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敏
“养士”这个词出自战国时代,当时没有考试制度,一般平民有了知识,就依靠权贵人家求出路,到他们家里做宾客。从唐代到清代叫“幕府”,像曾国藩,不少有本领的人都在他的幕府里,后来也称作幕僚。六国的“养士”就是这样的情形。
那时的养士养些什么人呢?苏轼在《论养士》一文中的分类是智、辩、勇、力四种人,实际上也可说只是两种人,一种用头脑,一种用体力。
苏轼说,社会上天生有智、辩、勇、力这四种人,智、辩、勇、力四种人往往需要人家养他,不能自立。不过依恃人家攀龙附凤,也可以立大功成大业,教他一个人干,就没有办法干出名堂。
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焚书坑儒,不养士了,这些人就走进了民间,结果怎样呢?反了!到了汉朝的汉武帝时代,就是中国选举制度的开始,那个时代的选举当然不像现代,中国式古老时代的选舉是由地方官参考舆论,把地方上公认是贤、良、方、正的人选出来,称为孝廉。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称孝廉。到清朝时,考取了举人还是用孝廉公这个名称,那是沿用汉朝的。
汉朝实行这样的选举制度取代了战国时养士的制度,所以汉朝四百年天下就可以定下来。到了隋朝,又开创以文章取士的考试办法。唐太宗统一天下以后,把汉朝地方选举的精神、隋朝考试取士的方法综合起来,产生了唐朝考选进士的制度。所谓进士,就是将民间有才具的知识分子提拔出来进为国士的意思。
那时候考的秀才不是清代的秀才,清代的秀才是考试阶级的一个名称,秀才再考举人,举人再考进士,进士第一名是状元。唐代的秀才也是进士的通称,凡是学问好的、优秀的都称秀才。唐太宗创办考试制度录取了天下才子名士以后,站在最高的台上接受第一次录取者朝见之后,忍不住得意地微笑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他的意思是说,你看我这一招,天下的英雄都自动来钻进我的掌握中,再不会去造反了。有功名给你,有官给你做,只要你有本事,尽管来嘛!这是唐太宗的得意之处。
苏轼说,建立了考试制度以后,就等于六国时候的“养士”全部被国家养了起来。由此看来,智、辩、勇、力这些人没有安排很好的出路,没有很好的归宿,就是社会的大问题,也是政治的大问题。唐太宗之后用考试制度使智、辩、勇、力者为己为国所用,解决了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