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2018-05-14 15:20何莹莹王红霞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27期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护理风险管理

何莹莹 王红霞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2016年1—12月该院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期间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为对照组。在2017年1—12月该院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期间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为研究组。对比两组管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护理质量控制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8.00%(49/50)、84.0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护理管理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更佳,能提升护理质量控制效果,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护理风险管理;常规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9(c)-0033-02

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是一种常见肝脏疾病,主要是因乙型肝炎病毒长期感染造成的,具有进展快、病情复杂、死亡率高等特点[1]。而且,此类患者护理风险较高,包括导管滑脱、压疮等,需加强预防和控制。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识别和处理护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提升护理人员业务能力及风险意识,有效控制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该研究旨在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并以常规护理管理为对照,分析两种方法对护理质量控制、护理风险事件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在2016年1—2月该院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期间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为对照组。在2017年1—12月该院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期间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为研究组。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肝衰竭诊疗指南(2012年版)》[3]中诊断标准,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者。研究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8~67岁,平均年龄(47.88±6.84)岁。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7~65岁,平均年龄(47.55±7.00)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主要由值班人员负责患者基础护理,确保病房干净整洁,定时消毒,进行健康知识宣教等。

研究组则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内容包括:①护理风险识别:按照科室以往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护理情况,归纳分析其中常见的护理风险,如导管滑脱、导管阻塞、跌倒、压疮等。分析护理风险发生原因,包括护理人员专业能力较低、健康教育力度不足、护患沟通不够等。按照护理风险及原因,查阅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并结合科室护理管理特点、患者基本情况,制定针对性护理风险管理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

②制定健全风险管理制度:结合该科室特点及临床经验,制定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及安全护理流程。护士长严格检查各项风险防护措施实施情况,比如病房防护栏、轮椅安全情况等,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检查护理管理情况,分析护理方案,提出其中不合理之处,并要求改进。针对因护理人员不细心、不负责所致护理风险,给予责任人相应处罚,并供再学习机会;针对管理所致护理风险,及时完善管理制度中不足之处。

③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护理知识及技能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使其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巧;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培训,提升其沟通技巧,以拉近与患者、家属的距离,创建良好护患关系;提升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和风险预判意识,强调护理风险严重性,详细介绍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常见护理风险及风险预判方法等,使其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形成风险预判意识,并约束自身行为。

④护理风险质量控制:护士长、科室不定期检查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情况,监督各个环节风险管理效果,及时发现并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纠正,以有效规避护理风险,形成良性循环。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①分别在两组管理期间由科室统一考核护理质量控制效果,总分值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情况越好;②观察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导管滑脱、压疮等;③两组患者出院时,分别以自制《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其护理满意度,包括健康教育、医疗环境、服务态度、护患沟通、业务水平、满足需求及时性等。总分值范围为0~100分。0~60分为不满意,>60~90分为一般满意,>90~100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 统计方法

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控制评分对比

研究组护理质量控制评分为(98.54±1.02)分,高于对照组的(94.80±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30,P=0.000)。

2.2 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无1例出现护理风险事件。对照组出现3例导管滑脱,2例跌倒,1例压疮,发生率为12.00%。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3,P=0.035)。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所致严重肝脏损害,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水、肝性脑病等,病情凶险,治疗难度较大[4]。该病若不及時治疗,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增加病死率[5]。据调查,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治疗中护理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良好的护理管理能提升护理人员工作效率,促使其有条不紊为患者提供服务,及时满足患者各项需求,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提升满意度。近年来,医疗风险管理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其目的是保障患者安全,确保医疗机构长足发展,引起医院管理者高度关注。在此基础上,护理风险管理应运而生,能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工作任务,提升其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使其高度重视护理工作中每一个细节,自根源上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但当前临床上针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中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的研究仍较少。

该研究对研究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其中,加强护理风险识别,能更好了解和掌握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常见护理风险及影响因素,便于在此基础上结合科室特点及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管理方案;制定健全风险管理制度能确保各项护理工作有序进行,为护理安全提供制度支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交流技巧、法律意识、风险意识等方面培训,能提升其专业素质和能力,以更好为患者提供服务;加强护理风险质量控制,能及时发现护理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形成良性循环。该研究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护理质量控制评分更高。李娟等[7]調查分析了护理风险管理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中的应用,认为其能创建更为安全、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护理质量控制评分,与该研究结果相符。此外,研究组无1例出现护理风险事件,且护理满意度更高,凸显出护理风险管理应用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能获得较常规护理管理更为理想的效果,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珺,崔巍.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护理满意度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9):153-156.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5,19(5):1-19.

[3]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J].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13,21(4):210-216.

[4] 李才,崔巍,曹丽君.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23):165-168.

[5] 杨茜,陈燕华,魏文惠,等.基于目标管理法的健康宣教对改善老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自我护理行为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7,31(26):3256-3259.

[6] 钱红星.PDCA循环式护理对乙型肝炎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13):1582-1584.

[7] 李娟,雷毓宁.护理风险管理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35(8):1524-1527.

(收稿日期:2018-06-21)

猜你喜欢
慢性乙型肝炎护理风险管理
心理失衡护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健脾化湿祛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残留黄疸的临床疗效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患者常见易患因素分析
两种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胸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护理风险管理对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皮肤损伤的影响
护理风险管理对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皮肤损伤的影响
产妇产后出血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