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克思、恩格斯与卡尔·海因岑的论战及其意义

2018-05-14 09:00张华欣
兵团党校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论战恩格斯马克思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政治家、哲学家,还是伟大的思想评论家,他们和许多杰出人物都有过激烈的思想碰撞。通过分析马克思恩格斯与小资产阶级的代表海因岑之间的论战,通过研究论战中的基本观点,有助于分析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状况和思考方式以及理论道路,从而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状况。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海因岑;论战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8)05—0026—04

[作者简介]张华欣,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1847年9月,卡尔·海因岑在《德意志—布鲁塞尔报》上发表文章公开非难共产主义者。恩格斯随即发表了《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反击海因岑的思想,认为海因岑粗暴地歪曲共产主义者的要求并把它们变成纯粹的“空中阁楼”。而后,恼怒的海因岑又以《共产主义的“一个代表”》攻击恩格斯。马克思借此机会,通过《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驳斥海因岑文章中表现的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论证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取得的成果,并初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论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

一、恩格斯的主要观点

(一)批判海因岑小资产阶级的政治幻想

海因岑过去曾幻想在宪法范围内实现某种改革,但由于出版《普鲁士的官僚制度》一书而不得不逃亡,“当海因岑先生还能在法律基础上进行斗争的时候,他对一切认为必须革命的人,都加以攻击。但当他认为在法律基础上进行斗争已不能的时候,他就声称这种斗争根本不可能,也不考虑目前德国资产阶级还完全可以进行这种斗争,而且他们的反抗常常具有十分合法的性质”[1]。海因岑不了解也不估计德国的实际情况,对德国的集中和统一的必要性一无所知。他主张在德国建立与瑞士联邦类似的自治区共和联邦,即德意志共和国,宣称君主是“祸首”,号召立即举行起义,莽撞地配合以政治宣传,对小农说教。另一方面,海因岑又粗暴地歪曲共产主义者的思想。在宣传陷入僵局时海因岑答应小农进行社会改革,“拿来”了共产主义的东西,即鼓动废除私有制,提出废除私有制的相关措施。但海因岑自己却不知道自己剽窃的共产主义的思想,只适用于共产主义者,在共产主义者手中是合理的,是适用于无产阶级废除私有制的准备措施和无产阶级过渡的中间阶段。“海因岑先生(本世纪最无知的蠢汉之一)当然可以不知道,每个时代的财产关系是该时代所具有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必然结果。海因岑先生可以不知道,不改变整个农业经营方式,就不可能把大土地所有制变成小土地所有制,不然,大土地所有制很快就会重新恢复起来。海因岑先生可以不知道,现代大工业、资本积聚和无产阶级的形成之间有着多么紧密的联系……”[2]他提出的措施在恩格斯看来,只是“任意编造出来的改善世界的庸俗幻想”。

(二)捍卫唯物主义历史观

海因岑指责共产主义是“一种从一定的理论原则即自己的核心出发并从此进一步做出结论”的学说。面对这样的污蔑,恩格斯驳斥海因岑根本不了解共产主义也不懂得政治经济学,简单地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学说并自以为共产主义的核心就是废除私有制。“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被共产主义者作为自己前提的不是某种哲学,而是过去历史的整个过程,特别是这个过程目前在文明各国的实际结果。共产主义的产生是由于大工业以及和大工业相伴而生的一些现象:世界市场的形成和随之而来的无法控制的竞争;具有日趋严重的破坏性和普遍性的商业危机,这种危机现在已经完全成了世界市场的危机;无产阶级的形成和资本的积聚以及由此产生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在共产主义作为理论的时候,那么它就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个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3]恩格斯强调,与海因岑的理解不同,共产主义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恩格斯阐述工业革命及其历史影响,是共產主义产生的现实基础。与海因岑从卢格那里学到的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为核心的唯心史观完全相反,共产主义依据的不是某种哲学,是真实发生的客观历史,通过总结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论证了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产生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必然性。

二、马克思的主要观点

(一)阐明历史观的重大问题

在《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中,一方面,马克思反对海因岑把历史的发展看成道德上背弃的观点。“一切发展,不管内容如何,都可以看做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比方说,人民在自己的发展中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就是否定自己从前的政治存在。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从前的存在形式。而用道德的语言来讲,否定就是背弃。”[4]陈先达老师认为,“在马克思看来,历史是不断前进的,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做一系列的不同发展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发展必然包含否定,即否定已经过时的陈旧形式。如果以陈旧的道德观点来衡量历史,把历史的发展,把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说成是背弃,是极其荒谬的。”[5]在马克思看来,海因岑丝毫不懂“背弃”,把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说成是背弃,用陈旧的道德观点来衡量历史的发展,把历史和道德对立起来,所以海因岑是“批评化的道德家和道德化的批评家”。另一方面,马克思驳斥海因岑用共同的人性消灭阶级差别的做法。海因岑先粗俗地认为阶级差别就是在于“钱包大小的差别”,把阶级矛盾理解成“各行业的争吵”,但阶级和钱包之间、阶级矛盾和行会之间绝没有海因岑臆想的那种联系。海因岑又指出人性是一切人们所固有的属性,人性不以阶级或“钱包的大小”为转移,企图达到用抽象的人性消融阶级、阶级差别的目的。所以,“如果海因岑先生认为,以不依自己意志为转移的经济条件做为存在的基础并因这些条件而彼此处于极尖锐的对抗中的各阶级,可以靠一切人们所固有的属性‘人性而越出本身存在的现实条件,那末,某一个君主要靠自己的‘人性而使自己超出自己的‘君主的权力,超出自己的‘君主的行业该是多么容易呵!”[6]

(二)论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首先,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必须掌握政权的观点。马克思指出,财产权力是所有者的权力,政治权力是统治国家的权力,当海因岑说“权力也统治着财产”“财产关系上的不公平全靠权力来维持”时,其实是说财产所有者的手中并没有政治权力,甚至政治权力还通过如任意征税、没收、特权、官僚制度加于工商业的干扰等等办法来捉弄财产所有者,因此,资产阶级要夺取政权。“现代的资产阶级财产关系靠国家权力来‘维持,资产阶级建立国家权力就是为了保卫自己的财产关系。因此,哪里的政权落到资产阶级手里,哪里的无产者就必须将它推翻。无产者本身必须成为权力,而且首先是革命的权力。”[7]财产问题也是工人阶级的切身问题,无产阶级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条件必须取得政权。其次,指出无产阶级的统治代替资产阶级的统治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指出,财产问题从来就随着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这个或那个阶级的切身问题,19世纪要废除资产阶级财产关系,财产问题就是工人阶级的切身问题。一个国家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就愈发展,因而国家的权力就愈具备资产阶级性质,社会不平等就越严重,社会问题就愈尖锐,工人阶级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势必要取代资产阶级的统治。“工人们在英国以宪章派为名、在北美以民族改良派为名分别形成政党,其战斗口号根本不是以共和制代替君主制,而是以工人阶级的统治代替资产阶级的统治。”[8]第三,指出资产阶级革命不是最终目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工人革命的前提,应当参加资产阶级革命,但资产阶级革命不是最终目的。“工人非常清楚:资产阶级不仅在政治上必将比君主专制对他们作出更大的让步,而且为了自己的工商业它还会违背自己的意旨为工人阶级创造团结的条件,工人阶级的团结就是工人胜利的首要前提。工人知道,要消灭资产阶级的财产关系不能通过保存封建的财产关系来实现。他们知道,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和反对君主专制的革命运动只能使他们自己的革命运动加速进展。他们知道,他们自己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只有在资产阶级胜利之日才能开始……他们不仅能够而且应当参加资产阶级革命,因为这个革命是工人革命的前提。但是工人丝毫也不能把资产阶级革命当做自己的最终目的。”[9]

(三)开始论述社会基本矛盾

首先,马克思敏锐察觉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中已经指出了,每个时代的财产关系是该时代所具有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必然结果,也即说明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不仅赞同,还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认为因为财产问题的表现形式极不相同,这是同一般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各国工业发展的特殊阶段相适应的,就指出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不同方面,开始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一些经典表述。另一方面,逐渐认识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已经渐渐提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社会生存的物质条件发展到迫切需要变革它的官方政治形式的时候,旧政权的整个面貌就发生变化。所以,现在君主专制不实行集权(集权本是它的开明措施)而打算实行分权。君主专制产生于封建等级垮台以后,它积极参加过破坏封建等级的活动,而现在却力图保留哪怕是封建割据的外表。如果说君主专制从前保护过工商业,以此鼓励过资产阶级上升,并且还曾经把工商业看做使国家富强、使自己显赫的必要条件,那末现在君主专制到处都成了工商业(它们正在成为已经很强大的资产阶级手中日益可怕的武器)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它那胆怯而鲁钝的目光又从使它繁荣的摇篮——城市,转到了它从前埋葬强敌的地方——乡村”[10]。其二,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人们为自己建造新世界,不是如粗俗之徒的成见所臆断的靠‘地上的财富,而是靠他们垂死的世界上所有的历来自己创置的产业。他们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首先必须创造新社会的物质条件,任何强大的思想或意志力量都不能使他们摆脱这个命运”[11]。

三、论战的历史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方面,这次论战有助于丰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写作内容。马克思恩格斯与海因岑的论战是严肃而又认真的思想碰撞和理论探讨。马克思恩格斯在论战中,初步阐述了工业革命的影响和资产阶级的历史,从中论证了无产阶级要取代资产阶级取得政权,无产阶级参与资产阶级革命是为了工人革命做准备,这次论战和论战中,其中的重要思想深刻影响了后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党宣言》的写作。马克思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运行规律,这就使得他在发现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合理性的同时,敏锐地发现资本所带来的文明的深刻的悖论,发现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不合理性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必然性,从而达到了真理和价值的高度统一。

另一方面,有助于促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通过与海因岑语言文字上的“交锋”,总结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海因岑背后隐藏的唯心史观的同时,论证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阐述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如历史的道德评价问题和人性问题,对海因岑的错误观点作批驳,使他们开始认识和论证社会基本矛盾,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作出理论贡献。

(二)实践意义

第一,对工人运动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与海因岑的论战是一次批判错误的社会主义思潮的思想纠偏。海因岑企图通过共同的人性消融阶级差别,从而遮盖阶级斗争,妄想掩盖德国社会下的“暗流涌动”,“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实际是寄希望于君主的、社会改良的主张。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的统治代替资产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必须掌握政权的观点,密切注意工人运动中的错误思想,并且重视对工人的宣传活动,确定了无产阶级打败敌人的正确的思想武器,有利于指导无产阶级,促进工人运动的顺利进行。

第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借鉴意义。海因岑只是小资产阶级中向众人“贩卖”自己政治主张的政客,但是却引起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注意,是因为海因岑反动的意识形态容易打击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主动性和革命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党和政府要重视各种社会思潮,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守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高校阵地,注意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此外,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宣传工作。在《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一文中,恩格斯初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出的党刊的任务和重视人民利益的取向,仍然是新时代传播媒体的任务和取向,不拥护中国共产党和割裂与人民群众之间血肉联系的宣传工作者应予以警惕和打击。党和政府应建立网络监督机制,重视各种渠道的政治宣传,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2][3][4][6][7][8][9][10][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98、303、311-312、329、344、331、336-337、346-347、341、332.

[5]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72.

责任编辑:彭银春

猜你喜欢
论战恩格斯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曹刿论战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曹刿论战》的语言分析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