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生学位时,王富仁老师曾經对我们大发脾气。当时我们谈起当代某位作家晚年,一位同学说查到一些资料说他孤僻、离群索居,而他身边的人都传言他不太正常。因为请他出席研讨会他不去,请他题字他不题,特别别扭。
王老师当时正抽烟,胳膊突然就停在半空中,表情越来越凝重。他说,你们说,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这个“大家”里都有谁,包括你们几个吗?他说,这么评价作家不是理解作家和文学的方式。他说,你们不能用这种庸俗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上,正常和不正常是谁定的,病态和健康的标准是谁定的?只有去参加研讨会、给别人题词才是正常的吗,这是谁说的?这是什么逻辑?!
他说,你们是文学研究者,你们要进入作家的文学世界,要理解他为什么这么选择,他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和痛苦,你们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不能和普通人一样。你们不能用当官、发财、能在场面上混这些标准去判断这样一位作家,你不能因此判断他是否正常、成功。他站起来,提高嗓门,大声说,理解文学的方式不是这样的,你不能这样理解他,不能!
那天,王老师就这个问题谈了很长时间,他当然不是针对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他针对的是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问题。关于如何理解一个人的孤独,如何理解一个作家的不合群,如何理解文学本身。那是我们作为博士生第一次与老师见面,回宿舍的路上我们都很沉默。
那天,我们每个人都深受震动,不,应该用震撼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