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进程中方言景观的再发现

2018-05-14 14:58张源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方言

【摘要】随着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在中国土地上的快速发展,国际风格的洪潮泛滥,人们不断地实践“拿来主义”,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西方景观范式,却丢掉了植根于中国土壤的文化记忆。方言景观作为一种基于地域特征的文化景观范畴,作为一种民族语言主导的生态文化艺术,如同方言一样,承载和言说地域性的知识、价值和土地精神。景观作为一种传承和延续地脉的手段,应该扭转现代城市更新中景观设计同质化的风向,促进城市设计与更新进程的中国化。

【关键词】城市更新设计;景观同质化;方言;方言景观;再发现

1、城市更新设计

1.1城市更新设计的当前进展

自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突破50%以来(《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化率统计数口据》:中国城市化率1980年为19.39%,2011年为51.27%),“城市更新”开始成为中国城市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1]。中国城市主体上对于继续扩张的需求已经不再明显,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间的矛盾制约城市的发展。

未来的城市建设虽仍将呈现出(局部)快速发展与(总体)结构调整并行互动的特征,但整体上“增长主义”主导的城市扩张在走向终结[2],城市发展的重点将由“城市扩张”转向“城市更新”[3]。城市更新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和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城乡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学等领域需要着力应对的课题[4]。

1.2提出问题

城市设计作为一种控制城市空间形态的公共政策,应该如何促进和改善当前的城市更新?我们这里考虑到城市更新过程中所要面对的地域文化延续问题,提出方言景观在城市更新设计中的再发现问题。

2、景观同质化问题及应对

2.1后现代主义洪潮泛滥

随着设计在中国大地上的高速发展,同质化的问题愈为明显。同样的,作为“凝固音乐”的现代景观设计更是如此[5]。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形成于美国,它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 ,以复杂性和矛盾性去洗刷现代主义的简洁性、单一性,倡导人本、倡导生态,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等设计手段,以模棱两可的紧张感取代陈直不误的清晰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杂乱取代明确统一,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多元化的统一。

而这种后现代主义导致时下景观设计中盛行“千园一面”的国际风格。景观既不是世界共享的也不是跨越文化和时空的。对现代主义那种毫无地域特色,放置四海而皆准的国际风格的单一性和无场所性进行了批判,分析了景观不能“无中生有”,必须提倡本土的、地域的、场所的设计[6]。

2.2“方言景观”的应对途径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范畴的民族艺术,是当地人在千百年来与这块土地孕育出来的地域特色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承载和表达着地方性知识、价值和场所精神。

遵循地方文化传统的景观设计师应对景观同质化问题的最好途径。从“方言景观”的文化范畴出发,强调场所精神对设计的决定作用,结合现代的理念和方法,重新诠释地域文化特征,才是演绎地方特色,传承地域生态与历史变迁的景观设计。

3、方言与方言景观

方言是一种地域文化、环境、生活方式共同形成的具有人类地域活动特色的特色语言。对于方言的研究,往往以“岛”的形式来表述方言的特征。方言是反映海岛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文化要素,海岛地理环境的独特性是“方言岛”形成的重要因素[7]。

4、方言景观的再发现

“方言景观的概念最先在2007年由一位设计师提出,是指承载和言说地方性知识、地方价值和精神。它重视并尊重土地,包括地形、河流、气候、植被、动物、出产,它看重并属于人民本身、风俗、信仰、歌谣、传说、情欲、生老病死的一切。此定义似乎有方言可以囊括一地万物之意”,比较侧重将方言作为一种地理景观[11]。

4.1从‘白话景观引入‘方言景观

从“白话景观”引入“方言景观”。景观将“重新发现大地”,重新为差异性、文化生态打开通道[12]。 然而,当下中国,由于“拿来主义”,景观正变成一种品牌,正成为彻头彻尾的西洋景营造之术,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泛滥无边的庸俗消费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里的“白话景观”即囊括了当代中国的这种滥觞的西洋产品。作为一种过程,景观本应是自然和生物、历史和文化、社会和精神的交织过程,在今天大量景观设计和建造中却被扭曲、被剥夺、被篡改了自身的价值。我们需要呼吁“方言景观”在这样的历史阶段承担改变中国景观设计格局的责任。

中国是个地域广阔的大陆,海拔高差大,地形差异明显,民族文化丰富,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无数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具有场所精神的本地文化景观。方言景观以这样的形式向我们提出诉求,“方言景观”亟需再发现和再创造。

4.2“方言景观”如何再发现

在当前情况下,“方言景观”的提出,并没有明确地定义,但是往往是局限于“方言”的表面意思,简化成语言自身的地域性在景观上的单一特征。但是,我在这里的定义是:方言景观是具有方言特征的,概括了地域、场所、单一的属性特征。

景观是容器外的生活,景观是自然与和谐,景观是改善人地关系的承载者[13]。“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根据不同方言的特点进行方言景观的塑造,而不是用流行范式去套做,違背场所精神:

4.2.1方言:方言腔调平扬抑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方言,同一块地域下不同地区的方言也有不同的腔调,腔调受周边人文、社会、风俗等环境影响,“抑扬顿挫”之间是该地区人们微弱区别于临近地区生活的节奏和风情。寻找腔调下不同的元素和节奏,可以扎扎实实的描摹当地的“方言景观”内涵;

4.2.2气候:

气候是方言作为“地理景观”的外在表现,不同的小气候在相应地块有属于该气候属性的生态小系统;

4.2.3土地:

土地的质地往往凭借湿度、地形、颜色、酸碱度等反映出来,不同的质地属性孕育不同的植物,养育不同的人和生活;

4.2.4水文:

水文是水理和人文的共同体,水理改变地域外在形式,人文孕育内涵,不同的方言景观下,孕育出的水文景观也是不同的;

总之,方言景观的营造不能停留在简单地交通、视线、文化的表面形式工作,方言景观要深入内涵。

结论:

方言景观是地域特征表现的综合体,无论城市或是乡村,都以适应人们生理、心理和精神需求为目标,追求富有地域特色,是当下人们理想的景观环境。基于这种需求,在今天大量“品牌”化的景观泛滥,传统文化的基础生态基质被瓦解和稀释的情况下,应当把“方言景观”研究中积极部分进行再发现,与城市更新设计的新需求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策略。

参考文献:

[1]杨震.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英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镜鉴[J].城市规划学刊,2016,(01):88-98.

[2]施卫良,等.面对存量和减量的总体规划[J].城市规划,2014(1 1):16—21.

[3]邹兵,等.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理论解释与实践应对[J].城市规划,2015(5):12—19.

[4]王世福,沈爽婷.从“三旧改造”到城市更新——广州市成立城市更新局之思考[J].城市规划,2015(3):22-27.

[5]冯雪,蔡小强.景观设计同质化中的“方言”[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2).

[6]翟俊.应对环境同质化的景观实践[J].中国园林,2012,(05):113-115.

[7]司徒尚纪.广东方言地理分布及其文化景观[J].东南文化,1992,(Z1):174-186.

[8]林炜铃,陈金华.平潭岛方言地理格局与文化景观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29(1):37-41.

[9]李畅,杜春兰.乡土方言的在地性——三峡沿江"水码头"景观的语言学解析[J].中国园林,2016,32(2):37-41.

[10]庞伟.本土之土——关于地域和地域设计的认识[J].南方建筑,2010,(3):30-31.

[11]陈荣花.小议山东利津方言景观[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5):66-68.

[12]龐伟.方言景观——重新发现大地[J].城市环境设计,2007,(6):15-16.

[13]王泽.触目所及之处皆景观[J].现代园艺,2016,(2):82.

作者简介:

张源(1994.03.19),男,汉族,安徽省池州市人,硕士在读,单位: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风景园林学(工),研究方向:园林与景观设计方向。

王鑫(1992.09.22),女,汉族,辽宁省鞍山市人,硕士在读,单位: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建筑与园林设计专业,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刘博文(1992.08.11),男,汉族,安徽省芜湖市人,硕士在读,单位: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园林与景观设计方向。

猜你喜欢
方言
Spring Festival in Pingxiang 我在萍乡过春节 Fawn Li
“方言梗”走红的启示
“方言”走红, 体现的是文化认同
鸟儿也有方言吗
让方言冒芽等于缘木求鱼
重庆·味道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跟踪导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