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曾培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像其他节假日一样,旅游潮头汹涌,三天有1.47亿人出游,可说“到处都是看花人”。上世纪40年代,梁实秋在一篇题为《旅行》的文章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此话并不准确。旅行,旅游,不是想“行”就能“行”的,想“游”就能“游”的。它要有两个前提:一个是钱;一个是闲。解放前缺衣少食,劳动者即使终日不停劳作,“从鸡叫做到鬼叫”,也往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这种情况下,何谈旅游?解放后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提高,但总的来说还不富裕,用以放飞心情、提高生活幸福感的旅游,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过去中国人少有旅游的,不是“怕旅行”,而是缺少“钱”和“闲”的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走向了富裕,腰包逐步鼓了起来。同时,工作外的休息时间不断增加。每周由原来休息一天增至两天,法定假日也在增多,还有平均10天的带薪年休假,现在我国年假日总量平均有125天,超全年时间1/3。此外,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退休职工喜欢在旅游中欢度晚年。如今出现旅游爆棚的情况,正说明中国人现在有“钱”也有“闲”了。这是社会经济发展惠及人民大众的结果。旅游,在自由放松的状态下,享受山川之美,享受人文之胜,会越来越成为一种受欢迎的休闲享受,旅游热还会升温,节假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路上”。
不过,与许多事物一样,旅游也有个提高质量的问题。由于节假日游客众多,许多景点往往人满为患,有时还引发一些恼人的不愉快事件,以致“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对此,有关部门应大力完善管理制度,努力消除大众旅游消费中的供求矛盾,尽力减少拥堵乱象,让旅游者不再心堵。但就旅游者本身来说,还要懂得美好的旅游,除了需要“钱”和“闲”外,还得有“文”,即文明、文化。
有文化,讲文明,就是说在旅游中要守规则,讲道德,不可自说自话,自以为是。要正确对待他人与游伴,正确对待属于公共资源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具有在公共空间的基本礼貎。当人多排队时,你不插队加塞;当车多时,你不乱变道、乱停车;当场地龌龊时,你不乱丢垃圾;当发生纠纷时,你不添柴加火;当别人乱涂乱画、摘取花木时,你不跟着学样。凡此种种,虽然只是“不学坏”,仅属于道德的底线,但它会使恶化的旅游环境少些雪上加霜。
有文化,讲文明,还在于我们的旅游不能满足于“到此一游”式的观光,而要有一种对“诗和远方”的追求。著名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都是有文化含量的,旅游者只有努力从浅层的观光到深度的文化体验,从简单地看风景到感受历史人文的笔触,精神需求才会得到更好的满足。比如古代好的楼阁不少,山西鹳雀楼、南昌滕王阁、武汉黄鹤楼和湖南岳阳楼为什么会奇峰突起,被誉为全国四大名楼呢?它分别与王之涣《登鹳雀楼》、王勃《滕王阁序》、崔颢《黄鹤楼》及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关,文化内涵特别深厚,如果我们在参观前后做点这方面功课,就能大大强化旅游的收获。
从本质上说,旅游是一种文化体验、文化认知与文化分享的形式,山川之美、人文之胜,是要用文化眼光去观照的。在旅游中,我们要善于运用与培育文化观察力与美的鉴赏力。
文化旅游学表明,文化和旅游二者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载体,今春国务院机构改革,将文化部与旅游局合组成文化和旅游部,就是把旅游与文化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以便更有力地推动文化事业、文化產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这也启示人们在旅游中要享受高品质的体验,不但要有“钱”有“闲”,还要有“文”。
张建中荐自《新民晚报》2018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