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模式研究

2018-05-14 09:52姚利松
山东体育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建设模式体育产业

摘要:阐述了体育特色小镇与特色小镇、体育产业之间的关系,并简要分析了当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数量(建多少)、分布(在哪里建)与类型(建什么样的),重点对当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模式(怎么建)进行分类研究。研究发现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模式主要有省地共建模式、“体育+”模式和PPP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PPP+L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高,社会资本进入门槛高;地产化趋势显现,体育成色不足;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跟风与盲目行为普遍;体育特色小镇的文化修养不够。

关键词:体育特色小镇;体育产业;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8)03-0025-05

Construction mode of sport characteristic town in China

YAO Li-song

(Offic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Nanjing Sport Institute, Nanjing 210014, Jiangsu,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port characteristic town, characteristic town and sports industry, and briefly analyzes the number of sport characteristic town in China (how many to build), the distribution (where to build), and the type (what kind to build), focusing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nstruction mode (how to build).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sport characteristic town in China mainly includes provincial and local co-construction mode, "sports +" mode and PPP mode, and PPP+L mode is preliminarily explore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sport characteristic town has problems such as long construction cycle, high investment quota, and high entry threshold for social capital; real estate characteristics is obvious while sport characteristics is not enough; it is popular that people blindly follow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own; the culture of the sports town is not enough.

Key words:sport characteristic town; sports industry; construction mode

收稿日期:2018-03-20

作者簡介:姚利松(1990-),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体育产业。1体育特色小镇概述

体育特色小镇是特色小镇的衍生,既具有特色小镇的本质属性,又具有深深的体育烙印——体育元素、体育功能等。尽管特色小镇的功能具有多重性,且各功能间相生相成、协调构成特色小镇这一新型综合体,但毫无争议,其经济效益与产业价值是驱动其繁荣发展的最主要动力,社会各界更是将特色小镇作为新的产业形态来看待,将其列为新经济社会产业的一种。而体育特色小镇的产业价值当归属体育产业序列,是融合了体育、旅游、文化、健康等多行业为一体的复合型体育产业,可以说体育特色小镇是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与体育产业发展相交相融的产物。回顾我国特色小镇与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特色小镇的概念首次于2014年10月提出,同期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面开启了我国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体育特色小镇的形成可谓是我国经济社会与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体育特色小镇一方面丰富了我国特色小镇的种类体系,另一方面也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人们日益增长、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体验式旅游、文化和健康等项目元素开始融入体育产业,无论是对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还是满足群众体育需求,体育特色小镇都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2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现状

2.1数量迅速增加

自2014年体育特色小镇的缘起至今,体育特色小镇在我国经历了由探索到酝酿,经过近三年的时间,已经成为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中可圈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赛迪顾问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仅有21个;随后在2015年数量迅速上升,达到47个;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同年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数量增长到81个,而截至2017年4月,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数量达到了150个。

2.2区域分布渐趋平衡

与传统新兴产业项目不同,体育特色小镇的区域分布尽管受制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但也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平衡。在特色小镇的先发地——江浙一带,体育特色小镇的数量与建设进程都走在全国前列,但在体育资源禀赋丰富的中西部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如西南云贵川渝地区,这说明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既需要当地经济的强力支撑,又需要以特色体育文化为内涵。

山东体育科技第40卷总第174期2018年第3期姚利松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模式研究No.3 20182.3类型基本确定

任何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启动之前都有其明确的建设蓝图,即建设什么样的体育特色小镇。通过对当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类型已基本确定,即产业型体育特色小镇、休闲型体育特色小镇、康体型体育特色小镇、赛事型体育特色小镇四种类型。

3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模式

在明确了当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多少、在哪里建、建什么样的体育特色小镇问题后,如何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即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模式成为社会各方关心的问题。建设模式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总结出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方式,是指导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成熟体系。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积极借鉴现有的成熟模式,创新发展新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进程。总的来说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共有三种较成熟的建设模式可供借鉴,即省地共建模式、“体育+”模式和PPP模式。

3.1省地共建模式

中国体育特色小镇的省地共建模式,即通过一定程序遴选具有一定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小镇,由省级行政单位(一般为省体育局或省体育局联合有关部门)与小镇所在的县级行政单位(县、区、市)签订共建协议,共同参与小镇的建设与管理。

省地共建目标的实现要求省地两级行政单位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建设要求省地两级政府在小镇建设所需的人、财、物等要素资源方面予以统筹协调,做到既能满足小镇建设的需要,又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共同管理要求省地两级政府能够形成由上而下的两级管理与监督机制,确保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有序推进和良性运营。

省地共建目标的实现要求省地两级行政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省地共建体育特色小镇对两级政府的岗位职责与要求不尽相同,省地两级政府在确保通力合作的基础上,还需进行合理分工、各司其职,避免政出多门、相互推诿。整体而言,省地共建體育特色小镇应以“地”为主,“省”则更多地为小镇建设做宏观上的谋划。

省地共建目标的实现要求省地两级行政单位有效对接、协同创新。有效对接是指省地两级政府在政策制定与实施、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实现上下对接;协同创新是在有效对接形成“协同”局面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创新小镇建设路径,实现“1+1>2”的效益。

3.2“体育+”模式

体育产业是体育特色小镇的核心,以“体育+”的模式积极引导小镇发展体育产业,是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核心任务。依托体育特色小镇既有的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科学合理地选择“体育+”对象,发展不同属性的体育产业,培育不同类型的体育特色小镇。因此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运用“体育+”模式,将小镇现有资源整合成适合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体育资源,是建成体育特色小镇的关键环节。从当前国内外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的现状来看,“体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亚类型。

一是“体育+用品制造”模式,产业型体育特色小镇是“体育+用品制造”模式发展的蓝图。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有众多以用品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小镇,但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转变,以及群众体育的大力发展所激发出人们对体育用品器材设施的巨大需求,使得小镇原有的加工制造企业纷纷向体育用品业转型,而原有的小镇主导产业逐渐向体育用品业转变,最终形成今天的产业型体育特色小镇。

二是“体育+休闲娱乐”模式,休闲型体育特色小镇是“体育+休闲娱乐”模式的发展蓝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大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有了明显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在工作之余投入到休闲娱乐活动中去。而在诸多休闲娱乐中,回归自然、回归乡野成为人们放松自我、体验生活的绝佳选择,这就逐渐在都市圈周边的小城镇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休闲型体育特色小镇。

三是“体育+健康养生”模式,康体型体育特色小镇是“体育+健康养生”模式的发展蓝图。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带给我们更多闲暇时间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如都市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所诱发的一系列疾病,环境恶化对人类产生的危害等。人类历史上从未像今天如此关注自己的健康、热衷于养生,这就使得田园小镇成为人们健康养生的首选之地。运动有益于健康这毋庸置疑,但健康养生仅仅有体育还不够,还需要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和一定的医疗救护保障体系。“体育+健康养生”模式对体育特色小镇自身的要求较高,但这也是当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所稀缺的资源禀赋。

四是“体育+竞赛”模式,赛事型体育特色小镇是“体育+竞赛”模式的发展蓝图。体育竞赛是体育活动中最具活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等特点。一项成熟的体育赛事不但可直接为举办方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还可大大提高赛事举办地的知名度以及基础设施、驻地人口素质的改善。尽管与城市相比,小镇举办体育赛事无论是在赛事运营还是相关配套设施服务上都有所欠缺,但小镇特定的区位优势与独特的资源禀赋对于举办“大众参与型”的体育赛事仍具有很大的优势。

3.3“PPP”模式

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培育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对小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与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所需投资数额巨大,这对于多数地方政府财政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尽管省地共建会给予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一定的财政拨款,但完全依靠财政输血来建设体育特色小镇显然不现实。弥补小镇建设资金的不足,还需借助社会资本,引进民营企业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即PPP模式。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运用非常成熟的融资模式,以政府参与全过程经营的特点广受关注,其本质是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形成的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PPP模式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达到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社会主体投资风险减小双赢的目标。PPP模式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有着巨大的优势,且已被政府与社会各界所认可。

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历史上,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也面临着与今天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资金短缺同样的问题,而正是通过运用PPP模式化解了融资难的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甚至可以说体育场馆是PPP模式的最佳应用案例。我国的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体育场馆建设有着诸多共性:一是建设成本投入大;二是投资回收期长;三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四是既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又可以开展市场经营。因此,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领域,借鉴PPP模式在体育场馆建设融资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复制PPP模式在体育场馆建设融资过程中的应用,是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克服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突破点。

尽管PPP模式运作已十分成熟,且在多领域社会经济建设中尤其是在体育场馆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不同于传统的公共基础设施领域,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对当地居民的利益联系更加紧密。首先,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当地民众生活在地理空间上交织交融;其次当地民众的生活形态、乡风民俗是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内容之一;再次,当地民众是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环境改变的直接受影响者;最后,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目的就是为小镇再创新的产业、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当地民众既是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参与者、投资人,也是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受益者、经营者。因此各地区在运用PPP模式来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过程中,除强调政府与社会资本两大参与主体的合作外,还应注重体育特色小镇当地民众的投资、参与、受益的利益诉求,即PPP模式的升级——PPP+L(Local People)模式。PPP+L模式是一种结合融资、统筹、管理、运营为一体的综合型融资参与模式,其在保留原有PPP模式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协调当地民众参与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诉求和受益点,以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稳步推进精准扶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将当地民众居住条件的改善、生活环境的优化、收入就业的增加、精神素养的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当做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政府、企业与当地民众间更加和谐的三方发展关系[1]。

4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高,社会资本进入门槛高

与国外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不同,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多是以规划设计为先,明确其定位、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然后顺势打造体育IP[2]。在诸多利好政策推动下,以及居高不下的行业热度下,体育产业一直备受资本市场的青睐,而作为体育产业的新秀——体育特色小镇更是令资本市场追捧。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其中更是包括大量基础设施的兴建,其建设周期一般为2~5年甚至更长,其所需投资更是高达30~50亿元。巨额的投资与较长的投资回报期致使诸多社会资本望而却步,这一方面使得当前体育特色小镇为融资难而踟蹰不前,另一方面又将众多的社会资本拒之门外。对体育特色小镇而言,没有资本加持,将如履薄冰,负重越大,下沉也就越快。

4.2地产化趋势显现,体育成色不足

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历程中,离不开房地产业的投资,可以说房地产业对推动我国体育市场化、职业化、产业化发展都有着莫大的帮助。时至今日,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也可以看到诸多房地产企业的巨额投资,对此我们首先要对房地产业的积极参与表示欢迎,另一方面也要有所警惕。自从体育特色小镇火热伊始,有关这是体育故事还是地产生意的质疑就从未停止。在国家各方严厉限制土地开发而大力扶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之际,警惕房地产业在“禁止-支持”政策转换之间“夹缝求生”的意图似有必然。由于体育特色小镇的土地使用面积普遍较大,且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与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任务,因此,当体育特色小镇的热度不再,已获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土地使用权的地产公司或体育公司会不会将体育放在一边,而“专心”卖房子,是当下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最为担心的问题所在。而该类担心并未在有关政策中予以明确消除,即体育特色小镇需要用多少地、建多少房子,显然不能“一刀切”,但是与当前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大兴土木相比,体育成色明显不足。

4.3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跟风与盲目行为普遍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市场对政府的意向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尤其是中国经济在历经长期的计划经济时代向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在思想上都留有深深的计划经济惰性。这就使得在中央政府发布一系列政策扶持文件后,地方政府与企业投入热情高涨,而忽视了其内在的经济规律,以致于部分地方政府将体育特色小镇当作政治任务或面子工程来做。因此在规划设计没有充分论证、市场调查不充分、小镇驻地体育资源禀赋未深入调研的情况下而匆匆上马体育特色小镇项目,这无形中大大增加了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成本,更为致命的是小镇的定位模糊,特色不突出,只是模仿建设现有的体育特色小镇,这就为其今后的运营埋下了隐患。更有甚者,有些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实际与市场需求,耗费大量资金一味追求“大而全”,多元特色一起建设,致使其特色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缺少突出的竞争优势,从而在不愠不火中销声匿迹。

4.4体育特色小镇的文化修养不够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体育特色小镇,游客消费的都是体验式服务产品,吸引游客的是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当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还停留在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层面,而对其软件——文化内涵的培育鲜有问津。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在于其“特色”的培养,而小镇的特色的载体不在于精致的楼阁,不在于高标准的体育设施,浓厚的地域文化才是孕育独特体育文化的母体。当前国内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非但没有将“文化修养”放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首位,更有甚者因开展体育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而将小镇原有的文化风貌、文化载体予以破坏。文化是体育特色小镇长盛不衰的内在驱动力,文化修养事关体育特色小镇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对文化修养的诉求,要求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挖掘小镇既有的民俗文化与地域特色,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小镇的体育文化与项目特色。民俗文化与地域特色是体育特色小镇文化的根,是体育特色小镇千百年来衍变过程中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的民俗文化与鲜明的地域特色,不但可以丰富体育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内容,增添多样化的消费体验,也为體育特色小镇未来的运营发展预留了开发空间,促进体育特色小镇产业链的完善。而体育文化与项目特色是体育特色小镇文化的魂,是体育特色小镇未来发展过程中核心竞争力的意识形态体现。

5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5.1创新体制改革,服务小镇建设

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由管理为主向服务为重的转变。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建立适宜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政府管理机制,为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松绑。建立新型产权制度,兼顾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鼓励以公私合营的模式建设体育特色小镇。改革创新财税体制,破解现有政策壁垒,对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对体育特色小镇的经营予以减税或免税的扶持。改革創新金融体制,降低体育特色小镇投融资门槛,设立专门投资基金与融资平台,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落实《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根本地位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土地管理使用办法,加快放宽土地经营权,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留出足够政策空间。

5.2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落实

各地各级政府依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遵循国家有关部委对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精神,制订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扶持政策。积极寻求与相关部委间的合作,研究出台推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税费价格、土地使用、投融资等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政策体系,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扫清制度性障碍、争取有利的政策性扶持,切实将国家对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落到实处。

5.3构建评价体系,引导小镇建设

注重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成效,构建符合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实际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体系在小镇建设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当下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内容进行归纳提炼,总结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所共有的要点,整合为我国体育特色小镇评价指标。针对每一体育特色小镇的不同特性,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坚持以评促建、评建结合指导方针,让评价引导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落实评价意见反馈制,杜绝评价结果纸面化,让评价体系真正成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指挥棒。5.4重视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

认真落实《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科学研判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运营所需人才的能力结构,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智库作用,加强同相关院校间的合作,为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定向培育相关专业型、复合型体育人才。依托现有的“体育产业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协助企业、高校与体育特色小镇之间的有效对接,推动“校企镇”之间的协同发展。重视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再培训工作,不断提升体育特色小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与服务水平。完善体育特色小镇人力资源的培育、管理、激励机制,支持具有从事体育活动经历的社会人员投身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为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智力保障与支撑。

5.5加强行业管理,监督行业发展

完善体育特色小镇的多方管理机制,全方位监督行业的有序发展。结合体育产业、特色小镇发展的有关政策,制定体育特色小镇行业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体育特色小镇的宏观管理。倡导部门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构建体育特色小镇的多方管理机制,共同监督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推行体育特色小镇的自我管理,鼓励体育特色小镇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体育特色小镇发展中的作用。加强体育特色小镇的产业统计,结合评价体系,对体育特色小镇的相关指标进行有效监测,定期发布体育特色小镇的相关统计数据。

参考文献:

[1]绿维创景.PPP模式升级方向——PPP+L模式创新[EB/OL].[2015-10-28].http://www.lwcj.com/w/ 1445331604

19861.html.

[2]体育产业生态圈.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公布:故事VS生意?[EB/OL].[2017-08-11]http://www.sohu.c om/a/163791363_415197.第40卷第3期 Vol.40 No.3山 东 体 育 科 技Shandong Sports Science & Technology2018年6月June 2018

猜你喜欢
建设模式体育产业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演进与效果评价
体育产业之篮球
试论体育产业贸易前景及趋势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完善生态林建设模式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布局及建设标准探索
适应于智慧城市的通信接入管道建设模式探讨
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路径对我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