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治理路径探讨

2018-05-14 11:18张秋容齐世香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基层治理乡村振兴

张秋容 齐世香

摘 要:党的十九大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阶段,邛崃城乡社区治理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邛崃市通过“为村”探索出一条基层治理的新路径,树立正确的互联网思维,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加快基层新兴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层人力资源建设,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层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1.01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1-05-05副题引题题一题二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

(一)时代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现在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从2020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0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这些目标,最大的问题、最难的问题是“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和体系完善指明了方向。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探索基层社会治理路径,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二)现实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的不平衡,还表现在乡村之间的不平衡;社会发展不充分,也主要体现在农业农村领域。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导致基层治理困难重重。邛崃市乡村基层治理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党建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要发挥领导职能。而基层党组织要领导基层治理,就是要坚持政治领导、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中,使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治理有机衔接,良性互动,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当前,邛崃市基层党组织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新挑战,主要表现在引领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能力不强。发展深化、功能拓展、职能转变不及时,对变化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应对乏力、功能弱化,帮助农民研究市场、熟悉市场、进入市场、开拓市场的办法不多,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够。邛崃市246个村(涉农社区)中,仅有68村(涉农社区)拥有规模以上产业,占27.6%。部分村(涉农社区)由于山高路远、信息闭塞,农产品缺少销路,产多销少的问题普遍存在。

2.治理主体多元化、共建共治共享难推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利益结构日益多元,基层治理不仅仅是简单的基层群众的自治行为。随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农村出现了生产大户、农业协会、经济联合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各种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也不断产生,囊括了党委、政府、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与公民等在内的多元治理主体。但是在推动社区治理中,基层干部与群众沟通交流不充分,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参与意愿不强。调查邛崃村社区发现,36.8%的群众认为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与自身无直接关系,没有参与的主动和意愿。在新形势下,如何在党组织领导下规范各类治理主体、建构起一个相互合作的治理体系、调动基层各类治理主体参与治理积极性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3.农村供需服务难同步。社会创新治理的基点在社区(村),但是核心在服务。专业服务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形式。所谓专业服务就是指秉持职业伦理的技术人员提供某种满足利益或需要的活动,包括普遍性的公共服务和个性化的个别服务。现阶段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是社会治理的根本价值取向。“服务无处不在、幸福就在身边”,是社区发展治理成效的最终检验标准。随着农民集中居住后农民转为居民面临许多问题,如户籍、教育、医疗、就业等。但是老旧社区和农村部分村社基础设施薄弱,社区商业、公共服务建设滞后、功能单一,传统的“柜台”服务和“机关”蹲点工作的方式难以满足群众服务需求,组织服务主动性不够,便民性不强,服务触角难以延伸。

二、邛崃“为村”平台的微视角

(一)邛崃“为村”整体运营情况

邛崃市创新基层治理路径,以腾讯“为村”平台为依托,积极探索“互聯网+基层”智慧治理新路径。2017年6月正式启动“邛崃市全域为村”项目,到2017年12月,邛崃市24个乡镇271个乡村全部上线。认证村民人数达到13.6万,公众号关注数18.3万,全平台互动数约380多万次。村委会、管理员、党员等带头人成互联网村庄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平台上报问题需求1900件,已解决1273件,达到67%,信访量较同期下降30%。依托“村有好货”栏目上架农产品224件,销量共计13243件,销售额204万元;建成为村产业联盟23个,专业合作社107个,科学布局各类产业示范基地51个。

(二)邛崃“为村”基层治理的主要成效

1.精智党建,筑牢基层组织基础。一是创新党员管理方式。采取党员实名认证,完善党员信息,建立“虚拟党支部”,对党员进行在线管理;通过“为村”平台党员日记、党员在线等功能,开展党支部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互动交流,及时摸清党员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做好党员跟踪管理服务工作,对流动党员、零散分布党员实行属地化兜底管理。目前,实名认证党员已达到2.8万余名,流动党员提交日记5400余篇,开展交流互动10.2万余次,党员与支部的联系逐步紧密。二是创新党员教育路径。同步建立“为村云端”微党校,将党的政策、党代会精神、农村实用技术等学习内容,制成微视频、微课件、微课堂等植入党建板块,建立党员学习教育资源库;开展“学时制”学习考核管理,对碎片化学习进行累计管理,同时对年迈、残疾党员进行网络送学,确保学习教育全覆盖。目前,已发布学习资源3373条,建立“虚拟党校”285个,党员累计学时31.6万小时,确保了党员学习无遗漏。三是创新党员活动格局。把网络平台作为党员线下活动的延伸,开通线上“三会一课”活动室,通过支部召集所有参会对象进入会议,民主发言,会后自动形成会议纪要,供缺席同志学习了解;开展“党员议事厅”“政治生日会”等平台,党员通过议事厅进行思想碰撞,交流和发布学习心得,在“政治生日会”中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发表生日感言;此外,还有书记信箱、缴纳党费等功能,既方便党员,又凝聚党员。目前,已开展线上“三会一课”331场次,开展党员议事162场次,为3094名党员过了线上政治生日。邛崃市“为村云端”微党校建立“党建之家”,下设“两学一做”“党员在线”“三会一课”“党员日记”等专栏开展党员示范行动,健全党组织和党员联系走访制度,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2.精品服务,融洽党群干群关系。一是畅通诉求渠道。“为村”发挥所有村民在平台实名认证的优势,点对点畅通群众网络诉求渠道,群众可以通过“书记信箱”直接反映和咨询问题,“两委”干部第一时间处理和回应。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愿景正在逐步实现。二是创新服务模式。坚持把群众多元、多样、多维需求整合至“为村”平台,开通社保查询、汽车票务、医疗挂号、政务服务等13个群众常用服务端口,尤其是政务服务中开通代办、预审等服务,真正将“群众只来一次”进行到底。截止目前,全市群众通过为村平台预约各类服务1.19万次,开展政策质询3.04万次,寻求法律援助2063次,真正做到了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做起、从人民群众满意的事做起。三是实现乡村互动。以连接感情为导向,村社区依托“为村”平台开展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村民活动,如在赶集平台上开展“最美人缘”“最好家庭”“孝老模范”等群众性参与活动,广大群众通过平台发表自己心声,加强与村民间的交流互动;对反映收集的群众意见建议,及时派出工作组入户走访、交流疏通。截至目前,各村(社区)开展各类先进评选227场次,评选各类先进村民1984人,在正能量的凝聚引导下村风、乡风焕然一新。邛崃市通过“为村”设置网上办事服务平台、提高公共管理服务的便利性,在“为村”开展群众性参与活动,实现了健全服务体系与满足群众多元需求、凝聚党心民心的精准对接。

3.精细治理,优化社区治理体系。一是强化群众监督管理。利用“为村”平台“村务公开”等模块,将村公资金使用情况等重大事项及时动态公开,方便群众及时了解村务情况,通过建立公开透明信息平台,发挥村民监督作用,构建和谐的共治氛围。二是搭建共享共治平台。开通网络议事厅、开放式议事会等平台,在家群众、外出群众通过此平台开展村级事务、涉及自身利益事务等交流讨论、表态发言,形成公开的事项决议,村级干部督促事项落地落实,提高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三是整合群众治理资源。坚持把群众作为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整合各类资源平台形成综合治理体系,将社区资源体系与辖区治理资源有效融合形成新的治理平台,现已依托“为村”平台建立“惠邻e站”、冉义综合服务体等智慧服务体系,将群众参与自治的平台进一步延伸。

4.精新产业,实现脱贫增收致富。一是创新传统购销模式。大力开拓电商平台功能,委派专人作为店铺“小店家”,负责丰富商品种类,答复顾客咨询,完善售卖信息等工作,形成农村商贸流通新模式。“为村”平台开通以来,依托“村有好货”栏目上架农产品224件,销量共计13243件,销售额204万元。二是创新文旅宣传模式。通过“村内旅游”版块,鼓励村民自发宣传地标文旅品牌,居民通过“村里旅游”自发宣传,将卖故事、卖乡土文化融入销售链。三是推动产业规模发展。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以品牌思维抱团发展产业,并统一在“为村”平台对品牌进行宣传,推动产业做大做强。截止目前,已形成为村产业联盟23个、专业合作社107个,科学布局各类产业示范基地51个,形成党建引领下的产业发展格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是根本。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一个物质基础,为农民富裕提供可持续生计,是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经济前提。邛崃市通过“为村”平台,实现“互联网+”与农村实体经济有机融合,有望破解小农经济分散与封闭的困境,帮助农民脱贫增收致富。

三、关于乡村基层治理的新思考

现阶段,邛崃城乡社区治理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基层党组织党建引领不强;政府服务方式不适应新形势下基层治理;乡村信息化建设滞后,光缆、数字通信、卫星通信等设施的建设还不完善,网络通信信号很弱;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邛崃市利用“为村”探索出一种基层治理的新路径,在新时代要建设宜居宜业幸福美丽城乡,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依托“为村”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重点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互联网思维

农村基层问题纷繁复杂,很难用一套工具、一套方法解决所有问题,腾讯“为村”是通过移动互联网,用社交工具实现情感连接、信息连接和财富连接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益尝试。邛崃要依托“为村”进行基层治理,必须提升各级政府、基层组织和农民的互联网意识,促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互联网思维。

1.村两委须率先树立互联网思维。作为农村最基层的党组织,村两委领导干部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推进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首先,作为村社区干部,应学会使用互联网、应用“为村”获取最新社会动态,更好地指导自身工作。其次,村社区干部应掌握互联网发展规律,通过“为村”来了解群众的思想、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疏导群众情绪,有效解决群众面临的问题。再次,村社区干部应努力转变自身传统的观念,积极主动增强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为村”平台的大数据,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学习,提升运用互联网的能力。

2.村民须转变观念树立互联网思维。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在乡村治理中一直长期处于缺少话语权的弱势地位,参与社会自治的主体意识不强。面对浩浩荡荡的互联网引领时代的潮流,偏远农村地区的许多村民还没有加入到“为村”平台进行村民认证,许多认证的村民也没有完全参与到村级事务管理中来,这就需要负责“为村”运营的领导干部、党员、管理员进行大力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为村”的好处,通过主动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从而增强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必须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是领导社会治理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前提,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扩大党组织有效覆盖,加强对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思想引领。首先,基层党组织要整合和集中群众的利益诉求、化解矛盾、促进社区发展,进一步凸显基层党组织领导者、服务者和利益整合者的角色功能。其次,根据邛崃实际情况,积极培育特色群众性社会组织,引入专业性社会组织加强基层治理。第三,要通过“为村”等互联网手段举办各种活动,引导、激励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第四,要通過社区事务协商会、社区事务恳谈会、社区事务听证会等搭建多元治理主体参与社区事务的平台,调动社区治理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三)创新政府服务方式

邛崃市依托“为村”与基层党务、政务、商务、村务、事务高度融合发展,走出一条“智慧乡村”建设的新路径。但是,邛崃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基层社区发展治理融合的深度还不够,“为村”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也还未完全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更好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政府必须创新服务方式。

乡镇政府和村两委做好智慧管家。其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内容整合、服务整合、信息发布整合、网络传输整合和影响力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其二,要加强对村路主要地段安装治安监控视频,建立村村互联的视频监控平台,实现“平安社区”建设。其三,要建设多层次、多功能、跨地区的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体系,提高村民取保、就医的便捷性;建设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实时发布旅游区各项信息,开展游客综合分析等。牢牢把握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智能养老、智慧旅游,把现代信息技术、农业、文化融合一体,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基层治理的物质保障。

(四)加快基层新兴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之间巨大的“数字鸿沟”造成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财富失联。要推进基层治理,必须跨越“数字鸿沟”,加强新兴基础设施建设。新兴基础设施是相对于公路、铁路、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而言的。现阶段,新兴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物流基础设施等。目前,邛崃的信息基础设施与物流基础设施发展严重不均衡。距离城市较近且居于交通要道的村镇信息基础设施及物流基础设施较发达,而偏远的山区则比较落户。因而,要利用“为村”推进邛崃基础治理,必须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建设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而言,第一,要加大政府对高速宽带网络建设资金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社会民众广泛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机制,通过有序竞争提升宽带服务质量和降低资费水平。第二,要提高农民信息意识,不但要发展农村基础文化教育,还要发展农村信息化教育,让每一位村民都能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具体说来,可以为农村居民获取数字工具提供消费补贴,可采取类似家电下乡补贴政策模式,鼓励和刺激农民在智能手机、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方面的消费。

针对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而言,第一,要继续完善农村道路“村村通”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道路等级,加强农村货运站建设,开展农村客运站、货运站、养护站、运管站、信息站、村邮站“六站合一”试点工作。第二,加快构建由邛崃市物流中心、各乡镇物流货运站、村货运网点构成的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提高物流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程度。第三,可利用大数据在“为村平台”构建一个农副产品、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的“一网多用”公共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为村”平台村有好货与农村电商实现无缝对接,帮助农民脱贫增收。

(五)加强农村基层人力资源建设

目前,邛崃市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建设存在较大问题,主要包括:农村人才数量不够多,“一村一大”远远不能满足农村人才需求,返乡支持乡村建设的大学生也比较少;另外,进乡工作的许多大学生也不稳定,很多村里的“为村”管理员都是合同工,如果待遇太少,他们随时有可能辞职,“为村”平台管理员流动性太大不利于整个平台的建设发展;最后,“为村”平台的管理员及从事农村物流、信息的人员也不专业,他们大多不是专业人士,在许多领域缺乏专业技能。因而,要使“为村”更好地参与基层治理,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具体说来,可大力引进大学生志愿者加入乡村建设,模仿山东、江苏等地给志愿者更多的优惠政策,比如提高待遇或者给一定的编制,还可加大选调生到基层的力度,拓宽农村大学生晋升渠道,让他们能够深深地扎根于基层,另外对于“为村”的管理员、从事农村的信息技术员、物流人员等,政府可加强对他们的专业培训以逐步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新时代,邛崃市利用“为村”平台,以开放共享的方式、精准智慧的路径探索出互联网+基层“微治理”模式,强健组织基础、激活基层党员“细胞”,壮大农村基层党组织“肌体”,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基层监督,让基层权力更加透明运行,解决群众诉求更加快捷,逐步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参考文献:

[1]陈荣卓,刘亚楠.共建共享:十八大以来农村社区治理机制的优化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6(4).

[2]房正宏,王冲.互联网时代的乡村治理:变迁与挑战[J].电子政务,2017(1).

[3]刘树枝.构建“互联网+社会治理”新模式,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J].社会治理,2017(2).

[4]唐奕.基层治理之路——来自基层实践者的中国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5]尹国伟,吴赟.“互联网+”推动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J].农业网络信息,2017(253).

[6]周昌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以服务为本的社区社会工作[J].社会工作,2014(2).

[7]武峰,吴富鹏,王博.广州市從化区智慧乡村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城镇化与城乡统筹,2016(43).

责任编辑:康 璇

猜你喜欢
基层治理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民间组织发展对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影响
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责任的问题与对策
党组织怎样下好“基层治理”这盘棋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基层治理法治化长效机制构建探析
青海省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现实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