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辉
“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还不够健全,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仍有空白点,全国还有12%的县(区)没有公共图书馆。”这段文字如果不是出自《人民日报》,打死我也不会相信,时至今日———社会步入初步小康、国家复兴指日可待———居然还有十分之一以上的县(区)尚无一座公共图书馆。
图书馆,是城市的“文明窗口”。虽然,我没有做过调查,但我相信,12%县(区)没有图书馆,不是建不起,而是不想建。建设图书馆,既要用地,也要花钱。在一些人眼里,地也好,钱也罢,用来开发或者建设其他项目,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而建设图书馆,“中看不中用”,或者说只有社会效益,毫无经济效益,有没有不在意,建不建无所谓。正因此,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图书馆建设摆不上“议程”、进不了“盘子”。
有的市、县(区),虽有公共图书馆,但地方政府财政对图书馆的投入,如同“定格”了一般———长期以来没有增加,以致图书馆举步维艰、难以发展。笔者曾经工作了十年的那座城市,30年前,图书馆在市区建筑物中,是名副其实的“鹤立鸡群”,30年后,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独图书馆旧貌无改,成了可怜兮兮的“鸡立鹤群”。不仅如此,一些市、县图书馆,“营养”不良,“内藏”不多,即便报刊阅览室,也“贫瘠”得很———报刊数量不多、品种更少。就连经济类、法制类、科技类的报纸,也不见踪影。
都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时至今日,县(区)公共图书馆,要么一馆难求,要么处境艰难。其所以然,一方面,有的地方党政主官对图书馆的功能,认识不清、重视不够,错误地认为,信息时代了,鼠标点一点,上网搜一搜,要啥有啥,应有尽有,何必非得建图书馆、跑图书馆。更有甚者,认为时代不同了,应当与时俱进,让“网上图书馆”取代“地上图书馆”。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领导对图书馆的地位,理解不深、兴趣不浓。据我多年观察,有的地方领导,在一个县(区)工作了许多年,却不曾到当地图书馆走一走、看一看,不知道图书馆位于何处,不了解图书馆现状如何,怎么会设身处地、想方设法的为图书馆排忧解难。结果,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唯独图书馆涛声依旧。出现读者锐减、门可罗雀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不足为奇了。
正如《人民日报》所言,近些年,公共图书馆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要看到,迄今为止,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还不够健全,广大人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服务效能不高,人民群众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还不够满意。改革开放以来,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要与世界接轨。我以为,图书馆建设,也应该与发达国家接轨。此前《人民日报》报道,美国各类图书馆,共计为12万座左右。其中,公共图书馆有1.65万个之多,超过麦当劳连锁店的数量。单是面积不过67平方千米、人口只有23万多的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县,就拥有10座公共图书馆。
有人说,公共图书馆是市民的第二起居室。也有人说,多建一座图书馆,就可以少建一座监狱。我更想说,图书馆是历史的“透视镜”、知识的“聚宝盆”、未来的“发源地”。12%县(区)没有公共图书馆,这个比例不低;一些地方图书馆生存困难,此类问题不小。可喜的是,11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并将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但愿各地乘此東风,把地方图书馆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问题摆上议事日程,拿出实招,加大投入,让地方图书馆早日“富”起来、“好”起来。