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高涵 高慧
摘 要:针对独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特点,以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为例,说明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背景,探讨当前实践基地的运行模式,总结现有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几点改进措施,希望能建立更加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培养机制和管理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实践基地
作者简介:熊高涵,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高慧,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江苏 苏州 2156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1-0102-03
2015年国务院发布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应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及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而独立学院是我国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普通高校,在开展创新和实践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便于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进行不同形式的创新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创新基地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理论学习、工程实践全方位提示。这个平台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参与,是学生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
一、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现状
1.创新基地理论背景。在圣菲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时,美国教授霍兰正式提出CAS相关理论。它把人们的聚焦点集中在将现有系统里的各个组织和成员视为能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团队的主要参与者。CAS理论是当代大学生在众多的竞技和比赛的基础上创立的,比较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这个由学生自主创新成立的组织所包含的各种复杂的事项及其内部组织架构,还包含了这个新的组织的核心观点和理念,旨在推动学生自主优化组织内部的资源分配,一种新的模式就此形成,即总体培养。
2.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现状及分析。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开始重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逐步构建系统的创新培养方案,但和国内一流院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以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为例,学院一直秉承“船魂”精神,结合自身特色,利用创新实践基地辅助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增加工程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具体有:开设可装卸实船分段模拟装配实训,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船体制图、船体结构、船舶工艺学等课程;安排校外实习和学习参观,开展相关软件的技术培训;结合创新竞赛进行毕业设计等,目前创新实践基地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平台。在学科创新竞赛的培养上,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措施有:每年举办作为创新基地选拔的马达赛;开展赛前集中、强化训练及常规化的选修课;指导老师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安排學生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和汇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逻辑。
相关部门的老师在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在课程方面,老师要给学生讲授关于实践创新的内容;其次,当学生要代表某个项目或者小组参加相关比赛时,老师要给他们提供一些学术或者其他方面的帮助。实践基地的参与者大都是在校大学生,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团队,同时也是一个竞技团队。老师会参照团队成员的具体专业类别、有无特长或者特别的爱好对团队成员进行分工,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够通过分工合作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提供的帮助是有限的,主要还是要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开动脑筋去思考和总结。比赛结束后,老师会对每一个成员的表现给出合理的评价和建议,这对于参赛学生来说,不管结果好坏与否,最终都是有收获的。截至目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提升,近三年共获得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特等奖四项、一等奖七项,全国海洋工程大赛三等奖一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一项,发明专利两项。通过对近两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就业情况的统计,成功签约中船集团知名造船企业的学生中70%以上是经过创新实践基地锻炼的。
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开展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分析和解决,如:①团队成员流动性大。要参与实践创新,就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琢磨、并不断实践,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特别是有部分学生想要继续读研或者从事其他工作之类的,就处在一个比较纠结的选择点:是继续参加竞赛和创新,还是选择走其他的路,当无法抉择时,很多的学生最终还是会选择离开。②基地指导老师具有不确定性。学校安排部分老师帮助学生自主创新,参与的老师就必须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花费更多的精力,但老师的多劳并不会多得,由于薪酬与实际付出相差太远,打击了很多老师的积极性,使得愿意参与到大学生自主创新活动中的指导老师数量减少。③部分专业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参与实践创新的学生的要求。一般来说,学校专业课的开课时间比较迟,但如果学生想要参加相关的竞赛,了解和熟悉其理论知识,就必须提前开课。结果就是造成部分课程重复开课,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对于学校的人力物力来说也是一种浪费。④从现有的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虽然参赛者在专业知识方面以及知识涉猎的广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距离真正的创新目标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参赛者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①能够参照比赛标准和材料提出具有参考性和可行性的方案比较少,对于提出来的方案往往不能给出合理、充分的论证,照搬别人的言论、断章取义者居多,对材料没有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对“是否能为我所用,如何为我所用”不是很确定。例如,船海专业学生喜欢盲目套用高速船船型,忽略各种高速船适用领域,结果造成设计方案不现实、不适用等情况;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综合运用能力,一旦遇到知识点比较复杂,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够分析和理解出其更深层次的含义,无法抓住核心,结果往往只能泛泛而谈,这在学生撰写相关材料时尤为突出。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学术功底还不够扎实,对于所学的知识还没有完全参透,缺乏理解和实际运用。
二、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探索
前面提到的问题,很多学校同样存在。溯其原因,还是学生的培养模式方面没有一套系统全面的方案。从近几年的实际效果来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构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凡是参加过实践创新活动的学生的综合能力均高于平均水平。因此,以本校实际情况为根据,参考其他院校的一些好的想法,再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和以往的经验数据,笔者提出了改善和优化大学生创新基地的新想法和措施,能使基地现存问题得到解决。
1.加大宣传力度。作为一个能够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首先要做好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宣传工作,通过校刊、横幅等方式把这个平台推广到学生中去,引导更多的学生加入这个平台。同时,为了更好地构建创新实践基地,需要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的疑惑。比如,可以举办一些开放性的活动,邀请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创新基地带来的成果,对于有兴趣加入的学生,可以安排专门人员答疑解惑。
2.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指导教师的参与模式。独立学院在生源上和本一、本二高校有很大差距,但是大部分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都照搬母体高校,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均未得到很好的锻炼。而独立学院的创新实践基地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针对社会或者行业的需求,着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3.优化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创新实践基地的训练内容应该与正常教学计划紧密结合。一方面,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基地需要投入大量的实践和精力,而相当一部分创新实践基地的培训内容和正常的教学计划重复,为了避免影响学生正常的课程学习和教学资源的浪费,应该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创新实践基地培训内容构建系统的培养计划。另一方面,创新实践基地有大量辅助正常教学的资源,如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历届全国海洋航行器大赛优秀作品都可以作为相关专业课的教学工具,应该发挥创新实践基地的作用,充分整合教学资源。
4.构建多专业合作平台。各个专业有其局限性,如果始终只关注单独的专业情况,将不可避免地与社会和行业需求偏离。以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来说,一艘船的设计离不开船舶、主机和电气三个方向的合作。所以,在构建创新实践基地的同时,应和其他专业进行充分合作,一方面可以实现创新思路,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分工与合作精神。
5.建立完善的竞赛质量保证机制。在创新基地中,所有的比赛都需要小组成员完美合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以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为例,比赛内容包括创新创意类、设计与制作类和名船名舰仿真制作类等,各个类别的关注点都不相同,这就需要学生紧密合作,并且需要学生之间一届带一届,将自身的技巧、经验和心得传授给下一届比赛学生。同时需要完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才能保证整个团队成员和师资力量,有效保证实践结果质量。
综上所述,学校重视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发展,主要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研的联合。从当下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是发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现在,各个院校都开始重视学生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如:平台发展的资金不足、缺乏完整的实践工具和设备、没有实践场地等硬件设施等。此外,学生学业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活动,人才培养方案受限等也是限制平台发展的因素。因此,在后续的平台规划和建设中,要着眼于大学生个性化和梯度化培养,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团队,让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这个平台更专业、更全面、更受欢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慕静,王仙雅.基于CAS 理论的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形成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8-11.
[2] 蔣玄.基于CAS 理论的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3] 韩小强,盈亮,王琪,等.车辆工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6,(19):165-167.
[4] 罗小青,何尚平,王钟庄,等.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立和运行措施及启示[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3,(30):122-127.
[5] 李晔,吴兵.基于大学生创新中心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9,(7):25-27.
[6] 陈吉明.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2):1478-1480.
责任编辑 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