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治理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

2018-05-14 10:01沈晖孙传通袁海萍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党建创新

沈晖 孙传通 袁海萍

摘 要:高校治理与大学生党建工作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当前,高校治理视阈下的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多重困境:多元社会思潮制约大学生基层党组织政治吸纳功能的发挥;党建工作者的思维和意识难以适应高校治理的现实需要;组织体系和组织能力建设严重滞后。高校应该充分借鉴高校治理理论,创新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高校治理;大学生党建;创新

作者简介:沈晖,硕士,上海财经大学讲师,上海财经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孙传通,硕士,上海财经大学讲师,上海财经大学学工部思想教育管理科科长。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袁海萍,博士,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团委副书记。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海 2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媒体时代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对策研究”(编号:15JZD003)、2016年度上海市“阳光计划”项目“高校向来华留学生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与方法体系建构”和2017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大学章程对高校德育的价值意蕴及功能实现研究”(编号:2017-D-03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5-0006-03

高校治理是在大学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情况下,协调大学各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办学效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之后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确定了26所部属高校为“推动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试点学校,高校治理结构的改革与完善进入了全面开展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伴随着党领导的国家治理的全面实施,教育领域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同步开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学校作为基本立足点,建立以學校持续健康发展为导向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校作为教育‘细胞的活力”。加快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最紧迫、最现实的任务,高校要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离不开党建工作的有力支撑,高校党建工作有利于筑牢高校治理的组织根基,是高校实现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治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高校应该积极探索高校治理视阈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提升大学生党建工作实效。

一、高校治理与大学生党建工作之间的内在逻辑

高校党建和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我国高等教育两个内在的共生性因素,有必要对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探讨。

1. 大学生群体是高校治理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共同的工作对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自不待言,而就高校治理而言,对学生群体的治理是高校治理的部分对象,其他对象还有高校行政治理、高校学术治理、第三方治理等,高校学生治理构成了高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高校治理体系本质上就是寻求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平衡或利益最大化。根据中外学者对大学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学生群体始终构成大学利益相关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治理体系也因此成了高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维度。

2. 二者在工作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致力于人才的培养。社会治理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治理同样如此。高校治理正是在当前高校所在的社会生态环境、社会治理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社会多元发展过程中蕴含着内在变革要求的背景下提出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做出的高等教育领域的制度安排。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对人的培养上。高校党建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其最终目标就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因此,二者在工作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3. 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治理的组成部分和重要保证。高校党建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中最重要的制度存在形式,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制度形式一起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10年重新修订)》指出,加强和改进党对普通高等学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是保证高校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的根本,我国大学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高校党建必然成为高校治理体系中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和组成部分。在高校的多元治理中,高校基层党建的功能必须紧紧围绕着学校的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定位展开,大学生党组织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党员学生的政治归属功能,二是党员群体对非党员大学生的政治示范功能,三是大学生党组织的政治吸纳功能。大学生党员和党组织能够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大学生党建工作能够为高校治理提供重要保证。

二、高校治理视阈下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困境

在当前的多元社会治理的格局下,大学生党建工作对于如何适应高校治理所带来的新环境、新要求、新理念,还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导致大学生党建工作难以切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难以入脑入心。

1. 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制约大学生基层党组织政治吸纳功能的发挥。当前,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早期阶段向后期阶段迈进的时期,物质至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多元社会思潮无时不在、无孔不入,对象牙塔内的大学生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削弱了他们对社会、对政治和对公共利益的热情;同时,消费主义带来的泛娱乐化倾向在互联网时代很容易被迅速传播和放大,很多先进个体、英雄事迹的榜样性和符号性作用被消解。大学生群体政治归属的体制性特征逐步淡化,主体意识的自我特征日益凸显,高校基层党组织面临行政体制组织的有限容纳和大学生认同的多样选择之间的矛盾,大学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吸纳功能受到很大程度的削弱。

2. 大学生党建工作者的思维和意识难以适应高校治理的现实需要。在高校治理现代化视阈下,高校所处的社会环境、高校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结构都将发生变化,而高校学生群体特征也正在不断变化。高校基层党建面临传统行政式管理体制适用范围的缩小和基层党组织满足学生利益需求的供给能力下降的现实困境,传统基层党组织的在校园治理中的核心组织作用面临新的挑战,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逐步弱化。在此情况下,多数高校的基层党建工作依然停留在传统党建的惯性思维下,党建工作者形成了与高校传统党建环境相适应的组织“惯习”,与转型后的高校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出现错位,基层党组织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边缘化”困境,弱化了党建工作在高校治理中的能力和作用。①此外,一些高校党建工作者仍然将党建工作本身的政治性、严肃性与工作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对立起来,导致很多大学生党建类活动显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降低了吸引力。

3. 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组织体系和组织能力建设严重滞后。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引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要求基层党组织“适应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变化和需求,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组织体系和组织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教育主体单一、管理方式偏行政化、学生群体参与不够、教育结构立体化程度不够等问题,党建工作阵地基本还是停留在原有基础上,远未做到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网络党组织的建设开展较少或学生参与不积极,对出国交流学习的党员群体的党建工作引导也很少,党建工作与社会实践、服务群众结合不够紧密。总体而言,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组织体系和组织能力跟当前学生的特点、需求有所脱节,导致了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影响了党员群体的先锋模范作用及党组织的政治吸纳功能的发挥。

三、创新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

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应该主动适应高校治理的新要求,充分借鉴高校治理的相关理论和思维,按照《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的具体要求,找准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切实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

1. 借鉴高校治理理论,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理念创新。研究者们根据不同理论假设演绎出了不同的大学治理理论和治理结构,如根据大学理念理论,大学治理强调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根据法人理论,需要确立大学的法人地位,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主张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根据委托代理理论,重视对大学的激励约束,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根据管家理论,主张创设一种授权和参与的环境,发挥管理者的最大潜能。大学生党建工作可以充分吸收和借鉴这些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具体而言,从治理的角度,大学生党建应强化如下理念:一是坚持思想引领和政治导向。高校治理是在黨的领导下开展的,这是一个基本前提。在当前各类社会思潮激荡,西方国家思想渗透加剧,意识形态工作日趋研究的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应该以思想引领和政治导向作为主要目标,要致力于培养“讲理想跟党走、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将党建育人与课堂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等结合起来,切实发挥党建工作对大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二是强化服务理念。大学生党建工作要搞好服务,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只有贴近学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思想引领和服务,才能赢得学生群体,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三是强化法制理念,大学生党建工作要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框架下开展,注重按照法律、规章、章程开展党建工作,要注重对学生党员和其他学生群体的权利保护,如应该落实《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赋予党员的权利,如利益受尊重权、批评权、先言免责权、请求帮助权等。四是强化参与理念。当前大学生对党建活动参与不够,这与当前党建工作还是自上而下、一元单向,不能贴近学生、与时俱进有关,高校应该培养大学生的参与精神,通过提升大学生党建活动本身的吸引力,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党建活动。

2. 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转型,构建党组织整合和动员大学生群体的新机制。在高校治理的视角下,高校党建工作应该从传统的以学校行政为中心的一元主体体系向以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的体系转变,应该在淡化行政色彩的过程中重塑党组织的社会组织功能。人民大众的广泛支持是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党组织的工作最终还是要面向广大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良性互动是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前提。大学生党组织要主动转型,从传统的封闭和僵化走出来,以开放、灵活的姿态走入学生群体中间,组织和发展党员,动员和整合党员、非党员学生群体。首先要完善大学生党建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要在国家和学校的相关法律、规章和制度框架下,构架和完善大学生党组织民主决策制度、高校党代会制度、党员发展制度、党员谈话制度、党员参与社会服务制度、党员与群众联系制度、师生党员联系制度等。其次,要创新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破解广大学生党员和非党员群体对党组织的疏离感难题,解决基层党组织的“边缘化”问题,党建工作应主动适应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变化,优化组织设置,扩大基层党组织网络覆盖,加强党组织、党员与广大学生群体的互动,以班级、宿舍为单位灵活建立党组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党组织,运用微信、QQ等建立线上党组织,成立出国留学临时流动党支部等。总之,大学生党组织的设置要灵活、开放、及时,做到有学生的地方就有党组织,让高校学生群体活动围绕基层党组织网络构筑起来。

3. 丰富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载体与方法体系,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建工作在高校学生治理中的实际效果,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引领、组织凝聚和服务功能,增强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活动的能力。基层党组织要结合学生群体的需要,创新党建工作的载体和方法体系。首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技术手段,提升信息化程度,发挥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党建传播功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工作;其次,要以解决学生群体学习、生活实际困难为途径和抓手,开展党建活动,通过无微不至的服务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群体的模范带头作用和政治宣示作用;再次,要引导学生群体参与自我服务、互相服务,党员毕竟只是学生群体中的相对少数,要带动群众群体,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服务格局。最后,要加强协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党建工作载体与方法体系。高校治理要求多种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包括校内师生员工和校外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校友、雇主等,要充分实现协同配合,既要形成专业教师、辅导员、党员骨干、学生群众等群体为一体的党建工作协同机制,也要形成校内与校外利益相关者共同开展党建工作的协同机制,比如学生党员参与社区服务、校外党员模范进校园开展教育活动等。

注释:

1“惯习”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用来描述人们在特定社会场域中所形成的与该场域结构同型的一种习惯状态(尤指身体)的一个概念,特别是指一种趋向、倾向、素质、偏好。郑长忠指出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结构相契合的组织“惯习”,因而降低了执政党整合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福华. 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刘振天. 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转型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价值革命[J]. 高等教育研究,2014,(9):1-7.

[3] 李毅. 教育治理现代化视阈下的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85-89.

[4] 甄小英. 党建科学化助推社区治理现代化[J]. 人民论坛,2015,(1):64-65.

[5] 任晓伟. 高校党建与高等教育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16(3):65-68.

[6] 蒋铁柱. 论企业党建与公司治理和谐发展的制度创新[J]. 社会科学,2007,(7): 31-39.

责任编辑 秦俊嫄

猜你喜欢
大学生党建创新
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对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影响分析
“指尖上的党校”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应用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新举措
以“两学一做”为契机,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水平
浅析社会实践载体下的高职学生党员考察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