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玲玲 胡洪彬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国家积极推动高校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人工智能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已是大势所趋。人工智能虽然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时效性、互动性和精确性,但目前人工智能技术还未完全成熟,高校对其应用也还处在探索阶段,可能造成学生党建工作在责任伦理、公正性和信息安全等方面出现问题。因此,要将人工智能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在思维、管理、运作、协作四个方面进行模式创新,以推进人工智能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 人工智能;高校;党建工作;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5-0114-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 〔1 〕。高校要将提升党的建设质量与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相结合,就需要积极推进学生党建工作模式不断创新。近年来,随着大数据、语音图像识别等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已在一些领域实现了突破性发展,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造了全新的机遇。面对不断发展进步的人工智能技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把握机遇、顺势而为极为重要。
一、人工智能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大势所趋
所谓人工智能,简言之即人造的智能或机器智能。目前学界对此界定不一,如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即“对计算的研究,以使它们能感知、推理和行动” 〔2 〕,有的学者则将其视为“人造机器对人类的思维和行为的模拟活动”的科学 〔3 〕。从类别上看,整体上可将其划分为“弱”“强”两大类。其中弱人工智能即人工智能仅是一个机器或程序,本身无主观意识,而强人工智能则意味着机器已具备了自主性的“知觉”。学界普遍认为当前人工智能由弱变强的技术“奇点”虽未出现,但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等方面对人类的超越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智能控制、智能搜索等新概念层出不穷,已然昭示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国家也在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以推动高校在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发展。如教育部2010年公布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明确了高校信息公开的范围和程序,为高校应用人工智能提供了数据信息来源的支持。近年来,为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先发优势,教育部下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2018)等文件,为人工智能融入高校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开始显露端倪。如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引入了“法马i党建”的智能应用程序,以打造“党务管理智能化、信息维护精准化和党员教育个性化”新平台。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引入了人脸识别智能注册系统。综上可见,将人工智能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已是大势所趋,其优势在于:
其一,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时效性。近年来,我国高校推进学生党建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内容空洞”“形式滞后”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缺乏时效性,未能及时掌握相关信息。要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时效性,关键在于对党建任务、对象、范围等内容作出界定,而其中任一部分都需要以相关数据为依据。人工智能的融入为化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方案。人工智能内含了机器学习、自动推理等程序,并凭借独特的数据处理优势,能够更为快捷地实现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相关信息的整合,从而不仅打破了人工条件下的滞后性,而且提高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时效性。
其二,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互动性。近年来,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国内很多高校都推出了学生党建工作平台,但目前这类平台缺乏互动交流的渠道,而人工智能的融入可以提升学生党建工作平台的互动性。一方面,人工智能本身就具有人机交互的特点,在智能终端的协同配合下,人工智能强化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主体同相关对象的联系。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提升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参与者之间信息交互的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主决策能力。这两方面都有助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一步做到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入合,进而通过强化互动提升学生党建工作的效率。
其三,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精确性。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切实提升实际效果,就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有较为准确的把握。近年来,受市场化、信息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这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在客观上迫切要求高校不断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模式,以实现对学生思想动态更为前瞻和准确的把握。高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积累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会随着学生成长而不断增多且表现出个体差异。在传统模式下,高校党建工作者只能通过主动收集相关信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人工智能却能借助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等程序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作跟进式研判。人工智能条件下学生个人档案更加精准,弥补了传统模式下对学生思想动态掌握不全面的缺陷,为改进学生党建工作的业务流程、构建个性化的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人工智能融入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人工智能的融入能够强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时效性、互动性和精确性,但目前我国高校对人工智能的应用依然处在探索阶段。一方面,从数据来源看,高校内部的信息和数据供给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岛化现象。数据和信息是人工智能的依托,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高校在数据资源的处理上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划。据针对北京市10余所高等学校的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依然较少,部分市属高校基本上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另一方面,同国外高校相比,国内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同科技企业的合作不足。目前除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少数高校同科大讯飞、百度等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外,国内大多数高校尚未跟进,这是造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人工智能应用不足的重要原因。
此外,从本体论角度看,人工智能虽在某些层面实现了对人类智能的超越,但其作为“人脑延伸物”的属性依旧没有改变,这就决定了其同样存在不可忽视的风险。一是人工智能的融入有很大可能会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责任伦理和公正性等方面出现问题。责任伦理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精神寄托,决定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定位、方向和目标。人工智能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具体过程,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方案、决策体现了以数据为依托的程序和机器的意志,这就会造成相关主体责任伦理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人工智能的融入也会造成新的不公正问题。人工智能的算法虽有其精确性,但根本上源于人的创造,而如果缺乏人为干预,人工智能也会通过内部程序进一步放大不公和偏见,如在入党评优等方面给学生带来伤害。二是人工智能的融入也会给学生的信息安全带来隐患。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泄露问题已经给社会敲响了信息安全的警钟,而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信息安全将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的融入给高校网络信息平台的安全运营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尚未成熟的背景下,其内部程序有可能出现漏洞,一些黑客也极有可能由此进入系统内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2017年我国多所高校爆发的“永恒之蓝”网络病毒就是其中一例。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处理,也进一步增加了学生隐私泄露的可能性。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容易导致一些隐私信息游离于个人控制之外,一旦发生泄露将对当事人造成身心傷害。
三、人工智能融入高校學生党建工作的模式创新
创新思维模式,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对人工智能形成科学认知。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运作能力的不断变“强”,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态度也越发复杂,甚至出现了一些悲观论调。这些担忧虽有其科学的一面,但过度警惕绝非明智之举。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对象是青年学生,他们年轻富有朝气,既是新技术的热衷者,也是信息的消费者、制造者和传播者,这些都决定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要接近学生,就必须以更加乐观的心态去把握现在。对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应积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做好相关政策的解读,引导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相关的教师和辅导员改变对人工智能系统的偏见,促使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进行智能化的分配和整合。二是要培养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通过业务培训等途径不断提升其信息素养和智能技术素养,进而推进学生党建工作不断走向精细化与智能化。
创新管理模式,形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协同机制。在宏观上,要形成专业化领导机制。高校的领导团队是学生党建工作的根本主体,决定着学生党建工作的方向大局。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要强化学生党建工作,需要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形成一支兼具领导才能和专业技术素养的新型领导团队。在中观上,要形成校内信息共享机制。高校要着力打破校内不同部门间的行政壁垒和数据壁垒,形成综合化的数据共享平台,由此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参与学生党建工作的范围。在微观上,要形成对学生党建工作的修正机制。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要通过线下访谈、走访调查等途径对学生思想动态作出补充研判,以修正人工智能处理信息可能出现的误判,确保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实现科学化发展。
创新运作模式,搭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架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主体要确保人工智能科学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就要形成相应的智能平台。目前国内已有不少高校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尝试,如浙江工业大学近期推出了集“移动党校”“智慧党务”和“数据云”于一体的智能平台,通过智能终端将“学习—交流—测试”进行融合。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要确保这一类智能平台运作效用的最大化,就必须基于人工智能的特征,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架构。一方面,要形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智能化数据处理系统。相关工作者既要做好相关数据库的建设,也要基于党建工作实践有选择性地引入人工智能程序,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党建工作数据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形成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学生党建工作处理机制。高校在完善数据库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形成智能化的党务办公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由此实现智能化的考核、管理和服务。
创新协作模式,为人工智能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国内科技企业实现了飞速发展,百度、华为、科大讯飞等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已跻身全球前列。高校要提升学生党建工作的智能化水平,应通过同科技企业的协作形成外在的技术支撑。一方面,可借助科技企业的研发优势,形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相关智能技术的定向引入机制。高校可重点选取党务办理、党费收缴、民主评议和考核积分等工作内容,通过科技企业定制相关的智能软件和硬件,以确保人工智能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另一方面,要借助科技企业的智力优势,形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人才交流机制。高校可以委派教师、辅导员等学生党建工作者到科技企业挂职锻炼,或聘任企业研发人员担任技术顾问,以确保人工智能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应用推广。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6.
〔2〕陈维维.多元智能视域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教育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8(7):12-19.
〔3〕陶 锋.人工智能美学如何可能〔J〕.文艺争鸣,2018(5):78-85.
责任编辑 王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