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桂玲
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通“最后一公里”,克服“末梢堵塞”,必须强化基层党员干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执政本领,同时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健全体制机制,保证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最后一公里”
中图分类号:D61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8.01.01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让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红利,就必须直面“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最后一公里”问题表现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但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并没有较大的提高,追究原因,归根结底是没有打通“最后一公里”,造成 “末梢堵塞”。这种“末梢堵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政策不通、措施不实。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惠民脚步越来越快,惠民政策越来越多。但是,一些单位和部门大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上级部署口是心非、阳奉阴违,对下级安排不督促、不检查;一些单位和部门囿于自身利益,对中央政策选择性执行,或政策替代、或政策曲解、或政策缺损、或政策附加,[2]造成政策落实不力,导致一些惠民政策和惠民措施在执行的过程变了形、走了样,许多好政策“写在纸上”、服务“挂在嘴上”、措施“挂在墙上”、实惠“走在路上”,却落实不到群众的身上,群众對此颇为不满。
二是服务不宽、作风不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是,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工作思路不宽、办法不多、点子不够、服务理念滞后、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效能不高,致使党的惠民政策在执行的过程遭受人为打折;一些单位和部门服务手段落后、服务形式浮夸,只能针对部分特定群体提供服务;一些单位和部门在执行中对政策进行修订,人为将中央政策放大或缩小,以扩充自己的执行空间并捞取好处。这些现象和行为直接损害了群众利益,损害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效率不高、利益不达。我国科层制的领导体系,使得政策在权力的逐层传递和分解过程中由于各层级的具体职责和各执行人员领会政策精神的能力不同,导致政策传递和落实传导不畅、速度不快、效率不高,使得政策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导致群众利益不达,群众获得感不强。
二、“最后一公里”问题原因分析
“最后一公里”现象反映出的不通、不宽、不实、不高、不达等问题充分暴露出基层在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一是理想信念淡化。我们手中的权力为民所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言人,作为权力的行使者,党员干部当然要代表人民的利益,忠实地为人民办事。然而,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化,以官为主,以民为仆,在心理上、感情上、距离上离群众越来越远,打官腔、摆官架,宗旨观念淡化,服务意识淡薄,致使工作不实、服务不通。
二是基层干部素质良莠不齐。作为与群众接触最多、最直接的基层干部,其素质却良莠不齐,一些基层党员干部法治观念不强,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语言生冷、态度恶劣;一些基层党员干部理论修养不高,对中央政策理解不能融会贯通,存在偏差;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工作思路不灵活、服务意识不强,以形式代过程,以检查代结果,重形式轻实效,重政绩轻民意,不能及时把惠民政策送到人民手中。这些都导致了“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出现。
三是纪律执行不严。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然而由于一段时间管党治党的宽松软,纪律成为“稻草人”“纸老虎”“橡皮泥”。
四是体制机制不健全。 自2008年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以来,基层政府不断合并裁撤,虽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行政人员,但是同时又带来新的问题。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统一,各自为战。上下级业务对接的混乱导致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利益交错,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十八大以来,党建责任制的推行虽然构建了自下而上的负责机制,但是这种设计却缺乏对社会公众的回应机制,基层干部埋头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和汇报,致使党建工作脱离群众需求和工作实际,“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存在。
三、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着力点
突破“末梢堵塞”,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必须综合整治、合力而为。
一是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党全心全意为国家谋独立、为民族谋振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新发展,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当代新体现,是实现党的理想的最新行动指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因此,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全体党员必须首先解决思想上的“最先一公里”,深刻认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人民中心意识,不断增进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厚植群众基础。
二是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执政本领。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基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广大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如何,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当前,面对“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要实现新“两步走”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是中央决策和各项工作部署能落地生根,这就对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执政本领和能力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全面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有担当,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努力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在带领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业务水平,提高执政本领,克服“末梢堵塞”。
三是严格执行黨的纪律。纪律是党的生命,严格纪律是保证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保障,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指出:“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当前,我们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面对“四期叠加”,要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靠严明的纪律。基层党员干部作为党的先进思想在基层的引领者,作为党的形象的代言人,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遵守党的纪律,就要树立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时刻用纪律的尺子丈量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执行纪律无条件,遵守规矩不含糊,守住底线不逾越,遇到红线不触碰,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要严守党的纪律,牢记党的宗旨,切实将党的政策红利、改革实惠不差一分一毫地送到人民群众手中。
四是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与社会的沟通、关联与互动,提升政党对社会的适应和回应能力,是现代政党着力追求的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本着服务群众的原则,按照精简机构、明确职责、科学配置的要求,合理设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理顺上下级对口部门和同级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建立有效的工作配合和衔接机制,切实解决职责交叉、管理不顺问题,保证党的惠民政策能及时落地生根。同时,在完善自上而下的部署机制和自下而上的负责机制的同时,必须扩大政治沟通,提升社会回应能力,将自上而下的党建责任制转为由内而外的社会责任制。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回应性,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抓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
[2]来丽锋.地方政府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的制度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