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倩
摘 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贯价值立场,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源头活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践行“服务人民”宗旨的根本保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秉持中国特色提供了坚实支撑。
关键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服务人民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1.06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1-28-03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贯价值立场
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初就明确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邓小平谆谆告诫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江泽民明确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主义属性,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胡锦涛希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牢记社会责任,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可见,“服务人民”不仅是我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贯立场,也是党和国家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期盼和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成果丰硕。然而,发展中的繁花似锦、百花齐放难免会使部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迷失了启程时的方向,比如部分学科、领域研究成果脱离现实、重数量轻质量、粗制滥造现象普遍,更有部分研究者陷入“言必称希腊、文必引西方”的认识误区,其本质上都是忘却“为谁服务”的表现。当前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应该坚守“服务人民”的学术传统和立场信念,深刻认识“以服务人民为导向”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自身成长进步的重大意义,强化“服务人民”的信念,才能勇于担当起时代的使命,真正有所作为。
二、坚持以服务人民为导向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源头活水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就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探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更应该为人类社会现实发展中的问题解决提供可能性的思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对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必须要以探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问题逻辑为基本遵循,而服务人民的实践始终是寻求问题与解决问题相互关照的根本枢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只有坚持以服务人民为导向,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才能真正根植于人民群众鲜活的社会实践,进而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养分,获取助推发展的不竭动力。实践证明,任何试图在空洞的抽象思维中寻求问题解决路径的做法,终将为历史所唾弃,其理论也注定只能孤鸿哀鸣。坚持服务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搜寻到源自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丰富感性材料,进而在分析加工中上升为能客观反映现实、具有普遍说服力的理论学说;坚持服务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运行网络中,精准地探察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以问题为导向,为铲除“病灶”开出“良药奇方”,从中总结出经得住实践检验的理论学说。
只有坚持以服务人民为导向,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回应和支持,进而在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得到检验。实践证明,任何失去观众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舞台终将“人去楼空”;任何驻足于书斋的理论思辨,至多也只能获得同情意义上的卑微关注。只有坚持以服务人民为导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才能在为人民群众解问题、释疑惑、办实事的过程中得到真切回应。广大群众的支持是哲学社会科学调查研究得以顺利展开的基本保障,群众的“鲜花和掌声”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最高意义上的肯定和褒奖;坚持服务人民,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才能获得客观的评判尺度,也只有在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实践性转换,其价值才能得到真正体现,其生命力才能得以永葆。
三、践行“服务人民”的根本保证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践行“服务人民”宗旨的根本保证。从根本上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核心就是要解决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不同于资产阶级哲学社会科学为少数人谋利益的研究取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恪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而且将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研究的根本宗旨。为多数人服务,还是为少数人牟利,是衡量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标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这就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守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价值取向。然而,任何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都是一个开放多样、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保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人民”的研究取向“不变色、不褪色”。
马克思主义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为抵制西方政治意识形态渗透、错误思潮攻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任何科学研究都必然要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马克思主义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下,西方形形色色的理论体系、研究范式、概念范畴大量涌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一些观点和研究方法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其间隐藏的错误价值观以各种形式侵蚀、攻击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比如新自由主义全盘私有化理论对我国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挑战攻击、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历史观的颠覆企图等。抵制这些错误思潮的渗透和攻击,最有效的路径莫过于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器,以马克思主义特有的批判精神对待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坚持批判地借鉴、批判地吸收。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秉持中国特色提供了坚实支撑。任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都具有特定的“问题域”和社会历史性。面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行动指南。其一经传入就同我国革命建設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诞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面临的现实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向。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以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宽广的学术视野参与到研究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进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放弃服务人民的立场,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就会沦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杨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