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Q&A

2018-05-14 12:38
时尚育儿 2018年6期
关键词:商量物权言行

出场专家 王行

金宝贝总部父母课堂研发培训师。

宝宝10个月了,每次他闹的时候我就会忍不住大声吼他,甚至还会打几下屁屁。不知道会不会对宝宝的心理造成什么影响?

A 父母要尽可能节制自己的言行,先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再去安抚孩子。

10个月的宝宝已经具备了“情感共鸣”的能力,他能够感知到照料者的情绪。O~1.5歲是孩子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阶段,父母“情绪化的言行”,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安全感,还会影响他对大人甚至外界的信任感。孩子目前处在主要靠感官感知世界的阶段,大声的吼叫声、皮肤的疼痛等感官冲击,会让孩子很紧张、焦虑,时间久了会发展出“不安全的依恋”。所以,父母要尽可能节制自己的言行,先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再去安抚孩子。

宝宝现在2岁,我发现她有点小自私,什么都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都要拿在手里,哪怕不玩也不给别人玩,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去引导宝宝呢?

A 孩子已有“物权意识”,不能强迫孩子分享,而要正确引导。

2岁的孩子有了“物权意识”,很正常。如果我们要求、替代甚至强迫孩子分享,孩子只会更加警惕。当孩子不愿分享时,我们应该这样做:

①反馈愿望和情绪,描述对方行为。如:你不想给他玩是吗?你还没准备好分享,他直接要来拿,你有点不高兴。

②引导同理,降低分享程度。如:弟弟可能太想玩了,一着急就直接拿了。可以给他摸一下吗?

③引导孩子对孩子表达“请求”,而不是大人代劳。引导孩子“先请求,允许之后,再动手”或者“交换玩”。

④尊重“不分享”的权利。如:你可以暂时不给他,因为这是你的,妈妈相信当你愿意的时候,你一定会分享的。

平时可有意识地让孩子分享东西给家人,甚至请求孩子帮忙,然后对孩子说谢谢,表达你的高兴和欣赏,让孩子真切体会到分享的喜悦和价值感。

宝宝3岁多了,不是很有礼貌,去我朋友家里总是喜欢乱碰人家的东西,而且还喜欢摔东西,我们和他说了不可以,他也总是改不掉。该怎么办?

A 父母需要积极地引导孩子一些社交方式,以便正确影响他未来的人际关系。

父母和家人是孩子最初的“社会性联结”,其他成人则是孩子最早的“社会化接触”,这两者影响着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父母需要给予孩子积极的社交引导:

①从自家开始,告诉孩子“拿别人的东西,要先商量,经过同意才可以。”孩子拿家人的东西,请孩子和家人商量;家人拿孩子的东西,也要和孩子商量。

②在朋友家里时,告诉孩子可以怎么做,而不仅仅是禁止。比如“你想要看看那个东西是吗?你要先问一下阿姨,可以看吗?”如果孩子不会说,父母可协助孩子发出请求。

③父母需要给予孩子正面的提示:你可以生气,可以不高兴,但不可以摔东西。你可以哭,或者抱你出去冷静一下。只有让孩子感到父母比较冷静时,孩子才会停止使用这种方式,尝试新的健康表达情绪的方法。

猜你喜欢
商量物权言行
我和妈妈商量种什么
言行就像种子等
语录
商量
与狐谋皮
事实物权:理论困境与出路
物权法定主义的发展与创新
浅析物权请求权的时效问题
漫画论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