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白冰
内容提要:20世纪中后期,新徽派版画在创作题材与表现语言上有了新面貌,作为新徽派版画艺术家的郑震,在版画创作中融汇多种表现手法,“以诗入画”,用诗意的语言描绘现实生活的美,以真为情,以情写景。
关键词:新徽派版画;郑震;现实生活;诗意
1960年,6件巨幅套色木刻(《黄山后海》《节日的农村》《旭日东升》《黄山宾馆》《梅山水库》《水库工地》)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陈列,由8位艺术家合作而成。它以描绘黄山自然风景、江淮农村新貌为主题,运用较多色彩套版,是对徽州古版画线条的借鉴与创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故此类版画被称为新徽派版画。8位艺术家中,郑震是少有的学习木刻的安徽本土版画家。
郑震早年从事文艺创作,发表过诗歌、散文、小说,出演过话剧,20岁自学木刻。现实生活是创作灵感的来源,深厚的文学修养让他对版画创作注入了浓厚的情感,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郑震在晚年仍然坚持户外写生,他每天以艺术家的心灵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多次进行艺术实践。他曾说:“画家作一幅画,所花费的时间是可以量化的,但他对创作作品的酝酿、思索,以至成熟的过程,也就是理论家们所说的形象思维活动的时间,便难以量化了。”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他用新颖的视角表现生活的诗意,汲取西画焦点透视、色彩丰富多变、光影素描法等优势,在徽州古版画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使画面形象更富意味。
“蕴诗于景”的创新探求
自古“境界”是中华民族艺术的核心部分,透过它能看到艺术家画法之外的灵境世界。美学大师宗白华曾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它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也将水彩画的色彩、山水画的章法融于版画创作中,创作出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诗情浓厚的艺术境界,从徽派古版画的法度中走出来,寻求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发掘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诗意,从辽阔山川到田间一隅,将浓厚的热情嵌在作品中。正如恽寿平所说: “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在此尽可说“刀木本无情”,是郑震赋予它情感,将人们带入隽永的艺术境界。
江南多微雨,烟雨朦胧的江南小镇本就是一幅生动的画作,用西画的技法表现东方意境美,是他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版画作品的主要特征。套色木刻《翠雨江南》创作于1979年,粉墙黛瓦、杏花微雨、小桥流水使观者情不自禁地进入画中,感受江南小镇的诗意与画家的情怀,熟练的刀法与丰富的色彩变化使得画面呈现出彩墨山水画的效果,行走的人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营造了恬美宁静的氛围。这是画家对新农村新生活的赞美,也是画家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现。同样创作于1979年的套色木刻《薄暮时分》,作品表现的是夕阳下皖南村落的繁荣温馨景象,橙黄色与蓝色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晚归的村民与鸟儿相互呼应,参天大树在夕阳笼罩下也显得多姿多彩,仿佛正是画家的自我写照。虽是暮色降临之际,却也有如诗如画的灿烂生活。1984年创作的《花里人家》,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述不同以往,画面中多了些许浪漫气息,紫藤花将观者引入清新浪漫的环境中,透过藤蔓可以看到高低起伏的徽派建筑,花瓣漂散在河面上,一叶小舟划过,仿佛留下了优美的歌声,带走了阵阵花香。李白诗云“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诗人的浪漫情怀与画家的赤子之心完美结合。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郑震在版画创作中不断探索新道路,学习中西方艺术创作手法,用不同的艺术效果去刻画现实生活的美。如《万木春》《老树春深》表现的是阳刚之气,是不屈向上的精神,《翠雨江南>《花里人家》表现的是阴柔之美,是恬美生活的象征。当一幅作品拥有阳刚、阴柔时,那它可谓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创作于1996年的版画作品《黄山晨曦》,刀法刚劲表现了黄山的巍峨,色彩多变表现了大自然的妩媚,“峭壁阴森,云气汹汹”,如“梦幻入仙境”,深入欣赏此画,让人有种“我身未到黄山巅,我心已见黄山之尊严”的错觉。阳刚与阴柔融合构成新的意境美,是郑震版画的成就,也是中国版画创新的代表作。
郑震的版画作品均是他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所刻画的形象也都饱含激情。老友鲍加是这样评价他的:“他创作的灵感是大自然引发的,作品毫无虚假和矫饰,更不去违背艺术的特殊规律而给有限的画面沉重的负担。”他熱爱山川,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尊重艺术规律,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东方的诗意,给版画中国化道路提供了新方向。
结语
苏轼曾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认为诗与画的本质是相通的,画家借助造型艺术表现诗情,诗人用文字描绘画意,虽媒介不同,但所呈现的境界是一致的。郑震的版画,以清新秀丽著称,个人风格明显,所呈现的画面有诗情般的享受,是对现实生活的美好寄托,这与他常年进行文学创作、游历写生有很大关系。他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新的题材,赋予它们新的情感。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画家笔下的诗情撩动人的心弦,是画家与诗人、观者三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