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力争实现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型,工匠精神的“现代复兴”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对工匠精神内涵及相关概念的概念进行界定。独辟蹊径从技术哲学追溯工匠精神的理论渊源,中西哲学视角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融汇中西,从德行、信仰和哲学三个层面解构工匠精神,挖掘其传统延续和时代特征,为进一步搭建指标体系,开展行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工匠精神;内涵解构;时代特征;技术哲学
基金项目:2017年度江苏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学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测量研究与实践——以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为例”(项目编号:2016-ZX0115-00015);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工匠精神视野下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途径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为例”(项目编号:XHXSZ2017111)
作者简介:蒋祎,女,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4-0051-07
工匠精神,它的“现代复兴”不是偶然的,是历史必然性的选择。它是基于中国制造业仍大而不强现状,中国政府因此提出“中国制造 2025”的战略计划,力争在未来十年实现由一个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型。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然而中国制造的困境问题也在于此。
在现代工作社会主流价值观中,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的经济理性成为支撑当代中国工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因此,造成质量低劣的产品充斥市场,代表人本主义的工匠精神被遗忘,影响着工业强国的梦想的实现。
工匠精神作为制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业软实力的核心,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国人的职业素养,改变制造业质量现状。“两会”政府报告明确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制造业文化目标。中国的制造业想要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就要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中國职业人。职业教育作为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阐释工匠精神,加快形成价值共识,把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核落实到职校学生的培育过程中,是我们的应有之义、应尽职责。
目前,纵观工匠精神的研究,不足表现在缺乏从技术哲学学科视角,并结合时代精神,对工匠精神内涵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与界定。因此,聚焦工匠精神,追溯哲学渊源,挖掘时代特征,是本文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技术哲学视角下剖析工匠精神的内涵,为进一步搭建指标体系,开展行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工匠精神的生成中无不充斥着技术的身影,“技术”概念与工匠精神紧密联系。探究何为工匠精神,需对工匠精神的构成的主体要素——工匠,以及工匠精神的真正载体——技术这两个相关概念进行剖析。
(一)工匠
工匠一词最早指的有专业技艺的手工业劳动者(在中国古代称为“百工”,英语craft指匠艺),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的手工劳动;二是熟练掌握技能;三是艺术的或工艺的要素。从古至今,工匠都是在操作工具、手脑并用中完成造物职责,在获取技能的匠艺活动过程中寻求情感回报。该内涵表明,新时代工匠的不再特指手工业劳动者,而是泛指拥有创造性特征,致力把事情做好的人群。工匠的含义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1]
(二)技术
据《辞海》的解释,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与方法技能。”《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摈弃了静态、工具化的技术观,进一步阐释了“技术”的内涵:“技术,它可以指人类发明产品和人工制品,可以表示创造这种产品所需要的知识体系,还可以表示技术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技术产品的开发过程。”这一对技术的理解已更加贴近时代,技术的内涵也变得相当复杂和丰富,在外延上更注重了它与社会各领域的结合。上述对技术概念的理解有助于从多角度理解技术,用技术来沟通工匠与工匠精神。 [2]
(三)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作为凝结在工匠身上的制作或工作过程中的精神品质,从词源说,主要包括工匠精神的主体要素即工匠,生成要素即制作的过程,表征要素即精神品质这三个基本要素。 [3]
从这一理解出发,狭义的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这种基于狭义工匠与产品的表述,窄化了“工匠精神”的外延。
广义上理解的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指来源于匠人(手工业劳动者)精工细作的生产方式中凝练升华的精神理念,逐渐推广至所有从业人员在过程中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 [4]从广义理解出发,工匠精神不仅指向产品,还指向制造中的人,关注职业信仰与文化。因此,工匠精神不仅归属于职业价值观(或职业精神)范畴,属于技术哲学、技术伦理学以及道德共同研究范畴。
二、工匠精神的理论基础和中西视角
(一)理论基础——技术哲学
“技术是人之本质构成的基本要素。”工匠首先为人,我们也可以说,技术是工匠的本质构成。对工匠精神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需要对“人—技术”的存在方式加以关注。而这种以技术为研究对象,对哲学的技术思考的学科称为技术哲学。按照陈昌曙教授的观点:“技术哲学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对人类改造自然或对技术过程的总体性思考,是关于技术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普遍规律的学问。”技术哲学研究涉及技术与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还衍生出技术伦理等相关内容。
(二)中西方技术哲学视角下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作为凝结在工匠身上的制作或工作过程中的精神品质,其真正载体是技术,中西方技术哲学对技术的不同的阐释,影响着工匠精神的理解。
1.西方技术哲学视角中的工匠精神。作为工匠精神基础的西方技术哲学研究,近代实现了由工具到意义、由实体到关系的转变,更多地从技术与人、社会的复杂关联以及在具体的生活世界中来研究技术,实现了在整体性中研究技术。
典型代表米切姆的技术类型学,他的概念框架提出了技术的四种存在方式,分别是作为“人工物”的技术、作为“知识”的技术、作为“过程”的技术和作为“意志”的技术。依据这一理论,所谓人工物,可看做工匠精神的起点,是工匠深刻理解社会和时代基础上的产品。以实践性为特性的技术知识为工匠精神的生成提供了可能。作为过程的技术,是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过程论的视角审视工匠精神,更重视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手与脑的结合、技艺与“匠心”的统一。工匠精神的生成还有赖于作为意志的技术。它是技术主体在技术过程中自我意识的部分展现,表现在工匠身上,即在满足本性的基础上,在自由意志的驱使下去追求劳动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 [3]从技术的这四种存在方式出发,探究其与工匠精神的关系,可以明晰以技术为载体的工匠精神的生成过程。
2.中国技术哲学视域中的工匠精神。中国传统的技术哲学理念推崇“由技至道”,蕴含着对技术价值的思考,技术与提升人的智力、道德与审美相关联,成为沟通真、善、美的现实桥梁。
(1)技以载道,技术至善。工匠精神要追寻的是“技”之上的“道”。道是超越具体的操作途径或方法的“技”的理想境界,是一种符合操作者、工具和对象自然本性,合理的、最优的途径或方法。 [5]技以载道最终价值追求即“善”,是古代工匠的道德实践,工作上注重至善德行的修炼,人格精神上寻求“圣贤”,最高的艺术作品也必须以“至善”为前提。
(2)技以载智,技以求真。技术作为一种手脑并用的智力活动,蕴含着隐性技术知识的领悟过程,有利于提升和发展劳动者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技术除了具有独特的理性思维之外,更是与各种非理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多元决定的结果。
(3)技以载美,技术臻美。技术作为一种人类特殊的审美活动,不仅体现在技术产品自身所散发着美学的意蕴,更多的是美是在技术行动中产生。技术活动同工作中获得的深刻情感的满足和创造的愉悦感关联在一起。
真、善、美的追求总是统一于工匠的技术活动中。技术活动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了具有真、善、美特征的物质成果,还体现在技术活动的全过程中,创造了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
三、工匠精神的内涵解构和时代特征
工匠精神是作为技术“实在”相对应的“虚在”,它凝聚在工匠的产品里,是工匠技艺追求及工作态度的体现。对其内涵解构的困难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如何把握传统与现代,“工匠精神”内涵的重构,既要继承传统内核,又要考虑时代变迁。第二,如何把握本土与西方。与西方比较,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有其特殊性。中国“匠道”最终顺应于自然之“道”,终蕴家国情怀。欧洲“匠道”最终皈依上帝,视“职业”为天职,这种区别源于不同的文化惯性。因此,本文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解构并未机械地区分传统与现代特质,严格区别本土还是西方。而是尝试将西方视职业为“天职”的职业主义融于中国之“道”,按照从“德行—信仰—哲学”递进关系分解三个层次,每一层次的逻辑地包含其内涵释义及时代表征。
(一)工匠精神内涵解构的三个层次
1.道德行为层面。工匠精神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即渴望到达的一种“理想人格”。古代工匠也是以此种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乐此不倦”的爱岗乐业精神。乐业,对匠人而言,是指不仅乐意而行,且为了提高技能反复而行,并从中领略出趣味来。工匠在工作过程始终沉浸在物我同化的状态里(即一种忘我的投入),工作过程即是他生命活动的自主展开,这使得工作就不再是一件不得不做的“苦业”。对于匠人而言,产品不仅是商品更是艺术品,它的好坏代表着自己的声誉、尊严与道德品格,展现着匠人的个性。
现代爱岗乐业精神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热爱与选择,即对待自己的职业有强烈的兴趣,享受工作过程,坚持职业选择与认同。第二,目标与信念,指的是有终极目标追求与梦想,明确的规划与愿景。秉持职业信念,对职业有价值认同和目标确信。第三,认同与归属,表现在团队合作中认同团队价值观,主动融入团队,忠诚于团队,有强烈的归属感、荣誉感。
(2)“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精益求精体现在工匠技巧磨炼过程中,不惜时间和精力,反复琢磨和改进产品,确保每个细节的质量达到要求。《诗经》中名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是对工匠在器物制作中所展现出来的严谨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态度的完美诠释。“精益求精”的解读,则始于朱熹《论语》注,使得这种严谨专注为特征的工匠精神最终提炼为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工匠的精益求精置于现代,具体表现三个方面:第一,追求技艺精湛。体现在技巧习得过程中勤奋学习技艺,反复琢磨和改进产品,不断注意细节,追求完美极致。第二,专注与执着。即报守元一,潜心钻研。工匠除了具有熟练的技艺,还要有摈除杂念,心无旁骛的心理素质和制造心态,集中精神专注于事业。第三,严格质量标准。表现在符合设计规范与工艺的精细要求,具有质量意识和节约意识与习惯。
(3)“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西方工匠精神发育的前提是工匠制度,这种制度以重视契约精神为前提,法律是人与国家的契约,工匠制度是人与工厂的契约。这种上升为精神伦理的诚实守信渊源于工业文化,表现为守信重义、自律慎独两个方面。
守信重义关注个人与他人,表现为不仅要信于约,更重要的是信于义,以人的可靠和诚实,保证了产品的货真价实。自律慎独关注的是个人自我道德的信守,表现为有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和严格要求自己的生活、工作习慣,有自我控制、严于律己以及内省慎独的精神表现。
(4)“强而力行”的敬业奉献精神。所谓敬业,即敬重自己的职业,甘于为职业献身的精神,使用的手段则是“强力而行”。这一精神最早来源于墨子学说。他主张自觉将职业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锻炼,勉励学生加强意志锻炼。他认为,“志不强者智不达”。而意志要经过长期磨练才能强大,否则,便会衰退。由此可见,强调“强”的敬业精神和“自苦为极”的献身精神是墨子职业伦理思想的内在精神品质。[6]
敬业奉献精神在当代表现在三个方面:敬业精神、进取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表现为敬重敬畏职业,兢兢业业,做事一丝不苟、认真细致;进取精神表现为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有自强不息、持续发展的精神状态,有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奉献精神标准为自觉磨炼意志,吃苦耐劳、“自苦为极”的献身精神。
(5)“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中国古代工匠的培养与传承一直尊崇尊师重道道德传统,并且在师徒制的技艺传承过程中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一种道德约束。古代职业教育的艺徒学习,师傅既是徒弟的业务指导者,又是其人生导师,徒弟对师傅的态度影响着他能否学成技艺。这种求学态度表现在三个方面:尊师重道、立样程准、心传身授。[6]
置于现代,尊师重道表现为尊重所学技艺,端正学艺态度,遵循师傅教诲;立样程准,表现为师傅在演示指导徒弟操作的过程中传授技术经验,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行业规范;心传身授则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熏陶和无形的心理传递,徒弟追随师傅,技术熏陶,心领神会,便可“不肃而成”“不劳而能”。
2.意识信仰层面。这一层次突破德行层面,将道德境界升华为信仰,更多地关注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没有信仰,技术只是工具;有了信仰技术,才能变成真正的生产力、创造力。东西方匠人的信仰不同,衍生出对神负责的尽职态度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1)对神“负责忠诚”的志业精神。在基督教的话语中称职业为“天职”。宗教改革的领袖马丁·路德认为,工作是为了荣耀神,对神负责。马克思韦伯称之为“志业”,即秉持工作(某样事情)是自己命中注定事业的信念。劳作从迫于无奈的谋生手段,上升为满怀敬畏之心,依靠技艺劳作的自我拯救。工匠在开展技术活动时更加的耐心和细致,把提高技艺水平当作是对上帝忠诚度的一种体现,工匠所拥有的那种对技艺专注、对产品负责、对职业忠诚的职业精神基本形成。
这种负责与忠诚,在现代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尽责,即工作负责(对产品负责),克服困难,坚守本职,认真履责,敢于担当。第二,尽力,即竭尽所能、不负使命,主动担当,积极努力、想方设法完成任务。第三,尽心,即鞠躬尽瘁,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工作中,是尽职尽责的最高境界。
(2)“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爱国为民来源于墨家兼爱非攻思想,是指在技艺应用方式和态度上,工匠将目光投射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信仰面向民生、家国与天下,而达到的道德境界升华。最终达到墨家所提出的“兼士”培养目标,“兴利除害”便是其道德行为和道德评价的根本尺度。这种爱国为民伦理精神在强化工匠道德责任、提高器物质量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7]
这种精神放于现代可演化为技能报国、主动服务、造福他人的具体衡量指标,是对爱国为民精神现代意义上的细化。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将技能学习、追求美好理想融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将技能成果惠及人民。第二,洞悉客户需要,主动改善服务态度;牢记顾客是上帝的服务宗旨,充分认识主动服务的价值与意义。第三,做到“服务无小事”,从细节处体现周到、优质的服务。
(3)“超越创新”的改造精神。创新精神从来都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工匠的“造物”能力和智慧灵感的集中体现。技艺一词蕴含创新内涵,富含着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工匠的创造性更多表现为累积式的渐进和改良。工匠根据长期技术经验和方法的思考,对前人制品或技艺改良式的创造,以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技术制品。[8]现代“工匠精神”体现为工匠们根植于实践的持续创新冲动。其具体表现为:有大胆革新,刻苦钻研、迎难而上的精神,能根据时代要求进行革新,有创新的冲动,形成创新技能,概括为与时俱进和推陈出新的重要时代表征。
3.哲学伦理层面。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活动各要素之间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现象:操作者和机器的矛盾,技术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技术引发伦理观念的冲突等。现代工匠们要寻找现代技术的合理的发展途径,实现技术要素与社会环境的整体和谐,需要从哲学伦理层面理解并追寻“技”之上的“道”,工匠精神需要“道”的引导和约束。
(1)“道技合一”的哲学境界。要消除技术活动要素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工匠应通过掌握技艺规律,理解生活世界,达成“道技合一”。这种道技合一的理想境界表现为以下四点:第一,技术中的人与工具和谐通达。在现代意义上,表现为工匠对待工具的爱惜、恭敬及感恩态度,把工具视为身体的延伸,让其通达人心。第二,人与产品的和谐通达。它体现为物我一体,产品与人品相一致。“自成一格”即是对技术成果展现工匠特色、渗透实践智慧的总结。产品是工匠兼顾生产、环境种种考虑,从容适度的最佳选择。[9]这两个方面都体现了人与物的通达。第三,技术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是指人在改造自然的技术活动中,对待自然的谦卑态度。体现为在操作过程中,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增加自然因素,(秉持绿色理念),对可再生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和消除环境污染。第四,技术人的身心活动和谐。工匠们把技术活动作为身心愉悦的艺术,不懈追求过程中省力、高效和动作优美融为一体。
(2)“至善至美”的人生追求。在西方哲学看来,工匠制作产品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性报酬,而是为了追求作品自身的完美,圆满地实现工作所要求的目即达到工作之善。工匠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产生于对目的善的欲求以及对创作品美的渴望,体现了对永恒存在与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善”体现出一种道德的人本主义。工匠工作的修练是种道德实践,即心性的修养,人格精神的升华,达到“尽善尽美”的终极目标。置于现代,这种善与美体现为工匠与工具、材料的对话,蕴含着技术的探究冲动和无限兴趣,表现出亲近技术的美好情感,在技术过程中实现解决问题和追求意义与德性发展的融合。至善境界還体现在,同技术的会话,能够探讨把握技术的走向。
(二)工匠精神的传统延续与时代表征
工匠精神的三个层次的内涵指标皆来源于技术哲学,既包括对传统工匠价值取向的继承与延续,也注入了更多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内涵。它涵盖了职业道德、职业信仰和职业伦理,还关注制作中的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存在的思考领悟。工匠精神的核心由单一的追求品质、指向产品,转向拷问技术中的人的存在这一深层次的哲学命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中所涉及的已不仅仅是手工业者所应具备的价值取向,也不再是职业道德的追求,是作为普世工作的任何人的行为追求。工匠精神更多地关注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更注重匠人享受自得其乐的愉悦与满足,表现为哲学取向上追求道技合一、至善至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工匠精神渐渐演变为一种努力去发现问题,并且通过亲身实践来解决问题的文化,显示出更强的现代性表征。
参考文献:
[1] 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72-75.
[2] 陈向阳.走向澄明之境——技术哲学视阈中的技术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 肖龙,陈鹏.技术哲学视域下工匠精神的生成及培育[J].职教论坛,2016(34):15-20.
[4] 杨军.职业精神及其内涵的当代解读[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2):90-93.
[5] 王前.“道”“技“之间: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6] 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7] 路宝利,杨菲,王亚男.重建与传承:中国“工匠精神”断代工程研究——基于“中国制造2025”[J].职教论坛,2016(34):5-14.
[8] 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9.
[9] 王前.“由技至道”——中国传统的技术哲学理念[J].哲学研究, 2005(12) :84-89
Deconstruction of the Craftsmanship Spir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JIANG Yi
(Basic Teaching Department,Suzhou Park Branch of Jiangsu United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uzhou 215000,China)
Abstract: To realize the goal of "Manufacture in China 2025", the modern revival of craftsman spirit is imperative.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craftsman's spirit and related concepts. From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ies, the origin of Craftsmanship Spirit is traced back to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On this basis, combining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 paper deconstructs the Craftsmanship Spirit from three aspects of virtue, faith and philosophy, excavates its traditional continuity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times. The research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etting up the index system and carrying out the research of action.
Key words: Craftsmanship Spirit; connotation deconstruction; features of the time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責任编辑 秦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