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择业观及其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2018-05-14 17:33夏雨菲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当代青年自我价值马克思

夏雨菲

〔摘要〕 马克思的择业观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择业的基本目标、基础条件、鲜明标准、应对态度和主要指针等。马克思的择业观寓意深刻,在坚持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理性思考与感性热情、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这四个方面,对当代青年具有十分深刻的启示,能够有效引导他们树立科学、合理、正确的择业观。

〔关键词〕 马克思;择业观;当代青年;自我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3-0110-05

择业观是关于职业选择的总的观点和看法,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马克思17岁时就立下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择业目标,在其日后漫长的人生路途中,马克思用坚韧不拔、无怨无悔的行动完美地践行了自己青年时期的择业选择。当前,在我国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全新历史时期,重新回顾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关于职业选择等方面的经典论述,对于有效引导当代青年树立科学、合理、正确的择业观,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谋划人生,创造历史”的殷切期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马克思择业观的基本概述

(一)马克思择业观形成的家庭背景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于德意志邦联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马克思的祖父洛宾·列维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家,他的父亲希尔舍·卡尔·马克思,后改名为亨利希·马克思,也是一名律师,是当地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马克思的父亲在马克思出生时,已经是特里尔城市的高级诉讼法庭法律顾问,同时在特里尔地区法庭供职,多年来一直担任这个城市律师协会的主席,在市民社会中处于受人尊敬的地位 〔1 〕4。除此之外,马克思的父亲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熟读了伏尔泰、莱布尼茨和牛顿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同时,亨利希·马克思热爱古希腊艺术,喜欢读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等人的作品,拉丁文、希腊文、法文都不错。马克思父亲的思想立场和文化倾向,为马克思营造了一个现代人文主义的思想环境。马克思在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浓厚的知识分子家庭中长大,不仅从小就接触到法国启蒙思想,而且从小就拥有比较开阔的视野,养成了善于思考的性格,这也正是影响马克思择业观的重要因素。

(二)马克思择业观形成的学校背景

“马克思极有可能一直到12岁都是在家中受教育” 〔1 〕7。1830年10月,12岁的马克思来到特利尔中学求学,直至1835年9月,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度过了五年的求学时光。特利尔中学原先是耶稣会学校,后来定名为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学。校长胡果·维滕巴赫是一位非常有学识的教育家,教师中也有好几位是有名的科学家,教学水平都较高。就这样,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接受了五年典型而纯粹的人道主义教育,这样的教育背景对马克思择业观的形成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促使马克思在临近毕业之时用德语写成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

(三)马克思择业观的初步形成及评价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层层深入地阐述了自己关于择业的基本目标、基础条件、应对态度、鲜明标准、主要指针等择业考虑。这篇文章全文虽然只有29个自然段,寥寥数千字,但文章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择业观的初步形成。文章所展现出的清晰的逻辑和全面的思考彰显出17岁马克思的才华和志向。马克思的校长兼历史老师胡果·维滕巴赫在批改这篇文章时认为,该文章富有思想、结构合理,因而给予了“非常好”的评价,同时也较为中肯地指出了文章的瑕疵,即“过分追求非常精致的形象表达”。

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早年习作,虽然在其思想寶库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并不占有重要位置,但其展现了青年马克思激情澎湃的精神状态、满怀抱负的理想情怀,同时也向青年人理性、细致、深刻地分析了择业时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青年马克思这篇关于职业选择的文章,正如《卡尔·马克思传》的作者戴维·麦克莱伦给予的评价一样,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洋溢着要通过一种方式把人的个性完全发展出来的热情,即规避权力和虚荣,用自我牺牲的精神为人类整体谋福利 〔1 〕8。笔者认为,即使时光飞逝,但马克思择业观中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择业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二、马克思择业观的基本内容

(一)确立的基本目标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通过动物与人的区别来开篇,认为动物安分地按照自然本身给他规定的范围进行活动,“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的存在”,而人比其他动物优越的地方在于,人可以自己去寻找、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都得到提高的地位”,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具有选择自己职业的能动性。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也就是说,确立择业的基本目标是择业时必须首先考虑的内容。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择业目标呢?马克思认为,“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是内心深处的声音,经过最深刻的信念的检验,这个目标实际上也是伟大的。经过这些思考,17岁的青年马克思在文中便立下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目标。

作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马克思的择业理想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文本当中,在其一生的光辉实践中,他始终不渝地忠实于少年时代的誓言。由于对反动势力的无情批判和对世界工人运动的卓越贡献,马克思成为当时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一切反动势力都驱逐他、污蔑他、诅咒他。马克思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居无定所、四处辗转,生活常常拮据不堪。从1852年2月27日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全世界著名的理论家当时面临的困境,马克思写道:“一个星期以来,我已达到非常痛快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让赊帐,我不能再吃肉。” 〔2 〕61不久,当妻子、小燕妮和琳蘅都生病时,马克思无奈地写道:“医生我过去不能请,现在也不能请,因为没有买药的钱。八至十天以来,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今天是否能够弄到这些,还成问题。” 〔2 〕224马克思一生都在研究钱,而他自己却最缺少钱,他“成年地、成十年地为日常生活需要所缠累,为一块必不可少的面包而操心苦恼。一直到逝世,他都没能够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为自己争取到哪怕是勉强过得去的生活” 〔3 〕294。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梅林还写道:“在19世纪的天才人物当中,没有人经受过比一切天才中最伟大天才——卡尔·马克思所经受的更痛苦的命运了。” 〔3 〕294但即便如此,马克思的奋斗目标也并没有因为实现目标过程中的这些困难而终止或改变,一切的艰辛和困难更加彰显了马克思奋斗目标的光辉与伟大。可以说,马克思一生没有十分光鲜的职业,但却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二)把握的基础条件

择业条件作为人们选择职业的基础,是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之一。马克思认为,择业时需要把握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个人条件和社会条件两部分。

首先,个人条件。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所讲的个人条件包括“体质”和“能力”两部分。他说,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我们虽然能够超越体质的限制,但这么一来,我们也就垮得更快。马克思形象地把这种情况比喻为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松软的废墟上,其结果可想而知。尽管“为了恪尽职守而牺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顾体弱去努力工作”,但是由于力不能及,“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其必然结果就是妄自菲薄。马克思在文中用一段话强调了体质和能力对于人们择业的重要影响,超越体质和能力的限制会为人生带来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同时,马克思也强调,如果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即使不受到外界指责,我们也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在这里,马克思通过超越体质能力限制和错误估计能力的严重后果来告诉青年人,由体质和能力构成的个人条件是择业时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之一。

其次,社会条件。马克思认为我们并不能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在这里,17岁的马克思就认识到“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即社会条件对于职业选择的重要意义。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再次对“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4 〕501进行了论述,这为我们更好地去理解为什么青年在选择职业时一定要考虑允许自己作出選择的社会生活条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不仅强调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而且强调既有的社会关系,即历史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的现实发展,这就从根本上为青年人进行职业选择时提供了条件参考。

人都是生活在历史中的人,人的职业选择是在一定的客观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客观社会环境对人的职业选择具有制约作用。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也无法超越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对此,列宁曾写道:“大学毕业后,马克思迁居波恩,打算当教授。但是当时政府实行反动政策,1832年撤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教授职务,1836年又拒绝让费尔巴哈进大学讲课,1841年又剥夺青年教授布鲁诺·鲍威尔在波恩的讲学资格,这样就迫使马克思放弃了当学者的前程。” 〔5 〕由此可见,社会条件对一个人职业选择的约束和限制。

(三)衡量的鲜明标准

马克思在论述了择业目标和择业条件之后,进一步指出了在我们容许被选择的职业活动中,衡量职业的鲜明标准。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追求和选择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马克思认为,“尊严”作为择业衡量的标准之一,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在这里,马克思所说的“尊严”并没有职业高低贵贱之分,它主要是指从事职业的人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存在,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活动。多年以后,随着马克思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全面阐述了关于工人的劳动在私有制条件下被异化,劳动失去尊严,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的事实。“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4 〕159。因此,马克思认为要选择一种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是不使自己成为谋生的工具、功名利禄的奴隶,也不使自己沦为资本主义大生产流水线上的一个附属物的职业,而这样的职业“总是最可取的职业”。

其次,选择一种建立在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马克思这里所指的择业思想内含着三个逻辑层次:第一个逻辑层次是,思想是职业选择的引领者,任何职业都要建立在一定的思想之上,这种思想能够区分成不同的种类,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第二个逻辑层次是,职业要建立在正确的思想上,即择业的思想应当是正确的,这种正确应该是一种客观评价标准,客观上的正确性;第三个逻辑层次是,我们对这种正确的思想已经深信不疑,这是从择业者本身的主观出发,择业者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再怀疑不定,而是深信不疑。以上这三个逻辑层次强调的核心是,人们的择业选择要建立在正确的思想之上。正如马克思强调的,那种建立在我们后来认为是错误的思想上的职业也一定使我们感到压抑,相反,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会使我们在社会上占有较高的地位,提高我们本身的尊严,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

再次,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即完美境地的职业。马克思强调的“共同目标”就是“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因为其必须同时满足既使自己趋于高尚,又使人类趋于高尚的双重维度。因此马克思认为,对于这个目标来说,其他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是要选择一种能够为我们提供广阔场所的职业。这里的“广阔场所”并不是简单的狭义的空间命题,而是一个历史、人文、时代命题。它有广义的时间、空间内涵,有历史、现实、未来贯通的内涵,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内涵。事实证明,只有包容着这种大视野、大格局的职业选择,才能够使人类、使自身接近高尚的完美境地。

(四)采取的应对态度

人们择业时的心理状态外在地反映于择业时的态度上。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职业选择,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的青年人,更容易在万千的就业机会或是暂时的就业困难中迷失方向。马克思告诉我们,择业时的应对态度有两种区分,我们应该坚持的是理性、冷静、倾听父母意见的应对态度;相反,要避免的择业态度是被虚荣心、名利和仅仅从远处观察这三种情绪和心态打乱了的应对态度。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伟大的东西是光辉的,光辉则引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容易给人鼓舞或者是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但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去的地方。在择业过程中,“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 〔6 〕456。受虚荣心和名利的驱使,以及依靠从远处观察来选择职业,会导致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因此,我们不仅要通过理性、冷静的研究,仔细分析职业选择,认真衡量它的全部分量,而且要善于倾听父母的意见。

(五)遵循的主要指针

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的最后,马克思指出了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6 〕459,这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马克思还进一步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这两种利益并不是“敌对的”和“相互冲突的”,相反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即“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6 〕459。“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真正伟大的人物” 〔6 〕459。人的生存方式是实践的,而实践都是社会实践;离开了社会实践,人就不能生存和发展。个人的自我需要只有在为社会、为同时代人的幸福作出贡献的過程中才能够获得。将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作为选择职业的主要指针,既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也体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既包含着应然和实然的统一,也是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回首马克思伟大而光辉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因为遵循着为“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而奋斗的指针,马克思一生克服了无数困难和挑战,为人类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所以当他逝世时,“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利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7 〕。直到今天,在伦敦海格特公墓马克思墓前,世界各地前来凭吊的人,总是络绎不绝,甚至连不怀敌意的资产者,也会以脱帽的方式来表达对这位伟人的崇高敬意。

三、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马克思的择业观诞生于19世纪,他17岁就立下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择业目标。青年习近平在面临自己的职业选择时写道,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今天,在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当代青年人应以马克思、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择业的过程中自觉做到“四个统一”,不断地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一)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相统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广大青年提出了“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要求。所谓“志存高远”,是对人们择业的目标而言的,立志当高远;所谓“脚踏实地”,是对目标的实现方式和实现过程而言的,立志需躬行。无论多么高远的目标,都要通过脚踏实地的方式去具体落实,而无论怎样脚踏实地地去坚持,始终都是为了实现高远的目标。志存高远使得脚踏实地不致成为蛮干,脚踏实地使得志存高远不致沦为空谈。马克思的一生是将远大的目标与合理的方式相结合的典范,他在17岁时就立志“为全人类幸福而奋斗”,为此,他用毕生的心血践行着自己高远的理想信念。作为一名赫赫有名的律师的儿子,他放弃了子承父业、舒适安逸的生活,孜孜不倦地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工作;作为一名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放弃了获得丰厚收入的机会,将自己的精力40年如一日地投入《资本论》的写作当中。当代青年在择业过程中,应该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自觉树立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远大奋斗目标。同时,在实现远大目标的征程上,当代青年要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自觉做到将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相统一。

(二)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相统一

从马克思的观点出发,当代青年人择业时必须仔细地权衡主、客观条件,自觉做到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相统一。所谓“主观条件”,就是指青年人自身的主观愿望,这个主观愿望包括对就业的期望值,对虚荣心、名利和幻想的正确认知,以及对自己能力的切实合理的希望等。所谓“客观条件”,即当代青年人职业选择的客观可能性,也就是说,不仅包含着自身条件的“体质”和“能力”,还包含着社会条件即现有社会关系的两个方面。具体而言,当代青年人在择业时要将自己的主观愿望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客观条件相统一,与现阶段我国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转变这一客观情况相适应,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条件相融合,将自己的择业愿望与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相结合,在历史、现实与未来中把握自身的择业认知,实现知与行相一致,以达到择业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辩证统一。

(三)理性思考与感性热情相统一

理性与感性是人的两种思维模式,也是在择业时要结合起来的两种态度。理性是人们基于现有的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结果的心理过程,也是人们运用知识与法则去实现自身意志的智力活动。感性是遵从于自己的意识,从内心所想出发的一种心理状态。马克思的择业观告诉当代青年人,既要从理性出发,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同时也要从感性出发,在了解它的困难以后,仍然对它充满热情。人一生的事业源源不断地被激情和热情所驱动,同时也被理性的抉择、冷静的思考所指引,只有在择业时实现两者的统一,才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才能实现立志的目标,愉快而充满激情地走向成功。

(四)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自我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社会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出的贡献 〔8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社会价值,个人的自我价值便无从谈起,同时,社会价值的实现也有赖于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指出,人只有为同时代的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因此,当代青年人在择业时要考虑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将自我价值的实现寓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9 〕

2018年5月5日,我们迎来了马克思这位千年第一思想家的200周年诞辰。马克思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终身,为“全人类幸福”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重读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借此纪念马克思伟大而光辉的一生,不仅对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引导当代青年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同样具有极强的现实启示。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当代青年要以马克思的择业观为指导,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谋划人生,创造历史”的希望而不懈努力奋斗。

〔参 考 文 献〕

〔1〕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M〕.王 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弗兰茨·梅林.马克思传:上册〔M〕.樊 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603.

〔8〕曾学龙,周毛春.深化对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的认识〔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8(1):24-28.

〔9〕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责任编辑 芳 晔

猜你喜欢
当代青年自我价值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论网络环境对当代青年的影响
当代青年社会责任品格的培养研究
“一带一路”与青年社会责任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面对突发事件,要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块“压舱石”
别样的生成 别样的精彩
需求层次理论在企业青年员工激励与组织引导上的应用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