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康
前几天,发生在山东省的一场“齐鲁”之争,再次将高校更名问题推到了公众眼前:“泰山医学院”申请更名为“齐鲁医科大学”的消息,引起了山東大学齐鲁医学院校友们的疑虑。
其实,高校更名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就在不久前,“唐山学院”申请更名为“唐山交通学院”的事儿,还引起了与西南交通大学的争论。
首先应该认识到,争论能摆到明面儿上来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这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不至于一味蛮干伤了和气。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争名背后的诸多问题。
诚然,高校名字的改变会给它们带去诸多利益。首先,“以名识校”的问题一直都存在,纵使更名不会为其带来办学质量的实质变化,也可能在招生录取分数上提升很多。同时,由于我国现行的制度问题,大学与学院的体量之间,比如资金投入、专业建设、实验设备、师资力量等都存在差异。学院升为综合性大学后,不仅可以获取更多资源,声誉、影响力也都可能会获得提升。
而对于有意更名的高校来说,这些利益所带来的吸引力不可谓不大。但名字真的就能与大学的实力画等号吗?其实未必。
比如苏州大学,虽然是江苏的一所省属高校,名字中也并没有“中国”“江苏”字样,但近年来其办学水平却稳步提升,甚至远超很多部属高校。
再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其名字中采用的是学院(Institute),而非大学(University),但谁又能质疑它的办学水平呢?
而且,不可否认的是,一所高校如果想做大做强,绝对不是仅仅改一个名字就能搞定的,而是要靠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科研水平的持续增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所以,高校在更名之前,不妨先苦练内功,从提升自身实力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