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平 陈丹 何应林
摘 要:重拾工匠精神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对企业提高产品质量、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院校学生养成良好工作态度也具有重要意义。从研究概况、研究内容及主要观点、研究的不足等三个方面对近年来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的未来发展情况进行展望。
关键词: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现状梳理;未来展望
作者简介:谢志平,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陈丹,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指导;何应林,男,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17-0053-06
工匠精神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中国制造2025》提出,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创新科技水平转变,这些变化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做精、做强、做大”的目标需要弘扬工匠精神。职业院校要培养技术过硬、实用、可用,具备“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职业品质的人才,需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形成认真敬业、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也需要工匠精神。可见,无论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由“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的宏观层面,还是从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中观层面,或是从职业院校学生良好工作态度养成的微观层面来看,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都十分必要。因此,在国务院于2015年5月印发《中国制造2025》之后,工匠精神培养成了民众热议的话题,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研究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够为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工匠精神培养研究概况
如上所述,工匠精神培养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职业院校学生个体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既然如此,那么当前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状况如何?2018年8月16日,我们在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以“工匠精神”为检索词进行了“篇名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年到2018年,结果共有6 331条记录,各年份发表论文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2000—2014年的15年间,关于工匠精神的论文仅32篇,平均每年为2.1篇,其中,2001—2006年、2008—2009年、2012年等9年中没有检索到关于工匠精神的论文,可见这段时间学者们并不太关注工匠精神。2015年为工匠精神研究的拐点,当年发表论文176篇。2016年,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论文呈井喷之势,当年共发表论文2 375篇。2017年,学者们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呈继续上升态势,当年共发表论文2 522篇。2018年(截至8月15日),研究者们发表的关于工匠精神的论文已达1 226篇,数量也较为可观。可见,2015年以来,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成为研究热点,而且至今仍具有较高的热度。
二、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的内容及主要观点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目前,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中较为典型的觀点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从职业的产生、发展的角度界定工匠精神的内涵。王丽媛认为,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和“专业、敬业”五个方面内容。[1]庄群华认为,工匠精神包括“三个内在精神”(即崇尚劳动、爱岗奉献的敬业精神,酷爱本行、持久坚守的执着精神和用户至上、服务社会的公共精神)和“三个外在精神”(即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业精神和不拘一格、巧夺天工的创新精神) 。[2]
第二类是从工匠职业内容的角度界定工匠精神的内涵。持这类观点的学者认为,“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的手工业劳动者,在中国,工匠又被称为手艺人,主要是指熟练掌握某一门手工技艺为谋生手段的一类社会群体,包括木匠、鞋匠、铁匠、织布匠等。[3]工匠精神是指手工艺匠人在从事职业活动中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4]持有这类观点的学者,将工匠精神聚焦在手工艺匠人身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匠人”不仅包括手工艺匠人,还包括制造业、农业、服务业、航空业等一系列从业者,他们身上同样具有工匠精神。
第三类是从工匠生存、发展的角度界定工匠精神的内涵。孟源北、陈小娟认为,工匠精神应包括思想层面(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保持认真、负责、热爱的态度和精神理念)、行为层面(勇于创新、持续专注、注重细节)和目标层面(指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三个层面。[5]
(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方面,吴启勇认为,工匠精神培养既是助力我国成为国际制造业强国的要素,又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6]黄君录认为,锤炼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需要,传承工匠精神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客观要求,培养工匠精神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现实需要。[7]
在工匠精神的必要性方面,徐伟从高职院校发展角度出发,提出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即是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细落实的需要,是推进产教融合、增加人才培养针对性的需要。[8]陈磊结合中职办学实践,认为工匠精神是中职自身和中职学生发展的需要。[9] 刘文韬从国家、企业、学校、学生四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工匠精神研究的必要性,认为工匠精神是顺应国家政策和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企业发展和民族工业振兴的重要保障,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学生未来成长、发展必备的素质。[10]王晓漪认为,培养工匠精神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11]
(三)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因素
工匠精神的培养效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抓住主要影响因素,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并制定有效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张宏、孙宏兴等从学校角度探讨了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因素,他们认为,校园文化、课程教学、实践操作、校企合作、培育效果、职业生涯规划等六个因素会影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效果。[12]许应楠则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因素,他认为,外部社会环境(除学校之外的社会环境,包括政府、企业和家长)、学校培育环境(主要包括培育意识、培育氛围和培育措施)、内生力量(包括学生自身的性格、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等)、实践行为(包含学习和实践)、工匠精神形成(包括思想、行为和目标)等五个方面是职业院校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13]
(四)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的理论视角
学者们从不同理论视角对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进行了深入分析。一是“冰山模型理论”。李文学基于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冰山模型理论”,从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两个方面,构建了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体系,通过课程学习、平台实践等途径提升学生显性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转变观念、氛围营造、平台搭建、人才引领和管理创新等途径提升学生隐性素质层面的职业素养。[14]二是“协同学理论”。敖永红、刘霞等基于“协同学理论”将工匠精神视为一项系统工程,确定工匠精神培育的序参量,诱使各培育子系统发生自组织,并促使子系统之间建立利益共同关系,通过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实践教育三种路径的共同作用,实现角色和作用上的互补互促,协同培育工匠精神。[15]三是“实践共同体理论”。李国兰、李秀天认为,实践共同体和工匠精神的培育两者之间存在共性的地方,即学习者均在真实情境中由“边缘性参与”走向“充分参与”,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习者会因情境、参与程度的变化而发生身份的转换,这就需要学习者对新身份及新身份所在共同体中的文化产生认同,最终认同新身份、新工作、新岗位,进而产生职业荣誉感,自发生成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耐心等工匠精神。[16]
(五)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还存在不少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胡冰等人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思考,认为应从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三个维度去把握工匠精神的实质。他们指出,由于理性缺失,当前高职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面临无法培育工匠的专业精神、良好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等困境。[17]叶美兰等人认为,当代社会中对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工匠阶层的社会地位、工匠的能力素质构成、工匠精神的培育主体等存在误读,这导致工匠精神培养不到位、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短缺。[18]28-29刘文革指出了职业教育在工匠精神培养方面存在的两大问题:一个是“工匠”社会地位不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升学、企事业单位招聘、初始工资确定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很多方面受到限制甚至歧视;另一个是职业教育“工匠”培育的平台不够健全,具体表现在“职业院校办学相对规模仍显不足,层次结构不够健全”“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培养职责不清”“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尚需继续完善”“教学模式多样化需深化,教学管理灵活性需加强”以及“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有待提高,专业结构需优化”等方面。[19]32-33
有研究者对导致工匠精神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思考。成海涛认为,缺乏社会认同感、缺乏有效的培训体系、缺乏相关知识体系的积累和建设、职业教育存在缺陷等因素导致我国工匠精神缺失。[20]79-80梅洪则认为,高職院校办学理念上存在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高职教师缺乏对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追求,以及“追求速成”“60分万岁”等校园亚文化,致使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效果不佳。[21]汤艳、季爱琴认为,文化歧视、社会变迁、教育体制缺陷、学校办学模式不当、工学结合不力等因素导致我国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缺失。[22]崔景贵、姚莹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对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进行反思,认为工匠精神在职校人才培养中的“弱化”、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虚化”、在行业企业文化中的“淡化”和在现实职场文化中的“软化”是导致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23]
(六)工匠精神培养的策略
从国家制度和社会环境层面入手,成海涛认为,可以从“转变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加强社会对工匠的认同感”和“完善机制和政策,提高工人待遇”三方面入手,构建尊重工匠和工匠精神的社会环境。[20]80-81刘文革提出应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办学规模,调整办学结构,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待遇。[19]33
从行业层面入手,王晓明等人认为,要加强行业协会、学会的力量,通过知识引导、标准建立、工程师资格认定、教育培训等活动,加强“工匠精神”培养。[24]
从学校层面入手,研究者们以软件建设(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和硬件建设(校园建设、实训室建设等)为落脚点,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工匠精神培养的策略。
从系统培养人才的流程角度入手,叶美兰、陈桂香认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重在“育人”环节,学校要树立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链条”式、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特色发展、差异发展的人才培养战略,采用质量为重、力求科学的人才考核方式,培养德艺双馨、言传身教的人才培养队伍,为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奠定基础。[18]29-31刘晓玲等认为, 为了推进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职业院校应该“软硬兼施”——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要求教师做到言传身教;用项目化课程提升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增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开辟专业化的实训基地,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工匠精神。[25]
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入手,陈立平认为,职业院校要搭好平台,依靠有效的养成教育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具体要做到转变办学理念、重视高职思想政治课堂、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认同感的培养。[26]何文明提出,要重视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坚持职业标准,坚持规范操作,培养职业情怀,重拾工匠精神。[27]程展鹏认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载体,要通过采用继承传统与创造发展相统一、普及教育与因材施教、课堂渗透与专题活动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策略,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28]
三、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的不足
1.基础研究较少,研究缺乏深度。从现有文献来看,不少研究都是从内涵、重要性(或必要性)、影响因素、理论视角、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培养途径、培养策略等方面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问题进行研究,存在“以政策为导向”“凭经验分析”“同质化程度高”等问题,对一些基础性的问题缺乏深入研究。例如,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没有形成统一认识,致使后续工匠精神培养策略可实施性不强。工匠精神属于精神层面,要将它转化为日常的行为习惯,需要一定的载体,相关研究对转化过程中情感因素、环境因素与工匠精神的内在联系缺乏深入的分析,致使转化效果不佳。
2.实证研究的力度和规范性不够,成果缺乏说服力。在早期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运用理论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对工匠精神问题进行研究,而且存在如上所述的深度不够等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尽管对于后来者认识和研究工匠精神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由于缺乏有力的证据,研究成果仅仅只能视作“一家之言”。近年来,随着实证研究越来越受青睐,也有一些研究者开始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问题进行研究。例如,傅贻忙和罗小玲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高职院校在校生的工匠精神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29];汪楚凡和孙阳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高职院校在校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30]但是,这样的研究整体而言数量还比较少,而且,研究的规范性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某些研究在研究工具编制、调查对象选择、数据录入与分析等环节比较随意,因而所获取的数据与事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与说服力较差。
3.研究对象被“隔离”,研究问题被“简单化”。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培养过程也是包括职业技能在内的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在此过程中,工匠精神不是独自存在的,而是与职业技能等职业素养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有的研究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职业技能等职业素养的培养隔离开来,这不是工匠精神培养应有的状态,它导致工匠精神培养问题被“简单化”,使研究成果难以为工匠精神培养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的未来展望
1.拓展研究内容,增加研究深度。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内涵、重要性(或必要性)、影响因素、理论视角、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培养途径、培养策略等问题进行研究无疑是有价值的,但是研究不能止于此类问题,而应该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形成机制与可持续发展机制等重要问题,应该努力凸显培养对象的个体存在,尝试从心理学、文化学、生态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视角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便对这一问题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
2.加强实证研究的力度和规范性。在对工匠精神内涵进行深入探讨时,既要着眼于经验总结的定性研究,更要重视基于大量数据资料的定量研究,以增强工匠精神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后续的研究中,应明确工匠精神的内涵,根据内涵设定标准,参照标准对工匠精神培养进行调查,从国家、社会、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不同层面提出具体建议,促使工匠精神培养更加系统、科学。而且,在进行相关实证研究时,在各个环节都应该严格遵循研究规范,以确保所获取的数据资料能够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
3.系统考虑工匠精神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在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味地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已暴露出诸多问题,加强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十分必要。但是,应该如何实施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在职业技能培养之外另行培养,还是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职业技能培养之中,抑或使工匠精神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融为一体,系统考虑二者的培养?我们认为,目前应重视工匠精神与职业技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职业技能培养,等到相关条件成熟时,应系统考虑工匠精神与职业技能的培养,使二者的培养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2] 庄群华.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的应为与可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1-95.
[3] 庄西真.多维度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7(5):92-96.
[4] 张邵阳.东北振兴尤其需要“工匠精神”[N].吉林日报,2016-03-29(4).
[5] 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27):16-20.
[6] 吴启勇.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工匠精神”[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6(6):51-52.
[7] 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8] 徐伟.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教育教学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63-65.
[9] 陈磊.中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及其途径分析[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3):59-62.
[10] 刘文韬.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成都航空職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4-17.
[11] 王晓漪.“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J].职教论坛,2016(32):14-17.
[12] 张宏,孙宏兴,徐涛,等.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9):36-42.
[13] 许应楠.职业院校人才工匠精神培育影响因素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10-13.
[14] 李文学.基于冰山模型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选择[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11-16.
[15] 敖永红,刘霞,李美清.基于协同学理论的职业院校精神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7(17):76-80.
[16] 李国兰,李秀天.基于实践共同体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7(5):13-16.
[17] 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5):85-89.
[18] 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
[19] 刘文革.职业教育“工匠”培育的问题与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1).
[20] 成海涛.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J].职教论坛,2016(22).
[21] 梅洪.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教论坛,2016(25):79-81.
[22] 汤艳,季爱琴.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42-148.
[23] 崔景贵,姚莹.工匠精神与现代职业教育:一种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6(9):22-25.
[24] 王晓明,林雪萍.正本清源论工匠精神[J].中国发展观察,2016(12):32-34.
[25] 刘晓玲,庄西真.软硬兼施:匠心助推高技能人才培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5-8.
[26] 陈立平.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10):13-15.
[27] 何文明.职业教育应成为“工匠精神”培育的摇篮[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6(5):30-31.
[28] 程展鹏.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6(10):43-45.
[29] 傅贻忙,罗小玲.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创新现狀调查研究[J].中国市场,2017(12):213-215.
[30] 汪楚凡,孙阳.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掌握情况的调研报告[J].中国市场,2017(15):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