃管、尿管时,未能有效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防滑落的相关知识;护理人员不具备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具备足够的自我保护经验,判断力缺乏等。

针对肾内科护理风险相关因素,制定出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对策,具体包括:(1)患者因素:①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为其开展系统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患者自身的心理状况、机体营养情况、高危因素等,并为其开展针对性防范宣教,对患者机体出现的并发症需进行积极治疗;②对护理和安全设施进行积极落实,比如在卫生间内铺设防滑垫等。将患者的病情观察工作进行加强,对其病情危重程度进行积极评估;③将院内感染和多重耐药性管理工作进行加强,做好病房通风消毒工作,同时在开展护理操作前,护理人员需做好自身的手卫生工作,并将各项消毒隔离措施进行落实,从而有效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2)医源性因素:①科室需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实施弹性排班制度,对患者进行分层管理,从而使患者的护理质量以及安全得到保障;②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级管理和配合,对专科培训计划进行制定,对危重病症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进行建立,并指导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将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操作培训工作进行加强,同时实行有效的考核制度,从而使护理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得以有效提高;③使护理工作程序更为规范,使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得以增强,对细节管理工作更为注重,对科室质控和风险管理小组进行成立,及时发现和处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安全隐患,并建立相应的追踪记录,从而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④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工作,使患者能够及时知晓自身的病情变化、治疗费用情况、预后情况,医护人员需对自身的告知义务进行严格履行,并积极学习与自身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使自身的防范意识得以提高,避免医疗纠纷的出现。

1.3 观察指标

观察管理措施实施前后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消毒隔离质量、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共100分,低于60分为不满意,超过90分为满意,其余为基本满意,总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数据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0%(2/40),低于护理风险实施前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2.50%(1/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6,P=0.556);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肾内科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消毒隔离质量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 讨论

在对患者开展护理的过程中,护理风险可能存在于多个环节中,为了使护理风险得以有效降低,就需要对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开展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风险管理属于一种管理程序,是识别、评价以及处理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从而使医疗风险事件发生得以减少,使护理质量得以提高。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肾内科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消毒隔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高于实施前,提示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可有效提高肾内科护理管理质量,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促进医患和谐,这也和其他相关研究报道相符[4]。

综上所述,加强肾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可使风险事件的发生得到有效预防和减少,从而使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得以提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金颖,庄姬.护理安全管理在中医院肾内科危重患者中的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3):153-155.

[2] 邬燕莺.风险管理在肾内科护理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1):95-97.

[3] 王月萍.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肾内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9):66-68.

[4] 温月,陈崇诚,刘小兰,等.肾内科危重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与对策[J].西部医学,2013,25(1):140-141,143.

(收稿日期:2018-04-03)

猜你喜欢
肾内科风险管理护理
肾内科护理中老年患者的安全隐患及干预措施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内科的应用分析
住房公积金风险管理信息化审计探讨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怀孕后患慢性肾炎怎么办?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